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天性肌強直綜合徵

小兒先天性肌強直綜合徵

肌強直綜合徵(myotonic syndrome)是一組較為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肌強直、萎縮性強直、先天性副肌強直等疾病。其共同的特點是:隨意肌主動收縮後,或給予各種機械性刺激或電刺激後,出現肌肉的強直性收縮不能立即鬆弛。強直性收縮的肌肉僵硬,但不伴疼痛。寒冷、興奮、憂慮、疲勞、發熱等均可使肌強直加重。用叩診錘叩擊肌肉,可出現肌球。肌電圖可出現強直電位。 先天性肌強直綜合徵(congenital myotonia syndrome)又名Thomsen病、先天性肌強直症(myotonia congenita)、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綜合徵、Thomsen綜合徵等。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先天性肌強直(congenitalmyotonia)是以肌強直和肌肥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遺傳性肌病。分為常染色體顯性(AD)遺傳和隱性(AR)遺傳兩型。一般於嬰幼兒期發病,AD遺傳型多在嬰兒期出現症狀,如哭泣後眼不易睜開,學步時腿僵硬;AR遺傳型發病年齡較遲,多在兒童期出現症狀。男性較女性多見。

疾病描述

先天性肌強直(congenitalmyotonia)是以肌強直和肌肥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遺傳性肌病。分為常染色體顯性(AD)遺傳和隱性(AR)遺傳兩型。
先天性肌強直(congenitalmyotonia)首先由CharlesBell(1832)及Leyden(1874)報導,丹麥醫生Thomsen(1876)詳細描述他本人及其家族中4代20個成員罹患此病,表現為“隨意運動肌強直性痛性痙攣,伴遺傳性精神障礙”,精神異常可能只是偶然現象。至1948年該家族成員共達315人,每代均有本病患者,共57人。其後有人追溯此家族8代共68例患者,男女均受累,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率高,少數患者可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男女均可患病。成年起病患者可由母系或父系遺傳而來,說明先天型患兒除遺傳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的致病基因,亦接受了母系的某些遺傳因素。另一種晚發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全身性肌強直(generalizedmyotonia),伴遠端輕度肌無力和肌萎縮,也定位於7q35染色體。前者稱為Thomsen病,後者稱為Becker病。
本病是特殊的潛在致死性強直性肌營養不良。1881年Strumpell將該病命名為先天性肌強直,1883年Westphal將其稱為Thomsen病(Thomsen’sdisease)。Erb對該病作了最初的病理學描述,並發現肌肉興奮性增高和肌肥大兩個獨特表現。在先天型患兒雙親中受累的總是母親,但病情不嚴重,叩擊肌肉引發的肌強直不明顯,電生理學檢查可確診。Harper(1975)本人觀察到70例,並從醫學文獻上收集了56例該病患者。表明本病並不罕見。

症狀體徵

1.通常自出生就存在全身性肌強直,不伴肌無力和肌萎縮,至兒童早期症狀才進展,成年期趨於穩定。肌肉用力收縮產生強直,嚴重病例肌強直累及全身骨骼肌,下肢明顯,行走或奔跑受限,病人步態蹣跚或跌倒。上肢肌、面肌和軀幹肌受累,如用力握拳或握手後不能立即鬆手,發笑後表情肌不能立即收住,常引起他人詫異不解,咀嚼後張口不能,用力閉眼如打噴嚏時可產生痙攣,以至數秒內不能完全睜眼,部分病例出現眼外肌痙攣產生斜視。久坐後不能立即站起,登樓困難,靜立後不能起步,夜間起床時起步困難。嚴重者跌倒時不能用手支撐,狀如門板樣傾倒,偶因突然響聲或驚嚇引起全身強直及跌倒。隱性遺傳型少見,我國患者的發病年齡通常較國外晚。
2.肌肉假肥大是突出徵象,帳篷形上唇狀如“挑剔嘴”(carpingmouth),可有不同程度的吮吸、吞咽困難。齶肌無力可發生支氣管誤吸,下頜張開,構成特徵性面容,新生兒或兒童可一望而認定本病。不能坐起,開始學走路時腿部僵硬,哭過或打噴嚏後睜眼緩慢;膈肌、肋間肌無力和肺發育不成熟可引起呼吸困難,可導致新生兒死亡。可有輕中度智力發育障礙,常見畸形足或全身關節扭曲,成年期趨於穩定。
3.患者全身肌肉肥大貌似運動員,但肌肉僵硬、動作笨拙、起動困難,反覆運動可使症狀減輕,寒冷不加重肌強直,是氯離子通道病的特點。可出現叩擊性肌強直,局部呈肌球狀或凹陷。尿道括約肌受累出現排尿困難,有時出現精神症狀,如易激動、情緒低落、孤僻、抑鬱及強迫觀念等。肌肉重複運動後肌強直不見減輕反而加重者稱為反常性肌強直,本病患者連續運動很少誘發。肌強直發作時伴肌肉疼痛者稱Ⅱ型肌強直。平滑肌和心肌不受累,智力正常。
4.常顯遺傳病人在病程中通常無明顯加重。常隱遺傳者可緩慢加重,且其症狀常起自下肢,爾後才波及上肢肌和面肌等,並可伴有一過性肌無力。

疾病病因

目前認為本病是一種骨骼肌離子通道病。系因位於染色體7q32部位編碼該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所致。
本病缺乏形態學改變,個別肌纖維的肌強直現象非常明顯,推測肌纖維膜可能存在生理學改變或肌纖維傳導結構異常。套用箭毒後肌強直仍持續,肌電圖顯示收縮肌纖維張力緩慢下降,是微小電位持續存在所致。刺激單一肌纖維發現,只有連續刺激才能得到肌強直性後放電,強直性肌纖顫電位逐漸減小。
先天性肌強直的動物模型肌強直性山羊肌肉體外研究發現,肌強直過度興奮性(反覆點火和後放電)是橫管系統氯離子電導減低所致,人類肌強直肌肉也證實氯離子電導減低、強直性肌纖維膜高興奮狀態與異常鈉通道再開放有關。致病基因位於7q32編碼骨骼肌氯通道主要部分的CLCN1基因,包括23個外顯子,已發現30餘個點突變和3個基因缺失(Plassart-Schiesetal,1998;Fredetal,1999),氯通道基因突變表現型包括隱性和顯性。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家族史,且臨床表現為嬰兒期或兒童期開始出現肌收縮後強直性痙攣,全身骨骼肌均受累,反覆運動後症狀可減輕,伴肌肥大,但肌萎縮、肌無力可不明顯,動作笨拙,起動困難,寒冷不加重肌強直,叩擊肌腹出現叩擊性肌強直等,以及肌電圖發現,可進行診斷。
實驗室檢查:
1.血清肌酶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2.血清電解質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
1.肌電圖呈典型的肌強直電位,嬰兒早期肌電圖可見肌強直放電。約1/3的本病患者有心電圖改變。
2.肌活檢可見肌纖維肥大,受累肌易發生中央成核作用,增大的肌纖維含較多正常結構的肌原纖維。電鏡觀察未發現顯著形態學改變。

鑑別診斷

1.強直性肌營養不良(myotonicdystrophy)患兒早期出現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前兩者較突出,並有窄面、禿頂、白內障和內分泌功能障礙等。肌電圖呈典型肌強直電位。嬰兒期出現明顯肌強直傾向於先天性肌強直,很少是本病。
2.先天性副肌強直自幼年起病,肌強直較輕,無肌萎縮,肌肥大不明顯。無寒冷刺激也可出現肌強直。
3.萎縮性肌強直青春期後發病,有明顯肌萎縮、肌無力,伴內分泌及營養障礙。
4.本病須與肌纖維顫搐、持續性肌活動綜合徵、痛性痙攣-肌束震顫綜合徵、高鉀型周期性癱瘓、Schwartz-Jampel綜合徵、病理性痛性痙攣綜合徵、僵人綜合徵及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缺乏性收縮等鑑別,這些疾病患者無叩擊性肌強直及典型肌電圖異常。惟一的例外是Schwartz-Jampel綜合徵,為遺傳性,表現僵硬,伴身材矮小和肌肥大,可能是肌強直的一種類型,應與肌纖維顫搐及持續性肌活動綜合徵區別。另一種晚發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全身性肌強直(generalizedmyotonia)或Becker病(Becker’sdisease),伴遠端輕度肌無力和肌萎縮,定位於7q35染色體。
5.也應與某些藥物誘導的肌強直鑑別,如去極化劑、肌松劑、麻醉劑和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的藥物,較少見的β-阻滯藥或利尿藥(尤其妊娠期)效應通常較短。
6.先天性肌強直的肌肥大須與家族性發育過度、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多發性肌病、肥大性多發性肌病和Bruck-DeaLange綜合徵(先天性肌肥大、精神發育遲滯和錐體外系運動障礙)等鑑別。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肌電圖呈奇異的高頻放電(假性肌強直),肌水腫明顯,伴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其他體徵如腱反射緩慢。

治療方案

先天性肌強直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的治療原則相同,對局麻藥、抗心律失常藥反應較好,這類藥物主要對鈉通道起抑制作用,對氯通道的作用不清。美西律是首選藥物,100~300mg,3次/d;奎尼丁硫酸鹽0.3~0.6g,普魯卡因胺(普魯卡因醯胺)250~500mg,1次/d,均有明確療效。抗心律失常藥妥卡尼1200mg/d有效,因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症而不推薦;苯妥英100mg,3次/d,對某些病例有效。
服藥過程中應注意藥物的副反應,需定期檢查血象、心電圖等。乙醯唑胺(醋氮醯胺)、卡馬西平、氯硝西泮也有一定療效,中等劑量皮質激素可減輕肌強直。也可試用芍藥甘草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