急性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又稱瀰漫性外耳道炎。因游泳、沖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漬皮膚或挖耳(如取外耳道異物、耵聹等)損傷皮膚並發細菌感染所致。急性外耳道炎表現為外耳道灼熱、疼痛、有耳悶感。重者伴全身發熱、不適,耳周淋巴結腫大。

簡介

圖示圖示

外耳道炎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瀰漫性炎症。正常的外耳道皮膚及其附屬腺體的分泌對外耳道具有保護作用,當外耳道皮膚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損傷,微生物進入引起感染,發生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症,就是急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濕疹 、 糖尿病亦可為誘因。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或變形桿菌、綠膿桿菌。

病因

急性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

1.溫度升高,空氣濕度過大,腺體分泌受到影響,降低了局部的防禦能力。

2.外耳道局部環境的改變:游泳、洗澡或洗頭,水進入外耳道,浸泡皮膚,角質層被破壞,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外耳道略偏酸性,各種因素改變了這種酸性環境,都會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3.外傷:挖耳時不慎損傷外耳道皮膚,或異物擦傷皮膚,引起感染。

4.中耳炎膿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使皮膚損傷感染。

5.全身性疾病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外耳道也易感染,且不易治癒,如糖尿病慢性腎炎、內分泌紊亂、貧血等。

病症

1.耳部紅、腫、熱、痛。張口咀嚼時加重。可放射到同側顳部。常伴發熱和全身不適。

2.耳道呈瀰漫性充血、糜爛,結膿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狀隆起,成熟時頂部有膿點。破潰流膿後,耳痛減輕。

3.耳屏壓痛,牽拉耳廓痛,或乳突區皮膚紅腫,耳後溝消失,耳廓聳立。

臨床表現

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鑑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
瀰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遷延為慢性者,耳部發癢及不適感,聽力稍減退,常有少量分泌物是常見的外耳道炎的症狀,
二、檢查發現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顛皮,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頒皮下有時有少量膿液。鼓膜標誌不清,可增厚、渾濁,鼓膜表面因上皮受損,可有肉芽形成。
三、瀰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也是外耳道炎的症狀之一,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四、外耳道炎的症狀常表現為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聽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

急性與慢性

急性

急性外耳道炎以浸潤性炎症為主。症狀類似外耳道癤腫

1.自覺症狀包括耳癢、灼熱、疼痛、耳漏、聽力減退等。

2.檢查可見外耳道乃至耳郭皮膚瀰漫性充血腫脹、糜爛、外耳道變窄,伴有少許膿性分泌物或(和)上皮脫屑;按壓耳屏或牽拉耳郭時耳痛加劇;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

慢性

慢性外耳道炎脫屑型

1.主要症狀為耳癢、皮膚脫屑、耳悶脹感,嚴重者伴有聽力減退等。基本上無耳痛症狀。

2.外耳道皮膚充血、增厚、外耳道變窄,深處有膿液或脫屑積存,有時可見肉芽組織增生。少數病人可出現鼓膜混蝕、增厚、標緻不清楚。

疾病危害

患有外耳道炎後,外耳道常有灼熱、發癢、疼痛、呈瀰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漿液性分泌物,繼而變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脹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狹窄或閉塞,遮蔽鼓膜,引起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並出現全身不適等症狀。
急性外耳道炎常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患者有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治療方法

急性期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療

局部治療1.0.9%生理鹽水外耳道沖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鏡或和手術顯微鏡下,細心清除外耳道膿液、滲液、痂皮、脫屑等。

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紗條貼敷外耳道,囑患者每3~4小時滴上述藥物1次,每天更換紗條1次。

慢性者可選用抗生素類(如新黴素、多粘菌素等)與激素類(如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霜劑,軟膏等塗敷、換藥。4.懷疑與過敏因素有關者,可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5.積極治療感染性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耵聹栓塞、異物等。6.加強全身性疾病的診治,如貧血、維生素缺乏症、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

局部治療

1.0.9%生理鹽水外耳道沖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鏡或和手術顯微鏡下,細心清除外耳道膿液、滲液、痂皮、脫屑等。

2.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紗條貼敷外耳道,囑患者每3~4小時滴上述藥物1次,每天更換紗條1次。

3.慢性者可選用抗生素類(如新黴素、多粘菌素等)與激素類(如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霜劑,軟膏等塗敷、換藥。

4.懷疑與過敏因素有關者,可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5.積極治療感染性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耵聹栓塞、異物等。

6.加強全身性疾病的診治,如貧血、維生素缺乏症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

治療建議

最好到醫院檢查確診,並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也可自己治療,服用紅黴素或螺鏇黴素等抗生素做抗菌治療。也可服用銀翹丸或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如疼痛可適當服用止痛藥物,如去痛片等。

外用藥

黃連膏、紫金錠外耳道塗敷;

中藥喜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可熱敷促使炎症消散。

注意事項

外耳道有異物或耵聹時應及時清除。但應注意糾正挖耳習慣,禁止使用不潔淨的器械如髮夾、銳利的耳勺挖耳,以免損傷外耳道皮膚。還應保持外耳道乾燥,游泳時若污水入耳應及時拭淨。長期患外耳道炎不愈者,應積極診治與本病有關的疾病。

自療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進入中耳,引發炎症。

2.不能強力擤鼻和隨便沖洗鼻腔,不能同時壓閉兩隻鼻孔,應交叉單側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應十分小心,宜先濕潤後才挖,避免損壞鼓膜。

4.游泳上岸後,側頭單腳跳動,讓耳內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簽吸乾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暢。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強體育鍛鍊,增加休質,減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熱性補藥,如人參、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補膏之類。

10.多食有清熱消炎作用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蓬蒿、黃瓜、苦瓜等。

11.小蟲進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蟲後捉取。

自治療法

成藥自療法

1.頭孢拉定膠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龍膽瀉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黃連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蓮內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驗方自療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劑,連服3-4日。

2.蒲公英、車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劑,分3次煎服,連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參15克、澤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餾水10毫升,將大蒜洗淨搗爛,取汁與蒸餾水混勻,滴耳,每日數次,1次數滴。本方適用於中耳炎,尤為化膿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飲食自療法

1.糖冬瓜30克、鮮九龍吐珠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天。本方對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銀花12克、柴胡9克、鱉甲15克、紅糖適量,將金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劑。

外治自療法

1.取蛋黃1枚,放鍋(不要用鐵鍋)內加熱翻炒,片刻油出濾出即可,炒時防焦。待冷卻後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條,剖開後洗淨,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鐘後用潔淨紗布濾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鮮豬膽汁(或雞膽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爛耳散少許,吹入耳內,每日3次。

5.生大蒜2隻,絲瓜1隻,共搗爛,布包擠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6.胡桃肉搗油加冰片少許,滴入耳內。

避免誤診

急性期後持續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狀,可能並發其它疾病,不宜延誤,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以免造成不良後果。不可在公共汽車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損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