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叔向

徐叔向

徐叔向,南北朝時期劉宋名醫。祖籍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寄籍丹陽(今江蘇南京)。徐秋夫之子。傳其父業,究心醫術。

著作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針灸要鈔》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隋書》
《療腳弱雜方》(八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解寒食散方》(十三卷)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新唐書》
《雜療方》(二十二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據《隋書》
《解散訊息節度》(八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療小兒百病方》(三十七卷)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談道術》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隋書》

名醫徐氏家族

公元420~589年,史稱南北朝時代。在短短的170年時間裡,中國分裂成南朝和北朝兩個國家,而南朝歷宋、齊、梁、陳4朝,北朝歷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5代。

徐叔向徐叔向
儘管當時山河破碎,民怨沸騰,但卻湧現了書法家鄭道昭、地理學家酈道元、醫學家姚僧垣、文史學家范曄等大批名流。尤其是以醫學立業的徐氏家族,先後誕生了徐熙徐道度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7世12位名醫,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說起徐家從醫基業的創始人徐熙,還頗有傳奇色彩。據史料記載,徐熙原籍山東,後寄籍江蘇,為南朝宋濮陽太守,他素好黃、老之學,隱於秦望山(今紹興城南會稽山最高峰)。一天,有位道士經過,口渴求飲,徐熙熱情與之,道士臨走,留給他一個葫蘆說:“君子孫宜以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徐熙打開看,乃《扁鵲鏡經》一卷,於是精心研讀,醫術隨之“名震海內”。

徐熙生子徐秋夫,官至射剛縣令。他深得家父真傳,醫術高超,尤精於針灸,竟達到了“通鬼神”的地步。

徐秋夫生二子,徐道度和徐叔向,個個不凡。長子徐道度居杭州,擅長內外科,因為有腳疾不能走路,宋文帝劉義隆便常常令人抬轎請他入宮,給諸皇子療疾,而且“無不絕驗”,最後封他做蘭陵太守,並稱讚他“療疾”為天下“五絕”。也許徐道度感其腳疾之苦,著《療腳弱雜方》,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療腳氣病的專著。次子徐叔響,曾任大將軍參軍之職, 對針灸、小兒科、本草學等都有研究,且著述豐富,撰有《針灸要鈔》、《本草病源合藥要鈔》、《雜療方》、《療少小百病雜方》、《解寒食散方》等書,今多佚。

徐叔向徐叔向

徐家第四代三人,道度生文伯,叔響生嗣伯、成伯,皆精醫術,且聲名顯赫,頗多成就,可謂徐氏家族杏林生涯中的一個頂峰階段。

徐文伯,字德秀,事南齊。史料載其“倜儻不屈於公卿,恥以醫為業”,故雖終生隨侍於帝王之側而人不以“太醫”稱之。公元456年前後,宋孝武路太后有病,腹部劇痛,眾醫束手,文伯診後說:“此石博小腸耳”,即小腸結石病(應為今之膽結石、泌尿繫結石之類疾病),用“水劑消石湯”治療,很快痊癒。於是被擢升為鄱陽王常侍。宋明帝年間,一宮女患腰痛連心,發則不醒人事,在眾醫都診為“肉症”的情況下,文伯卻認為是“發瘕”,並令給宮女灌了香油,服後吐出絲縷頭髮而愈。更為叫絕的是,宋後廢帝時期,一次,後廢帝與文伯同游,恰好碰上一孕婦,略知脈學的皇帝診後說懷的是女孩,文伯診之說:“腹有兩子,一男一女”。性急的皇帝便泯滅人性地要剖腹驗證,文伯阻止說,讓我針灸,便可分娩。後果然如他所說。宋亡後,文伯入齊,先後被封東莞、泰山,蘭陵3邢太守。撰有《徐文伯藥方》《徐文伯療婦人瘕》等書,均佚。

徐嗣伯,字叔紹。善談老、莊之道,喜直言,曾任正員郎、諸府佐等職,尤以醫術精湛、善辨證論治而著名。有一次,南齊直閣將軍房伯玉因時常怕冷,便自服五石散(紫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等5種石藥炮 撰修《雷公藥對》與《藥對》,把藥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濕、輕、重“十劑”;其所創導的逐月養胎法,注重飲食調攝,注意勞逸適度,講究居住衣著,重視調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這些都有特色,而且是開創性的貢獻。他還著有《家傳秘方》《小兒方》《明冤家錄》等書,均佚。年80卒,贈司徒,諡號文明。可惜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徐之林徐同卿雖分別有太尉司馬、太子庶子的封號,但卻疏學無術,成了他最大的心病。與之相比,其弟徐之范雖聲名略微,但也以醫術出名,曾任北齊尚藥典御,官至太常卿,並襲之才西陽王之爵,後入周,隋開皇初病逝。

徐家第七代,較為知名的醫生是徐敏齋,系徐之范之子。他和父輩一樣,也博學多才,對醫學頗有成就。死於開皇中,贈朝散大夫。可惜史料記載不多,應是徐家基業走向衰微的見證人。

山東人文

山東大地錦繡多姿,人傑地靈,文化淵源流長,山東好漢美名遠揚,齊魯小吃,齊魯美食,一直是吸引遊客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