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邦棟

 彭邦棟(1983年-1930年7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一位革命家。字梓厚,號與吾,生於迎春鎮碕石彭家村。幼時家貧,由叔叔供養讀書。

十幾歲就考取縣廩生。1904年(光緒三十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在那裡,他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辛亥革命先驅,翌年參加同盟會。他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上經常發表文章,與康有為、梁啓超等立憲派論戰,筆鋒犀利,引人矚目。不久,受黃興派遣,彭邦棟與劉道一、蔡紹南回國,在長沙水陸洲木船上秘密聚會,策劃研究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在省會求學的本縣人周正群、吳燮、張清源等人受他影響,也加入了同盟會,他們回到家鄉,聯絡宜章、臨武、嘉禾、藍山一帶的革命黨人。其時,在長沙讀書的同村人彭遂良、彭昭兄弟,受《革命軍》、《猛回頭》等書籍影響,積極參加反清活動。1906年,長沙社會各界舉行公葬陳天華集會遊行,彭遂良擔任遊行先行隊隊長,因而兄弟倆都被開除回鄉,隨即滿腔熱情投入到彭邦棟領導的反清革命活動中來。
彭邦棟帶領彭遂良、彭昭兄弟來到臨武、嘉禾交界處與嘉禾同盟會骨幹李國柱一起興辦東興造紙廠,以造紙廠為據點,聯絡革命黨人,傳遞情報,籌措經費。接著,彭邦棟又到偏僻隱蔽的廣東連州譚源洞開闢秘密據點,組織和培訓反清革命武裝。這支秘密武裝力量逐漸壯大,發展到300多人,叫“湘粵邊區民軍”,彭氏兄弟分任正副支隊長。後因泄密引起廣東連州駐守清軍注意,多次出動搜剿。彭邦棟便安排彭遂良、彭昭兄弟帶著隊伍分散隱蔽,以待時機,他自己則潛返東京。
1907年,同盟會舉行鎮南關起義,彭邦棟和田桐負責偷運軍火,入粵途中,聽到該役失敗的訊息,便轉道逃往香港。
1910 年,受湖南省巡警總監委派,彭邦棟擔任宜章縣警察局警務長。他利用警務長職務之便,掩護革命同志,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常到長沙與焦達峰商討起兵計畫,並介紹瀏醴800 余名革命黨人投補到巡防和撫置衛隊,預作日後起義內應。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首義成功。10月22 日,長沙光復。湖南都督府都督焦達峰立即派鄭人康、劉金赴湘南與彭邦棟聯繫,策劃湘南起義。鄭、劉在郴州見到周正群、吳燮,周、吳星夜趕往宜章碕石彭家村。彭邦棟立刻與周、吳一起確定了起義方略:集中兵力,先攻占宜章縣衙。11 月1日,彭遂良、彭昭兄弟率300 多民軍作前衛部隊,直奔宜章縣城。周正群率笆籬、莽山兵,張清源率永福、永靖兵,會師百歲亭,進攻岩泉圩,奪取駐軍槍枝。11月2 日,周、張帶隊伍行抵城南賀家沖、吳家時,吳燮已募集600 餘人,幾處人馬匯在一起,公推彭邦棟為南路分巡。起義隊伍到了縣城南門外火燒坪,彭邦棟向1000 余民軍發表講話,宣傳反清革命道理,鼓動大家勇敢作戰,遵守紀律,不要騷擾百姓,革命黨人和民軍兵士摩拳擦掌,群情振奮。接著,彭邦棟向知縣吳道晉發出討伐檄文和敦促投降書。吳道晉見大勢已去,準備投降,並要彭邦棟派人進縣衙門談判受降條件。正當彭邦棟帶領彭遂良、彭昭、張清源和數十名民軍走到縣衙前時,吳道晉又改變了主意,原來他剛好接到其叔父湖南提學吳慶墀的來信,決定變計拒降,於是只準許彭邦棟帶兩名衛兵進去,其餘人都被擋在門外。談判中,吳道晉只答應移交文卷和庫存銀糧,武器和印信要隨身帶走,雙方爭執不下,談判陷入僵局。彭遂良、彭昭兄弟見約定的談判時間已過,不見彭邦棟出來,擔心彭邦棟為吳所害,便帶人衝進縣衙大門。埋伏在縣衙門兩邊廂房的清兵開槍射擊,彭遂良中彈死在堂階下,彭昭死在堂階上,兩名隊兵也飲彈而死。彭邦棟、張清源聽到外面槍聲,立刻越牆而走,吳道晉見下禍端,情勢嚴重,帶著哨官周德升等10 餘人槍匆匆從北門逃跑。在外待命的革命黨人得到彭遂良、彭昭等人殉難的訊息,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大家吶喊著衝進縣城。周正群、張自得率民軍占領衙門,解除清軍武裝;彭邦棟率人追擊逃亡知縣吳道晉,直追十幾里,其殿後衛兵數名,截獲餉銀4擔。
11 月3 日,宜章城滿街張貼湘南革命實行團主任彭邦棟的告示,市民各安其業,清政府在宜章的統治從此結束。
1912 年,湖南都督譚延闓調彭邦棟為高等顧問。中華臨時國民政府追贈彭遂良為陸軍上校,彭昭為陸軍中校,並將彭氏兄弟遺骨遷葬長沙嶽麓山,新化革命黨人蘇鵬撰寫碑文:“五嶺之陽曰宜章,鍾毓彭氏兩國殤,難弟難兄昭與良,英姿磊落氣吐芒……”
1913 年,彭邦棟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同年10 月,袁世凱解散了國會,彭潛居北京,聯絡志士反袁,1914年3 月,被軍警查抄,逃至上海。湘南張自得與李國柱等人也在郴州組織武裝力量,討伐袁世凱。同年9 月8 日,張清源、張自得、蔡子音、藍一清、陳森、劉廷揚等反清革命志士在宜章縣城西門外英勇就義。彭邦棟聞訊,悲痛欲絕,臥病數月。
病癒後,彭邦棟繼續為反袁到處奔走,矢志恢復共和。1916年,他與劉揆一在天津創辦《公民報》,揭露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和改變國體實行帝制的陰謀。袁世凱串通日本租界查封《公民報》,彭邦棟回湘組織湘南革命軍,回響蔡鍔的雲南護國軍起義。
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死去,彭邦棟南下廣東,任非常國會議員。1922年,彭邦棟與李大釗、鄧中夏等15 人任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幹事,其時湖南省長趙恆惕倡導聯省自治,彭邦棟認為此舉有礙全國統一,通電反對。1923年10 月,曹琨競選總統,賄賂國會議員,以5000 銀元相贈,彭邦棟不為所動,將曹琨賄選及不足法定人數等實情通電全國,為逃追殺,他鏇即離京返湘。
1924 年11 月,孫中山帶病赴京談判,彭邦棟也離湘返京,向孫中山陳說大計。次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彭邦棟憂傷成疾,竟臥病數年。他自知來日無多,對來看望他的友人說:“湘人向為革命中堅,流血犧牲,在所不惜,我為後死者,已屬幸運。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一息尚存,吾當奮鬥不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