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術後復發率在4% ~10%左右。最易復發的時間在術後6~12個月以內,腹股溝直疝術後復發是斜疝的4倍,復發疝修補術後再次復發率更高。

基本信息

病因

復發性腹股溝疝復發性腹股溝疝

1.病因分類 根據復發疝的發生過程,臨床可將其分為2類:
(1)真性復發疝:系指在初次疝手術的部位再次發生疝。復發疝在解剖部位及疝類型上,與初次手術的疝相同。
(2)假性復發疝:含有2種情況:
①遺留疝:初次疝修補手術時,其他部位尚存在臨床未能發現的疝,即伴發疝,手術時又未進行徹底的探查,成為遺留的疝。
②新發疝:初次疝修補手術中經徹底探查並排除了伴發疝,並獲得手術成功,但因病人自身因素,手術若干時間後再發生新疝。
解剖學、病因及發病時間等方面來看,上述三種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分析處理也應有所區別。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再次手術前很難確定復發疝的類型;且手術中,由於前次手術的分離瘢痕形成,局部解剖層次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要區分復發疝的類型也是困難的。
2.真性復發疝的原因 一般與如下列因素有關:
(1)患者年齡:復發性疝的發生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這種情況可能與中老年人腹壁肌組織日趨退化以及易患可使腹內壓增加的慢性疾病等有關。
(2)勞動強度:過去認為,重體力勞動者手術後疝復發的可能性大但近年的資料表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相反腦力勞動者疝復發率最高,這可能與腹部肌肉強度有關。
(3)原發疝類型、大小:原發性腹股溝直疝手術後復發率比斜疝高,而原發疝為聯合疝者,術後復發率更高。聯合疝的腹壁組織常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呈明顯的瀰漫性薄弱,因此手術後疝復發率較高,可達20%。另一方面,原發疝越大疝發生部位的腹壁缺損就越大,因此術後復發率將相應地增高。
(4)伴發疾病: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前列腺肥大習慣性便秘等伴發疾病時,手術後疝復發率增高。
(5)手術方法:疝的復發與其手術方法、入路及手術技術的失誤有關術式的缺陷如Bassini、Halsted、Ferguson以及Mc Vay為代表的傳統疝修補術,只注意加強腹股溝管的前壁或後壁,而不修補腹橫層,特別是增大的內環。從近代的觀點看,傳統修補手術是以一種新的解剖異常代替原有的解剖異常。
(6)滲血、感染及神經損傷:腹股溝疝手術剝離創面廣泛,易滲血,軟組織又缺乏支持結構,術後可發生血腫,繼發感染而使手術失敗。另外,髂腹股溝神經的損傷亦可導致手術後疝復發。
(7)手術失敗:腹外疝手術修補後的復發率在文獻報告中差異很大。這一差異說明了手術操作對治療效果的重大影響。手術失敗(術後復發)的原因常常是:①手術醫生對局部解剖不熟悉;②手術方式選擇不當;③術中關鍵環節的處理不符合要求。

臨床表現

復發性腹股溝疝復發性腹股溝疝

根據腹腔臟器疝出的部位臨床有腹股溝斜疝或直疝的症狀和體徵。

併發症:

1.嵌頓性疝 疝塊不能回納腹腔,疼痛明顯加劇,呈持續性並有觸痛若嵌頓的疝內容物為腸管可出現腹部絞痛、噁心、嘔吐、便秘腹脹等腸梗阻症狀。
2.絞窄性疝 嵌頓疝未能及時處理,致疝內容物嚴重缺血可腸穿孔、腹膜炎;水、電解質和酸鹼紊亂甚至發生中毒性休克等。
3.難復發性疝 腹腔臟器與疝囊粘連,極易形成難復發性疝。

診斷

病史及術後腹股溝區的症狀和體徵是診斷復發性腹股溝疝的主要依據。對腹股溝區僅有模糊症狀,並無體徵的可以通過疝造影術發現,其陽性率可達40%。腹股溝區有症狀而無體徵的病人中,行疝造影術後88.6%的病人可確診。近期資料表明腹股溝疝手術後局部殘留症狀,或症狀再現而無體徵者,疝造影陽性率達60%。

輔助檢查

疝造影檢查可通過造影劑集聚的部位,準確地分辨出遺留疝、新發疝和真性復發疝。對再次手術有指導意義可有效地減少遺留疝的發生。

治療

復發性腹股溝疝復發性腹股溝疝

1.組織缺損較小,疝環直徑小於2cm的遺留疝及新發疝 應採用原發性腹股溝疝的手術方法即Shouldice或Mc Vay手術不提倡使用人工網片置入修補。
2.組織缺損較大,疝環直徑大於2cm的真性復發疝 以套用人工網片置入修補組織缺損療效最佳。而套用其他方法,包括Shouldice手術均有較高的再發率(>7%)。不少學者認為,正確套用人工網片置入可望將復發性腹股溝疝術後再發率降至為O%。
網片修補要點:通過腹膜前途徑或經腹,到達正確的腹膜前間隙,推開腹膜前間隙內的脂肪或疏鬆組織,直達組織缺損邊緣,將人工網片置入腹膜前間隙,網片的面積要遠遠超過組織缺損的面積人工網片安置妥當,用不吸收縫線將網片固定縫合在缺損區四周,相對健康、牢固的組織上。比較內置與外置2種方法以內置法更為理想,效果更佳。

預後預防

預後:

復發病修補術後再次復發率更高。

預防:

有學者證明,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腱”與腹股溝韌帶縫合,術後6個月大部分病人發生分離若將其深部的腹橫筋膜修補,儘管兩者業已分離臨床並無疝復發有資料表明,簡單正確的腹橫筋膜修補後,復發率僅為1.96%。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張力過大往往導致組織撕裂而易於復發。近來根據Shouldice醫院的經驗證明,套用不吸收縫線作連續縫合,使某一點上的張力平均分散到數個縫合點上,減輕了對組織的損傷,是有效預防復發的措施之一。
有學者認為,近1/3的復發疝發生在術後5~10年以後,且這種遠期復發率多穩定在一定的百分率。這種臨床現實說明復發疝,似乎與首次手術技術無密切關係而與機體本身疾病有關。除某些增加腹內壓的疾病之外認為與體內膠原的合成與分解失衡有關。Berliner還證實斜疝病人的內環,直疝病人的腹橫筋膜內彈力組織纖維斷裂和缺乏,這些證據都表明,尚有一些未知因素影響著腹股溝疝術後的復發。
就醫療技術而言預防真性復發疝尚需注意下列幾點:
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腹股溝疝的發生,除了腹股溝區局部的解剖缺陷外,腹壓增高因素,也是造成復發的重要原因。對有經常性腹壓增高的病人,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難以及有腹水的病人在伴隨疾病得到控制或治癒以前不宜行疝修補術。
2.周密的探查 術中探查的目的:①證實手術前診斷;②評估腹壁薄弱和缺損的程度,並決定手術方式;③排除伴發疝存在的可能。
3.規範手術操作 手術後2周內發生的復發疝,均與疝囊處理不當有關包括術中未能辨認疝囊而在其他結構上作“高位結紮”,或疝囊的結紮不在頸部(腹膜外脂肪平面)或結紮時縫合針距過大致使腹內器官(如大網膜)經縫合間隙脫出,或按一般方法處理滑動性疝等。
4.恰當選擇術式:原發性腹外疝手術方式原則上應根據病人的年齡,發病原因(先天性或後天性,有無誘發因素),以及局部組織缺陷的程度及範圍確定,因此一般應在手術中經過對疝周圍的組織進行評估之後決定。無論採用何種術式,無張力修補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近年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引入,大大降低了腹外疝的復發率。

疝氣相關疾病

腹外疝 | 腹股溝滑動疝 | 腹股溝疝 | 盆底腹膜疝 | 復發性腹股溝疝 | 臍疝 | 嵌頓性腹股溝斜疝 | 切口疝 | 創傷性膈疝 |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 | 小兒先天性膈疝 | 肺疝 | 十二指腸旁疝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