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陳右銘太守書

復陳右銘太守書是由清代曾國藩所創作的散文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復陳右銘太守書

【作者】曾國藩

【體裁】散文

【年代】清代

作品原文

復陳右銘[1]太守書

四月二十七日接到惠書,並附寄大文一冊。知台從去歲北行[2],以途中染疾,就醫歷下[3],至正月之杪,乃達京師。是時鄙人適已出都,未及相見為悵。閣下志節嶙峋[4],器識宏達,又能虛懷取善,兼攬眾長。來書所稱,自吳侍郎以下[5],若塗君、張君、方君,皆時賢之卓然能自立者;惟鄙人器能窳薄[6],謬蒙崇獎,非所敢承。前以久玷高位[7],頗思避位讓賢,保全晚節。赴闕以後[8],欲布斯懷,而未得其方,亦遂不復陳情。來書又盛引古義,力言不可遽萌退志。今已承乏此間[9],進止殊不自由,第恐精力日頹,無補艱危,止速謗耳[10]。

大著粗讀一過,駿快激昂,有陳同甫[11]、葉水心諸人之風[12]。仆昔備官朝列,亦嘗好觀古人之文章,竊以自唐以後,善學韓公者,莫如王介甫氏,而近世知言君子,惟桐城方氏、姚氏,所得尤多。因就數家之作,而考其風旨,私立禁約,以為有必不可犯者,而後其法嚴而道始復。大抵剽竊前言,句摹字擬,是為戒律之首。稱人之善,依於庸德[13],不宜褒揚溢量,動稱奇行異征,鄰於小說誕妄者之所為[14]。貶人之惡,又加慎焉。一篇之內,端緒不宜繁多,譬如萬山旁薄[15],必有主峰;龍袞九章[16],但挈一領。否則首尾衡決[17],陳義蕪雜,滋足戒也[18]。識度曾不異人,或乃競為僻字澀句以駭庸眾,斫自然之元氣[19],斯又才士之所同蔽[26],戒律之所必嚴。明茲數者,持守勿失,然後下筆,造次皆有法度[21],乃可專精以理吾之氣,探求韓公所謂與相如、子云同工者[22]。熟讀而強探,長吟而反覆,使其氣若翔翥於虛無之表[23],其辭跌宕俊邁而不可以方物[24]。蓋論其本,則循戒律之說,詞愈簡而道愈進;論其末,則抗吾氣以與古人之氣相翕[25]。有欲求太簡而不得者,兼營乎本末,斟酌手繁簡。此自昔志士之所為畢生矻矻[26],而吾輩所當勉焉者也。國藩粗識途徑,所求絕少,在軍久,舊業益荒,忽忽衰老[27],百無一成,既承切問,略舉所見,以資參證。

別示種煙之弊[28],及李編修書,膏腴地畝,舍五稼而種罌粟[29],不惟民病艱自食,亦人心風俗之憂。直隸土壤磽薄[30],聞種此者尚少。若果漸染此習,自應通蝕嚴禁[31]。但非年豐民樂,生聚教訓[32],亦未易以文告爭耳。

作品注釋

[1]陳右銘:陳寶箴(1831—1900),字右銘,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舉人出身,曾參曾國藩幕府。此時以知府官湖南,故稱太守。陳於光緒年間任湖南巡撫,倡辦新政,是清末維新派人物。

[2]台從:指陳寶箴。台,對官吏的尊稱,附於官職後,如撫台、學台,台從猶言“左右”,“執事”。

[3]歷下:山東古邑名,在今濟南市西。

[4]嶙峋:山崖突兀貌,喻為人剛直。

[5]吳侍郎:吳存義,字和甫,江蘇泰興人。官至吏部左侍郎,以清廉稱。

[6]窳(yǔ):器物質地粗劣,此喻人的才能低下。

[7]玷(diàn):猶忝、辱,自謙之辭。

[8]闕:朝廷。

[9]承乏:所任職位一時無適當人選,暫由自己來承擔。在任官吏常用的謙辭。

[10]止:僅,只。速:招致。

[11]陳同甫:南宋文學家陳亮,字同甫,擅長政論。

[12]葉水心:葉適,南宋哲學家,學者稱水心先生。散文擅長政論。和陳亮一樣,理學家的性理空談。

[13]庸德:功德。庸,功。

[14]小說:指故事性的文體,如神話傳說、街談巷語之作。

[15]旁薄:亦作“磅礴”,廣大無邊貌。

[16]龍袞(gǔn):帝王的禮服,上繡龍紋。共有九種圖案,稱“九章”。

[17]衡決:橫斷,脫節。衡,通“橫”。 

[18]滋:通“茲”。

[19]斫(zhuó):砍,削。元氣:精神,生氣。

[20]蔽:蒙蔽。認識不清。

[21]造次:匆忙,倉促。

[22]相如: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子云:揚雄,西漢文學家。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意思是兩人文章都寫得好,但手法和風格不同。

[23]翥(zhù):飛舉。

[24]方物:“仿佛”的聲轉。想像,形容。

[25]抗:舉起,高。翕(xì):合。

[26]矻矻(kū):勤奮不懈貌。

[27]忽忽: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28]煙:此指鴉片。即下文的“罌粟”。罌粟是草本植物,果實中的乳汁是制鴉片的原料。

[29]五稼:五穀,泛指糧食作物。

[30]磽(qiāo)薄:土地堅硬而瘠薄。

[31]飭:通“敕”,命令。

[32]生聚教訓:語出《左傳哀公十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生聚:繁殖人口,聚積財力。教訓:教化訓導。

作品鑑賞

這是作者年任直隸省總督駐天津時寫給當年幕僚的回信。信中主要就對方的文著進行評價,闡述自己的文學觀點,即作文要有一定的戒律,在法度的約束下追求表達的自由。另外,從側面也反映了作者暮年的消極政治態度。

作者介紹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1853年初(鹹豐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殘酷鎮壓太平軍,被清廷視為“同治中興”的功臣,並因此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死後諡文正。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師曾攀附梅曾亮,並與朱琦、王拯、吳敏樹等桐子城派人物相往來。後以桐城派為號召,網羅人材。吳汝綸、張裕釗、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著有《曾文正公詩文集》。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