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

《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一書,共五章,該書根據歷史記載,結合考古、地名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對以烏蠻為主體的古代彝語支民族170多個羈縻府州(180多個羈縻州治)的具體位置進行了深入考證,用文字和地圖基本復原了這些羈縻府州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部族分布、分布範圍及所在位置。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

作 者:郭聲波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2月

ISBN: 9787561443262

開本: 16開

定價: 48.00 元

內容簡介

《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介紹了:彝族是我國西部主要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古有昆明、烏蠻等名稱,至少有2000多年父系氏族社會史。唐代前期,在以彝族先民—烏蠻為主的古代彝語支民族地區建立了近200個民族自治政區—羈縻府州,彝族社會文化有所發展。弄清古代彝族地區羈縻府州的具體分布,方可進一步弄清其生態環境、部落人口、交通狀況、文化遺存等情況,為當今彝族地區旅遊規劃、經濟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歷史地理依據。目前,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方國瑜的《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劉統的《唐代羈縻府州研究》等,均只有幾十個羈縻府州考出了大致位置,其中有些還有錯誤。《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根據歷史記載,結合考古、地名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對以烏蠻為主體的古代彝語支民族170多個羈縻府州(180多個羈縻州治)的具體位置進行了深入考證,用文字和地圖基本復原了這些羈縻府州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部族分布、分布範圍及所在位置。

《彜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適合歷史、地理、民族、考古、地名、旅遊部門工作者研究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郭聲波

四川省瀘州市人,1959年生,博士。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入暨南大學,任歷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歷史地理》編委。曾主持“四川歷史農業地理”、“唐宋羈縻府州研究”、“《大元混一方輿勝覽》整理”、“青藏高原歷史地理研究”、“彝族歷史地理研究”、“唐代地理志研究與新編”、“吐蕃王國行政圈層結構研究”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出版《四川歷史農業地理》(獲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宋朝官方文化機構研究》、《大元混一方輿勝覽》等學術專著及古籍整理著作,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圖書目錄

周振鶴序

代緒論彝族歷史地理的多學科研究

第一章 戎州(南溪郡)都督府直轄烏蠻獠蠻羈縻州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交通格局

第三節 馬湖烏蒙地區烏蠻羈縻州地望

第四節 南廣溪洞地區獠蠻羈縻州地望

第二章 南寧州羈縻都督府所轄烏蠻羈縻州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交通格局

第三節 各州地望

第三章 姚州(雲南郡)都督府所領烏蠻白蠻羈縻州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交通格局

第三節青蛉周近地區烏蠻白蠻羈縻州地望

第四節 滇池秦臧地區白蠻烏蠻羈縻州地望

第五節 洱河蘭滄地區烏蠻白蠻羈縻州地望

第四章 巂州(越巂郡)都督府所領烏蠻羈縻州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交通格局

第三節 各州地望

第五章 黎州(漢源郡)都督府所領各族羈縻州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交通格局

第三節 開元四年初領各族羈縻州地望

第四節 開元十七年增領各族羈縻州地望

餘論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之檢討

附錄

一、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府州重要散見文獻校錄

二、引用書目

三、唐代年號與公元紀年對照表

後記

……

彝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的意義

彝族歷史地理研究是彝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歷史時期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研究又是四川涼山彝族歷史地理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本研究報告在弄清歷史時期四川涼山彝族地區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歷程的同時,對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本報告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探討歷史時期四川涼山彝族的分布變遷與政區沿革。第二部分探討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經濟開發的歷程及其規律,主要研究了交通、農業開發、手工業和商業開發等內容。西南絲路涼山段是歷史時期涼山地區對外的主要交通道路,水路交通發展有限,總的來說交通閉塞且發展緩慢。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農業開發主要表現為農耕區的擴展,水利的興修,畜牧狩獵經濟的長期延續,林業、漁業持續緩慢發展。農耕區擴展主要有交通道路沿線的河谷地帶向山地擴展、彝漢雜居區向彝族聚居區擴展和涼山邊緣地帶向腹心地帶擴展三種擴展模式。農耕生產在清末取代畜牧和狩獵成為涼山彝區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林業開發主要表現為用材林木採伐、商業性採伐、皇木採辦、藥材採挖、薪炭林砍伐和農墾毀林等,林木消耗巨大。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手工業生展緩慢且長期附屬於農業。手工業開發主要表現為銅、鐵、金、銀、鉛、鹽等自然資源開採利用,傳統的漆木器製作、紡織、金屬器物鑄造也有所發展。歷史時期彝族內部商業發展緩慢並長期附屬於農業,商業發展主要表現為彝漢貿易的發展,商人以外地客商為主,商品種類逐漸增多,商業城鎮和集市逐漸得到發展。由於受外來移民的影響,歷史時期涼山地區經濟開發序列表現為由彝漢雜居區向彝族聚居區擴展的態勢,但這個發展過程緩慢。第三部分探討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的環境變遷,主要探討了歷史時期的氣候、植被、動物、河流、自然災害等演變情況。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氣候有周期性冷暖變化,氣候帶在海拔高度上也有升降變化,大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響,短時間尺度上則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歷史時期涼山地區森林植被呈垂直地帶性分異,大時間尺度上植被帶在海拔高度上有升降變化;森林植被總的演變趨勢是逐漸萎縮,但進程緩慢,植被的消耗多是人為造成的。在自然環境變化和人為活動加劇的雙重影響下,歷史時期涼山地區動物資源也日漸消耗。由於受植被、氣候等因素的變化及人為活動影響的加劇,涼山地區的河流流量、泥沙含量、微觀河道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的地震、山崩、水災、旱災、冰雹、蟲害、獸害等自然災害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加強呈上升趨勢,災頻明顯加快。第四部分探討歷史時期涼山彝族地區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的關係,涼山彝族地區的自然環境為經濟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閉塞山地條件又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進程,經濟開發在改善彝漢等居民生存條件的同時,又直接影響著環境變化的方向和進程,歷史時期經濟開發和環境之間的作用機制大致經歷了經濟開發-生態環境良性發展(清雍正以前的歷史時期)、經濟開發-生態環境由良性向惡化轉變(清雍乾嘉時期)、經濟開發-生態環境漸趨惡化(清嘉慶以後)三個階段,這個變化過程較整個西南地區緩慢且滯後,並且存在地域上的差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