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是微小血管病變引起紅細胞破碎而發生的溶血性貧血綜合徵。其特點是外周血中出現形狀各異的破碎紅細胞和球形細胞。這種貧血可發生於多種伴有微小血管病變的疾病。

基本信息

介紹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微血管內膜發生部分血栓形成、狹窄或壞死,當紅細胞流過時發生磨擦,引起紅細胞破碎而發生的機械性溶血性貧血。

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發現,紅細胞在這種不正常的微血管中被絆住在纖維素的細絲上,在血流的推壓下,紅細胞被細絲割裂,發生血管內溶血;或紅細胞暫時將缺口自行封閉,在循環血液中出現三角形、盔形等各種形狀的破碎細胞和球形細胞,以後在脾臟或其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被破壞。

有人對休克、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伴發急性腎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惡性血壓播散性癌症伴發溶血性貧血等患者進行周圍血象研究時發現;在疾病的某個階段在他們的血塗片中有形狀類似而奇特的紅細胞碎片。

其特徵為:帶刺的收縮紅細胞、新月形、盔甲形的紅細胞碎片和體積較小的球形紅細胞等i因此構想,這些疾病具有一個共同的發病環節——微血管的損傷。

經進一步研究,上述構想獲得證實。這是由於二系列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的深入,特別是DIC提出後,已經初步證明,此種紅細胞碎片主要是在微血管病變的基礎上所造成的,因此出現了微血管病(microansiopathy)的概念。

病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磷脂醯絲氨酸
現在常常將此種出現紅細胞碎片的貧血稱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icrogiopatichemolyticanemia),引起此種貧血的主要原理如下:

1、微血管內有纖維蛋白性微血栓形成,纖維蛋白呈網狀,當循環著的紅細胞粘在網狀的纖維蛋白絲上以後,由於血流的不斷衝擊,引起紅細胞破裂(圖30-6)。

2、缺氧、酸中毒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此種紅細胞強力通過纖維蛋白網孔時更易受到機械性損傷。

3、微循環血管(主要是毛細血管)內有纖維蛋白性微血栓形成時,血流通道發生障礙,此時紅細胞就有可能通過肺組織等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的裂縫到組織去,這種通過裂縫時的機械作用能使紅細胞扭曲、變形和破裂。

4、在紅細胞扭曲、變形和破裂過程中出現的獲得性(或繼發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球形紅細胞因表面張力關係,脆性提高,容易破壞,產生溶血。

5、有人對內毒素所致的家兔DIC中貧血形成的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由於內毒素的直接作用,或通過凝血—纖溶—補體-激肽系統的間接作用影響膜離子通透性或開放鈣通道,鈣內流增加。

同時鈣泵受抑制,使紅細胞內游離鈣增高,激活一系列蛋白酶磷脂酶,進一步損傷膜,使其形態改變,硬度增加。

結果紅細胞處於“前溶解狀態”,提示紅細胞本身的變化可能是DIC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的重要機制之一。

研究發現,內毒素可引起紅細胞膜PLA2活性升高,同時出現膜磷脂主要組分磷脂醯膽鹼(PC)、磷脂醯乙醇胺(PG)、磷脂醯絲氨酸(PS)減少,PLA2又與流動性降低顯著相關。

分類

許多疾病可伴發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這些疾病可以分成兩大類: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紅蛋白
①以血管的病變或異常為主。小動脈(特別是腎小動脈)有病變常導致纖維蛋白沉積的疾病,如溶血尿毒症綜合徵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惡性高血壓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皮質壞死腎移植物被排斥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都可發生這種溶血性貧血。其他部位的小動脈炎或壞死,如結節性多動脈炎壞死性肉芽腫過敏性血管炎及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等,也可因血管病變伴有血栓形成,而引起紅細胞的機械性損傷和溶血。

②血管本身無病,而以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為主。胎盤過早剝離、伴有休克的敗血症和促凝性蛇毒中毒等引起的溶血,都是以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為主的。廣泛的癌轉移,特別是乳腺癌和胃腺癌也能引起此類貧血。因為這種癌細胞分泌的粘蛋白具有血栓形成作用,可造成血管內凝血。

臨床表現主要為原發病的各種表現加溶血性貧血的表現。如果溶血突然出現,發展迅速,可見有血紅蛋白。肝脾偶見腫大。紅細胞形態改變,血片中出現多少不一的破碎紅細胞,是作出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血片檢查對診斷很重要。

治療主要應針對原發性疾病。如果原發性疾病是可以治癒的,溶血也能停止。溶血如為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用肝素治療可能有效。貧血嚴重者可以輸血。預後決定於原發性疾病的治療是否有效。

發病機制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肝臟
微小血管損傷是發生本症的關鍵機制。受損微小血管因纖維蛋白沉積血栓形成或其他因素而使管徑狹窄紅細胞流經時在血循環的壓力作用下強行通過或阻掛在纖維蛋白絲上而被壓碎、割裂遂發生血管內溶血。有的受損紅細胞為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內的單核巨噬細胞吞噬發生血管外溶血。這一發病機制是上述多種疾病發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的共同點這些疾病在損傷微血管、導致纖維蛋白沉積和血栓形成的具體過程上有所不同

激活凝血系統在本症的發生上往往有重要作用。實驗表明,給動物注射內毒素或凝血酶可以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如果事先給動物肝素,則可避免,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的藥物可加重之血管完全為緻密的血栓阻塞時因紅細胞不能通過也不會發生溶血。疏鬆的纖維蛋白網有一定的縫隙,紅細胞依靠血循環壓力和變形性能進入纖維蛋白網並被阻掛在纖細的纖維蛋白絲上如果血循環壓力較大,壓迫紅細胞通過纖維蛋白絲時則可被割裂因此壓力也是造成紅細胞破壞的一個條件。

還有一些疾病有彌散的或局部的微血管病但看不到類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凝血異常可見於海綿狀血管瘤腎移植排斥反應、惡性高血壓子癇、某些血管炎(如立克次體感染結節性動脈周圍炎Wegener肉芽腫)和某些廣泛轉移癌,溶血程度可輕可重。

檢查

1.外周血

塗片中找到畸形的破碎紅細胞是本病的典型所見。這些破碎的紅細胞形如盔形、棘形、三角形,還可以見到較小的紅細胞和球形細胞。溶血嚴重者外周血中可出現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白細胞計數常有輕、中度升高,但形態正常。可有血小板減少和凝血指標的異常。

2.骨髓象 

紅細胞系增生活躍,巨核細胞系也可增多。

3.游離血紅蛋白增多 

結合珠蛋白降低。

4.膽紅素增高 

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

5.尿潛血

陽性或有肉眼可見的血紅蛋白尿。慢性者可有含鐵血黃素尿。

治療

臨床表現主要為原發病的各種表現加溶血性貧血的表現。如果溶血突然出現,發展迅速,可見有血紅蛋白。肝脾偶見腫大。紅細胞形態改變,血片中出現多少不一的破碎紅細胞,是作出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血片檢查對診斷很重要。

治療主要應針對原發性疾病。如果原發性疾病是可以治癒的,溶血也能停止。溶血如為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用肝素治療可能有效。貧血嚴重者可以輸血。預後決定於原發性疾病的治療是否有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