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是在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和人與客觀現實關係失調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客觀現實的歪曲的反映。心理異常一詞是對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

【定義】

心理異常:是在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和人與客觀現實關係失調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客觀現實的歪曲的反

心理異常心理異常
映。

心理異常一詞是對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其表現可以是嚴重的,也可以是輕微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變態行為、情緒障礙這樣的詞來對此加以描述和區分,甚至使用“神經崩潰”這樣的非專業辭彙來描述那種突然發生而損傷工作能力的心理障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常常用“神經病”這個詞來指代“精神病”、“神經症”,這是十分混淆而有害的。因此,對心理異常科學的分類,不僅有助於加深對心理異常的認識,為診斷、治療和臨床研究提供參照依據,而且有助於消除人們對心理異常的模糊或錯誤的認識,普及心理衛生知識。

【異常心理的類別】

心理異常有很多的類別。目前,各國都有自己的分類體系或方案。中華醫學會精神疾病分類(第二版修訂本,1994年)中心理異常共分為10類: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與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依賴性精神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非器質性精神病性障礙;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的生理和行為障礙;人格障礙、衝動控制障礙與性行為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其它精神障礙及與心理衛生密切相關的幾種情況。但出於本書所關注的問題,我們僅就一些類型進行探討。

1.神經症。

又稱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衝突,病人覺察到或體驗到這種衝突並因之而深感痛苦巨妨礙心理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常見的類型有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癔症等。

2.人格障礙。

是一組以人格結構和人格特徵偏離正常為特徵的精神障礙。患者對環境適應不良,明顯影響社交和職業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但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正確的判斷。人格障礙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或終生。常見類型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癔症型人格障礙等。

3.性行為障礙。

心理異常心理異常

是對常人不引起性興奮的某些物體或情境有強烈的性興奮作用,或者採用與常人不同的異常性行為方式滿足性慾或有變換自身性別的強烈欲望。有如下三種情況:

(1)性指向障礙。指性行為選擇異常對象,如同種同性(同性戀),異種生物(戀獸癖)與無生物(戀物癖)及違反社會規範的戀童癖等。

(2) 性偏好障礙。即以異常的性行為方式來滿足性慾,如異裝癖、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性施虐與性受虐癖。

(3)性身份障礙。心理上對自身性別的認定與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徵恰好相反,有持續而強烈的變換自身性別的願望。

4.精神分裂症。

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有人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脫離現實,病程遷延。

5.情感性精神障礙。

又稱心境障礙,是以心境或情感顯著而持久的改變——高揚或低落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伴有相應認識和行為的改變,有反覆發作的傾向,間歇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發作症狀較輕者可達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情感性精神障礙包括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鬱症和躁狂症等幾個類型。

6.心理生理障礙與心身疾病。

是指一組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症狀表現為主的一組疾病。把有無形態學變化作為區分這兩者的標準,把有形態學變化者均列入心身疾病中。

(1) 心理生理障礙。包括進食障礙(如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嘔吐等)

(2) 睡眠與覺醒障礙(如失眠症、嗜睡症、夜驚、夢魘等)、性功能障礙(如性慾減退、陽痿、早瀉、性樂高潮缺乏等)

(3) 物神經功能障礙等。

心理異常心理異常

(4) 心身疾病。這類疾病所包括的範圍極廣。

皮膚系統:神經性皮炎、瘙癢症、牛皮癬、斑禿、濕疹等。

肌肉骨骼系統: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等。

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喚起綜合症、神經性

心血管系統:偏頭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陣發性心動過速、心率不齊、高血壓、雷諾病等。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

泌尿生殖系統: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症。

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

現象

1、疲勞感
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休息和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
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如面臨高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多見於婦女兒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謊言表現。
4、強迫現象
有些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等情況,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感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有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往下跳,這種想法如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按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
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就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
8、錯覺
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覆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
正常人在緊張時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確認後能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
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心理異常的實質 】
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的差別常常是相對的,兩者之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本質的差別;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異常心理的表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生物因素、心理狀態、社會環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樣,標準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單純的心理問題目前並沒有什麼儀器可以檢查化驗,全靠專業人員的臨床經驗進行主觀判斷。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盤點孩子22種“心理異常”】

兒童心理異常兒童心理異常

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兒童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兒童抽動症

指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出來喔。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裡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抑鬱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覆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

、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長期托養易致心理異常】

海教科院一項調查顯示:七成父母不願帶養自己的孩子。目前,廣州市托養在外的0~3歲的嬰幼兒已有3000餘名。但專家卻認為:過早讓孩子遠離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孩子長期托養易致心理異常孩子長期托養易致心理異常

孩子長期托養易致心理異常
調查涉及長寧、虹口、楊浦三個區近700名嬰幼兒的母親。結果顯示,71.1%母親心目中的理想托養方式是希望送孩子到“集體性教養機構”。其中,有近兩成的母親甚至同意讓年齡幼小的兒女長期寄宿在外。
另外,還有2.8%的母親希望孩子在“家庭外寄託教養”。一名母親無奈地說,他們夫婦倆都是雙職工,平時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只能把2歲的女兒送去託兒所。而另一名3歲孩子的媽媽則說,送出去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協作能力”。調查顯示,目前,廣州市0~3歲嬰幼兒的入托率達33.3%。其中,共有近4%嬰幼兒長期寄宿在一些託兒所中,按廣州市16萬嬰幼兒計算,共有3000餘名0~3歲的孩子與父母“隔離”。
據介紹,由於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遠離父母關愛的日子裡,這些孩子很容易就把感情的中心轉移到其他經常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人身上,或者是家裡的長輩,或者是託兒所中的老師。天長日久,孩子們心目中父母的形象日漸淡化感情疏離,這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可能導致孩子產生異常的心理和行為、人格的偏離、暴力傾向加劇等等造成日後教育困難。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異常表現 】

女性更年期,是指婦女從生殖功能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生育功能完全喪失的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前期、絕經期和絕經後期三個階段。一般從45歲開始,持續10-15年。下面就介紹一下女性更年期的心理異常表現?
女性心理異常女性心理異常

女性更年期的心理異常表現:
(1)、悲觀的心理反應。一些婦女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更年期症狀,出現悲觀的想法,情緒消沉容易激素、煩惱。一些人疑病疑,擔心自己已經衰老,生命似乎走到終占,好日子過完了,失落感特別明顯。這些人常喜歡回憶過去一結歲月中不愉快的事件(灰色回憶),經常以淚洗面,思維零亂。
(2)、個性與行為的改變。一些婦女的某些更年期症狀比較明顯,由於這些症狀,影響並改變了她們的個性,並出現感情的不穩定,其表現為多疑、嘮叨、自私、急燥,不近人情,無端的心煩意亂,有時過度興奮,有時則傷感、絕望,常有孤獨及抑顧郁,看問題及處理問題常很極端,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在性慾上可有減退、性功能也會有所失調。
(3)、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是更年期婦女心理異常的極端表現。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抑鬱能,並伴有失眠、嫉妒、幻覺疑病等症狀。

女性更年期心理異常女性更年期心理異常

(4)、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每天上下班二點一線式生活方式,對社會上的一些活動失去興趣,又不想建立新的興趣。有的人總提不起精神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失去以往那種靈活性,自感記憶力下降,剛說過的話一會就不記得了,該做的事忘了做,心有餘而力不足,工作幹勁就低下。
(5)、敏感多疑。有的婦女不但歲自身的一些變化特別的敏感,整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而且對其它的事和人也特別的敏感,經常是無端猜疑,感知覺過敏見風就是雨,格外關注小道訊息和閒言碎語,經常喜歡憑主觀臆斷把他人的言語和行為無端盲目地聯繫在一起等等,不但影響了人際關係還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6)、女性更年期的心理異常表現有性心理異常。步入更年期的女性,由於受傳統觀念和社會舊俗的影響,羞於談性。還有就是對性知識和更年期常識不甚了解,誤認為更年期的到來就意味著性生活的結束,表現住對生活的冷淡和厭煩的性心理異常表現。

【中學生考試心理異常分析及其預防 】

考試是學校評價學生學業成績和高一級學校選拔新生的一種主要手段。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學生心理的調節控制能力。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加班加點,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生出現了許多心理問題。考試心理異常就是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之一,應當引起學校的重視,我們重點學校高三的老師更應該特別注重對學生考試的心理輔導。
一、學生考試心理異常的主要表現

考試考試

考試心理異常的主要表現是過度考試焦慮及其帶來的身心和行為的不良反應,是在應試情境的激發下對將來臨的考試的預想和擔憂而引起的過度的恐懼和不安的情緒狀態,這種狀態持久就會引起一系列的身心和行為的不良反應,呈現考試心理異常的症狀,其主要表現是精神高度緊張,心神不定,心情煩躁,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出現反常遺忘,還通常伴有頭腦昏沉,心悸氣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嘔吐尿頻等不良生理反應。考試心理異常一般是在過度的並且持久的焦慮情緒狀態下產生的。這些病症通過藥物治療難以奏效。“心病還需心醫”,必須運用心理學原理和心理輔導方法對其異常表現作出分析,及時給予輔導和糾正。
二、學生考試心理異常的原因分析
考試心理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考試期望值過高
當考生認為某一考試對自己很重要,應試心理緊張度就高,反之則低。周圍的同學、朋友、家長、教師的過分看重,也會增強學生的心理緊張。期望目標越高,應試心理緊張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裡所說的期望目標高低是相對於學生對自己能力水平的評價而言的。如果學生認為自己能力水平能達到預期目標,即使別人認為他定得目標太高,也不易產生過度焦慮。通常是在學生對自己的抱負水平與自己的實際能力是否一致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時候,才會產生過度考試焦慮。
(2)考試的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人們對能否實現預定目標的一種堅定的主觀信念。一般說來,考試自信心強的學生,考試焦慮程度低,反之則高。考試自信心與考試動機密切相關,直接受學生對自我實際能力水平評價和考試難易程度評價的影響。從實際情況看,不僅學習差的學生面臨考試缺乏自信心,許多優秀學生面臨重大考試也會缺乏自信心。
(3)複習方法不當
複習和考試準備不充分也是容易造成考試心理異常的因素。複習內容繁多,大量的知識需要記憶,部分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複習方法,複習時主次不分,抓不住重點難點,缺乏計畫性和系統性,加班加點連續工作。睡眠嚴重不足,得不到較好的休息,在緊張的狀態下,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產生考試心理異常。複習準備不充分,學生感覺有許多知識沒有掌握好,便產生考試焦慮,越臨近考試,焦慮度越強,心理壓力越大,不及時調節,也會導致心理異常。
(4)學生氣質性格因素
氣質本身是由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因此學生氣質特點也影響著學生應試心理狀態。一般地說,多血質、粘液質的學生心理承受力要強一些,不易產生過度焦慮;屬於膽汁質、抑鬱質的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就弱一些,容易產生過度焦慮。性格是指人的態度和較穩定的行為方式,一般過於內向、敏感、多疑、易自卑的學生在應試情緒中容易產生心理異常。
三、對學生考試心理的輔導

在應急預案演練中,值班醫生將對發生心理異常的考生進行詢問和診療在應急預案演練中,值班醫生將對發生心理異常的考生進行詢問和診療
值班心理輔導老師帶動考生一起做“心情放鬆操”值班心理輔導老師帶動考生一起做“心情放鬆操”

學生考試心理異常是可以預防和矯治的,主要途徑是對其進行考試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是以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精神醫學等理論為指導,讓學生了解自己,促進學生在各方面健康發展,同時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健康的情感體驗和良好心理素質,從而創造最佳的應試心理狀態,精力充沛地進行複習和參加考試。考試心理輔導的具體內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正確對待考試
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多強調其診斷性功能,把考試作為檢查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手段,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面臨一些重大的選拔性考試(中考、高考),要引導學生少關心考試的成敗,淡化考試的功名意識。“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做到這一點,對創造良好的應試心理狀態是大有裨益的。
(2)讓學生客觀評價自己,樹立考試自信心
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正確的評價,客觀評價自己的應試能力。根據平時的學習情況(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劣勢在哪裡),在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學習狀況的情況下,能夠確立自己的比較適當的考試預期目標,從而樹立實現目標的自信心,形成積極的應試心態。
(3)加強應試策略的指導
隨著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的逐步穩定,對學生前途命運影響較大的高考各科試題都有其規律性,教師在多次的模擬考試中就應該教給學生應試策略及技巧——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客觀題的解答方法、主觀題的解答方法、考試時間的分配等等,特別要讓學生客觀評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會的題做對,力爭每個試題多得分。每次模擬考試後,都要讓學生對每科考試情況作出總結。
考試心理輔導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對考試心理的正確認識,懂得考試心理機制,了解自己的考試心理狀態及其成因,從而保持適當的心理緊張度,創造最佳的應試心理狀態,精力充沛地進行複習和參加考試 。

【慢性病人的心理異常】

許多病人家屬都抱怨說,親人病後脾氣變壞了,不好侍候。殊不知,這不能責怪病人,而是患病特別患了較為難治的慢性病之後,病人在心理上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出現許多容易被人誤解的心理問題。了解這些異常心理,不僅有助於對病人的理解和體諒,而且還能更好地照料病人,有益於疾病的康復。那么,慢性病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異常呢?
1.主觀感覺異常,注意力轉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於工作或學習,心理活動經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人患病後,多將注意力轉向自身,感覺異常敏銳,甚至對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聽到,心中總想自己的病,而對其他事物很少關心,這很容易被別人誤解為自私或冷漠。
2.心境不佳,情緒不穩。生病屬於劣性刺激,勢必影響病人的情緒,形成不良的心境,往往看什麼都不順眼,好生閒氣,好發脾氣,給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覺。病情越重,病程越長,這種異常情緒反應越嚴重。這種消極情緒,不僅容易被人誤解,使人不願意接近,而且還不利於病體康復。
3.被動依賴,情感脆弱。由於病人受到親人的關懷與照顧,病人會變得被動、依賴性增強,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願意動手。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幼稚,像個孩子似的,總希望親友多照顧、多探視、多關心自己。
4.多疑、神經過敏。病人往往會變得神經過敏,疑慮重重。聽人低聲談話,就以為是談自己的病,醫護人員和親友的好言相勸,也常半信半疑。有時,懷疑醫護人員給自己開錯了藥、打錯了針。這種異常心理不僅會對醫患關係起破壞作用,也不利於安心養病。
5.緊張、焦慮、恐怖。許多病人入院後會感到緊張,特別是看到周圍的重病人和病人死亡,會產生恐怖心理,怕疼痛、怕開刀、怕變殘、怕死亡。同時,求愈心切,希望早一天確診,早一天手術、早一天出院。這種心理對康復極為不利,會削弱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機體免疫力降低。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應多安慰、多鼓勵、多做過細的思想工作,振作精神,正確對待疾病。

【如何儘早察覺心理異常?】

如能儘早發現心理異常,及時進行自我調整或看心理醫生,可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有關專家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是否出現心理異常:
學習或工作效率無原因地急劇下降:如學習成績突然下降,學習興趣消失,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千方百計躲避上學;工作一向認真的人突然不能正常完成任務,對工作無緣無故地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厭惡上班等。
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突然改變:如睡眠障礙,常常深夜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做的事情,半夜醒後輾轉難眠,白天則無精打采等。
飲食習慣發生突變:不該吃飯的時間自己弄東西吃,而有時幾頓飯都不吃,時而暴飲暴食,或不加選擇地亂吃。
個性發生明顯變化:性格上原有的缺點更加突出,如孤僻、多疑、膽小害羞、性情暴躁或多愁善感等;一些原本良好的性格特點也有所改變,如本來活潑的人變得沉默、有禮貌的人變得粗野等。
出現不合邏輯的錯誤言行:短時間內常說錯話,或做出毫無道理、毫無益處的錯事。一個人如多次出現類似的言行,就應及時去看心理醫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