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靜止

心室靜止

心室靜止(ventricular standstill)亦稱心室停搏,是指房室交接區停搏合併室性停搏。此時心房有收縮兩心室的機械性收縮全部停止,心室靜止時間通常為2.7s以上。

基本信息


病因

1.房室傳導阻滯伴有房室交接區或心室的次級起搏點功能衰竭或嚴重低下時,可發生心室靜止。此繫心室靜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度Ⅱ型阻滯最危險的後果如在束支傳導阻滯時突然發生,常是對側束支突然阻滯所致。

2.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劇烈嘔吐頸動脈竇過敏等引起者,阻滯部位常發生在房室結內這類心室靜止常是暫時的、緩和的。

3.4相阻滯。

4.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房室交接區逸搏心律於竇性頻率加快時發生心室靜止和阿-斯綜合徵

發病機制

心室靜止心室靜止

1.房室傳導阻滯伴有房室交接區或心室的次級起搏點功能衰竭或嚴重低下時,可發生心室靜止此繫心室靜止最主要的原因,是二度Ⅱ型阻滯最危險的後果。如在束支傳導阻滯時突然發生,常是對側束支突然阻滯所致。
2.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房室交接區逸搏心律,於竇性頻率加快時發生心室靜止和阿-斯綜合徵的產生機制可能是:
(1)房室交界區可能存在4相傳導阻滯:當竇性頻率加快時房室傳導改善,但由於隱匿性傳導仍不能進入心室,此隱匿性傳導可侵入到房室交界區的起搏點,使之除極而未能下傳心室。由於較快頻率的竇性激動在交接區連續隱匿傳導,致使房室交界區起搏點被連續抑制故出現長R-R間期,導致阿-斯綜合徵的發作。
(2)竇性激動下傳較深:可在希氏束或束支隱匿傳導,使下級起搏點被抑制而未能發出激動,故長間歇亦無QRS波出現。
(3)心肌瀰漫性病變:希氏束、束支和浦氏纖維的自律細胞靜息電位負值增大或閾電位自零位飄移而使舒張期自動除極困難,自律性降低。
(4)下級起搏點處於“沉睡”狀態,起動更慢。

臨床表現

心室靜止短暫性者可引起心悸,稍長者可誘發暈厥或心絞痛更長時可導致阿-斯綜合徵或猝死。持久者終將死亡。

併發症:
此類心律失常是嚴重心律失常之一,較長時間發作的後果如同心臟停搏。常見併發症有暈厥、抽搐、心絞痛、阿-斯綜合徵和心臟性猝死。

診斷

心室靜止心室靜止

根據臨床表現、體徵和心電圖檢查的特點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心室靜止與心臟停搏(或稱全心停搏)需鑑別,有下列不同。
1.心室靜止發生在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基礎上,而心臟停搏是發生在各種致命性心律失常、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及各種疾病的臨終期、原發性或繼發性心跳驟停、心室靜止等。
2.心室靜止在心電圖上有房性P波(P波、P′波、F波或f波)而無房室交接區和室性QRS波,心臟停搏心電圖上為持續2.7s以上的等電線(一條直線)。
3.心室靜止有心房收縮而無心室收縮,心臟停搏則心房、心室均無收縮。但心室靜止與心臟停搏兩者的共同點是心室均無電活動(無任何QRS波),也無心室機械性的收縮,均導致血液循環的終止因此將兩者相提並論。它們是停搏中最嚴重的兩種,有人主張將兩者統稱為心臟停搏。

檢查

心電圖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心室靜止心電圖特點:心室靜止可有下列三種表現,根據任何一種即可作出心室靜止的診斷。
1.竇性心律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中不見任何逸搏心律即只見一系列竇性P波而不見任何交接區或室性逸搏。

2.房性心律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中不見任何逸搏心律即只見一系列心房波(包括房性P′波、F波或f波),而不見任何交接區和室性QRS波。

3.竇性心律或不太快的房性心律(包括過緩的房性逸搏心律至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伴有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在長於2.7s(約相當於室性逸搏心律的最長的心動周期)的長間歇中未見到任何交接區和室性QRS波。

治療

應迅速按照心臟驟停心肺復甦常規處理,應及早、及時地安置臨時人工心臟起搏器

預後預防

預後:
由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和藥物影響引起者,一般預後良好。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引起者,易引起頻繁暈厥發作,可致死亡需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預防:
1.飲食適宜,勞逸適度,心情舒暢。
2.積極治療原發病及糾正電解質紊亂,合理使用有關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