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由Delege(1890)首先描述。肌強直表現受累的骨骼肌收縮後松馳顯著延遲,導致明顯的肌肉僵硬,肌電圖出現特徵性連續高頻電位放電現象。肌強直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強直那樣廣泛,多限於上肢肌肉和舌肌。肌萎縮與肌強直之間並無明顯的關係。大部分病人有白內障、多汗、禿髮、基礎代謝率下降、肺活量減少、消瘦、月經不調、陽萎、性慾下降和不孕等,尚可有胃腸道平滑肌功能障礙,部分病人智力衰退甚至痴呆。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春期後,男多於女。主要症狀為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萎縮和無力表現為四肢不靈活,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縮,下肢有足下垂及跨閾步態。萎縮還可發展至面肌、咬肌、顳肌和胸鎖乳突肌,故病人面容瘦長,顴骨隆起,呈斧狀臉,頸消瘦而稍前屈。部分病人可有講話及吞咽困難。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主要套用穩定膜系統的藥物,如苯妥英鈉,普魯卡因醯胺及奎寧等,這類藥物能促進鈉泵活動,降低膜內鈉離子濃度以提高靜息電位,可取得一定療效。也有人建議用ACTH或腎上腺素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治療肌萎縮方面可試用苯丙酸諾龍以加強蛋白的合成作用。近年來用靈芝類製劑取得一定效果,也有用內分泌製劑作為對症治療的。

症狀體徵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1、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1型(MDI)通常在30或40歲時顯現症狀,儘管兒童早期也可出現。男性多於女性,且症狀較重。主要症狀是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前兩種症狀更突出。肌無力見於全身骨骼肌,前臂肌和手肌無力伴肌萎縮和肌強直,有足下垂及跨閾步態,行走困難易跌跤;部分病人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肌萎縮常累及面肌、咬肌顳肌和胸鎖乳突肌,病人面容瘦長,顴骨隆起,呈斧狀臉,頸部瘦長稍前驅。肌強直常在肌萎縮前數年或同時發生,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強直廣泛,僅限於上肢肌面肌舌肌。檢查可證明肌強直存在,如患者持續握拳後不能立即將手鬆開,需重複數次後才能放鬆;用力閉眼後不能立即睜眼,愈咀嚼時不能張口等。用診錘扣擊肌肉的肌呈持續收縮,局部有肌球形成,多見於前臂和手部伸肌,持續數秒後恢復原狀,此體徵對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

2、強直型肌營養不良症2型(MD2)偶有患者臨床表現與強直應肌營養不良症類似,但無肌強直性蛋白激酶基因重複性擴增。臨床特徵與MD1相似,表現顯著的肢體遠端肌、面肌、胸鎖乳突肌的肌無力和肌萎縮,伴肌強直,也可有白內障、額禿、睪丸萎縮、糖尿病、心臟異常和智力異常等。

3、近端肌強直性肌病表現肌強直、近端為主肌無力和白內障,病程不如MD1嚴重,也曾報導肌肉嚴重受累並有聽力喪失的變異型。

4、許多患者伴白內障、視網膜變性、眼球內陷眼瞼下垂、多汗、消瘦、心臟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和基礎代謝率下降等,約半數伴智慧型低下男性常見睪丸萎縮,但生育力很少下降,因此本病能在家族中傳播。玻璃體紅暈為早期特徵性表現。本病進展緩慢,部分病人因肌萎縮及心、肺等併發症在40歲左右喪失工作能力,常因繼發感染和心力衰竭死亡;輕症者病情可長期穩定。

疾病病因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1型是一種多活動受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基因缺陷位於染色體19q13.2-19q13.3基因三核苷酸(CTG)重複序列擴增,這種擴增的三核苷酸重複構成了診斷試驗的基礎。這一基因編碼的蛋白被稱為肌強直性蛋白激酶。基因外顯率為100%。全球患病率為3-5/10萬,發病率約為1/8000活嬰,是成人最常見的肌營養不良症,無明顯地理或種族差異。

肌強直的發病機制不清,認為是廣泛的膜異常,包括骨骼肌膜、紅細胞膜、晶狀體膜和血管膜等。至少在某些病例,肌纖維膜異常似乎與跨肌纖維膜氯離子電導率降低有關。除表現多組肌群肌萎縮和肌強直外,還有晶狀體、皮膚、心臟、內分泌和生殖活動等多活動。

強直型肌營養不良症2型的遺傳方式不同。一組相關的強直性病變近端肌強直性肌病通常為顯性遺傳,也有散發病例,與萎縮性肌強直蛋白激酶(DMPK)基因無關,基因定位於3q21.3染色體。

典型肌肉病理改變為細胞核內移,呈鏈狀排列,肌細胞大小不一,呈鑲嵌分布;肌原纖維往往向一側退縮形成肌漿,肌細胞壞死和再生不明顯。

診斷檢查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輔助檢查:

1、肌電圖出現典型肌強直放電,受累肌肉出現連續高頻強直波逐漸衰減,肌電圖揚聲器發出一種類似俯衝轟炸機或鏈鋸樣聲音;67%的患者運動單位時限縮短,48%有多相波。心電圖常可發現傳導阻滯及心律失常
2、血清CK和LDH等肌酶滴度或輕度增高。
3、肌活檢顯示輕度非特異性肌源性損害。
4、基因檢測具有特異性,患者染色體19q13.3位點DMPK基因CTG三核苷酸序列異常重複擴增超過100(正常人為5-40),重複數目與症狀嚴重性相關。

診斷及鑑別診斷:

1、診斷根據中青年起病的特徵性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症狀,主要累及四肢遠端肌、頭面部肌和胸鎖乳突肌;體檢可見肌強直,扣擊出現肌球,典型肌強直放電肌電圖,以及DNA分析出現異常CTG重複擴增等。
2、鑑別診斷臨床需要與其他類型肌強直鑑別

(1)先天性肌強直(congenitalmyotonia):Thomsen(1876)描述了他本人及其家族的四代患者,又稱為Thomsen病。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與7q35染色體突變有關。通常自出生就存在全身性肌強直,不伴肌無力和肌萎縮,但至兒童早期症狀才進展,成年期趨於穩定。肌強直表現與強直性肌肉營養不良相似,寒冷和靜止不動肌肉僵硬可加重,活動可緩解。肌肉假肥大是很突出的徵象,全身肌肉肥大貌似運動員,扣擊肌肉出現局部凹陷或呈肌球症;有時可出現精神症狀如易激動、情緒低落、孤僻、抑鬱及強迫觀念等。肌電圖呈典型肌強直電位。一種晚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Becker病)伴遠端輕度肌無力和肌萎縮,也定位於7q35染色體。

(2)先天性副肌強直:幼年起病,肌強直較輕,無肌萎縮,肌肥大不明顯。

治療方案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本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

①肌強直可用膜系統穩定藥治療,能促進泵活動,降低膜內鈉離子濃度,提高靜息電位,改善肌強直狀態;如硫酸奎寧,300-400mg,3次/d;普魯卡因胺0.5-1g,4次/d;甲妥英0.1g,3次/d;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可能首選苯妥英,因其他藥物對心臟傳導有不良影響;

②肌無力尚無治療方法,肌萎縮可試用苯丙諾龍治療,加強蛋白合成代謝;今年裡用靈芝製劑有一定的療效;

③康復療法對保持肌肉功能有益成年患者應定時檢查心電圖和眼疾。

健康保健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

1、患者禁忌或禁服的藥物:
(1)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四環素、土黴素、桿菌素、多粘菌素;
(2)非那根、安定、嗎啡、乙醚、普魯卡因(慎用);
(3)奎寧、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
(4)箭毒、琥珀醯膽鹼、氯化氨醯膽鹼
(5)蟾蜍及其中成藥丸:六神丸、喉症丸等;
(6)性味寒涼的中藥

2、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要熬夜,要勞逸給合。

3、避風寒、防感冒,肌無力、肌萎縮等患者抵抗力較差,傷風感冒不僅會促使疾病復發或加重,還會進一步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4、飲食要有節,痿證的病機與脾氣虧虛關係密切,故調節飲食更為嚴重,不能過飢或過飽,在有規律,有節度,同時各種營養要調配恰當,不能偏食

5、注意適量運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但不能運動過量。病情較重的病人或長期期臥床不起的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按摩防止褥瘡的產生。

6、在治療上病人應有良好的心態與康復的信心。鼓勵病人和病人本身應該有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減少病人的心裡負擔,避免精神剌激和過度腦力(體力)勞累。

7、注意各種感染,生活保持有規律,飲食方面應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雞、鴨、魚、瘦肉、豆腐黃豆、雞蛋、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營養搭配對病人來講非常重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8、忌食食物:生冷、辛辣及過鹹食物以及菸酒等刺激。服藥期間禁食綠豆。

9、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並採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護理措施

肌營養不良護理原則:①保持環境清潔安靜,注意防潮和防寒,積極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②堅持體育鍛鍊,自我按摩以增加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但應適度,不可過勞。③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忌食或少食油膩厚味過熱、傷津耗液及損傷脾胃之品。保證營養同時,應適當控制體重。④積極與疾病作鬥爭,堅持適當的娛樂活動,促使患者建立樂觀、開朗的情緒,樹立以堅強毅力戰勝疾病的信心。
家庭護理:
1、在精神方面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環境,保持合理的期望,避免過度保護。
2、 飲食宜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鈣、鋅,瘦肉、雞蛋、魚、蝦仁、動物肝臟、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黃花菜等可適當多食,少吃或忌食過辣、過鹹、生冷等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
3、 採用力所能及的鍛鍊,亦不要過勞。
4、 上肢可練習抬舉、伏地挺身、擴胸等;腰部可練習仰臥起坐;下肢可練習起蹲、上樓、跳躍、側壓腿等;注意防止攣縮,對膝關節、跟腱關節熱敷後適當牽引;假肥大部位的按摩以揉法為主;防止脊柱畸形 保持良好坐姿,勞累後宜平臥休息。
5、鑒於本病病情呈進行性加重,致殘率高,因此早期治療,制病情發展,可提高生存質量,特別是家族中有類似病史的,更要引起注意,及早檢查診斷。
6、治療期間,忌菸酒,忌食辛辣、過鹹食物,避風寒,防感冒,多飲水,多食含鈣鋅較多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鍛鍊,患者家屬要配合按摩,患者本人要克服困難,堅持適當鍛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