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

祛濕

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基本信息

自我診斷

祛濕祛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祛濕祛濕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噁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祛濕方法

使用蔥、姜、蒜去濕氣

蔥、姜、蒜是三種常見的調味品,但具有非常有效的藥用價值。蔥、姜、蒜的使用方法有很多,老薑熬水就是常見的用法。這樣的薑湯對排出體內的濕氣有幫助,還可以令我們的身體快速發汗,緩解體內濕氣過重的情況。其他的調味品也是可以使用這些方法的,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科學飲食

日常的飲食最好做到科學,多吃清淡的食物和少吃油膩食物。這是因為油膩食物會在春腸胃消化出現問題,甚至出現消化不良、發炎等等的問題。而油炸食品會導致體內分泌出過多的過氧化物,不利於腸胃健康。同時,要少吃生冷食物,如西瓜、沙拉、白菜等等,這些食物在日常攝取時要適量,或搭配一些能夠降低寒性的食物。​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可以試試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可以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而紅豆性平,味甘酸,可以健脾止瀉、利水消腫。如果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具有利尿、除濕的功效,達到祛除濕氣、排毒養顏的作用。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煲成粥、煮水喝,或直接飲用亦舒堂薏仁茶,有利尿、除濕的功效,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但是,要注意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拔罐療法祛濕

拔罐療法對祛濕有一定效果。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它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

艾灸除濕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能夠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對春季除濕邪很有療效。

祛濕湯

嶺南特色的湯水,很多時候是拿來當藥用的。除了本身的鮮甜味道之外,燉了至少三個半小時的湯水中充滿了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因此春季調理,燉湯必不可少。這裡舉了幾種針對抗流感和祛濕進行調理的燉湯,有心的讀者也可以進行舉一反三的搭配。

冬瓜薏米湯:

冬瓜薏米湯冬瓜薏米湯

冬瓜味甘、淡、性涼,含蛋白、糖類、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粗纖維和鈣、磷、鐵,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清熱解毒、利水消痰、除煩止渴、祛濕解暑。用於心胸煩熱、小便不利、肺癰咳喘、肝硬化腹水、高血壓等,具有潤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的功效。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

薏仁又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對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

魚腥草具有特別的抗流感菌的作用,與豬肺一起燉湯,可以清熱、清肺,還有止咳的效果。

花旗參補氣,雲苓和白朮都祛濕,此湯的作用除了補氣和祛濕,還有健脾的作用。

濕邪症狀

八症狀說明濕邪入侵

祛濕排毒祛濕排毒

中醫將一年分為五個季節,除春、夏、秋、冬四季外,還多了一個長夏。長夏之季的主氣為濕,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期。

從氣象學上說,長夏正處於夏秋之交。此時,脾胃受“濕邪”的影響最大。中醫認為濕邪有兩種,一種是外濕,一種是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長夏濕氣最盛,故多濕病。另外一種濕氣是內濕,內濕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內侵、脾陽失運,濕自內生。像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致脾陽受傷,這樣濕氣就重了。

不論是哪種濕邪,都會讓人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體發困、肚子脹、不想喝水、舌苔白膩等,這一系列症狀都與“濕濁內盛”有關。

怎樣知道自己體內有濕呢?

從中醫角度看,當濕邪侵襲人體後會有下列八個較為典型的症狀。

口中發黏,舌苔白膩 濕性黏滯,濕邪致病具有黏膩停滯的特點。所以感受濕邪一般會表現出一些具有黏滯性的症狀。最典型的就是口中發黏,舌苔白膩。這是因為濕邪侵犯人體後傷及脾臟,導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調,所以導致食慾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吃飯沒什麼胃口,又由於“脾開竅於口”,故出現口中發黏,若是伸出舌頭一看,會發現舌苔是白膩的。

胸腹脹滿,小便短澀 由於濕為陰邪,進入人體後留滯於臟腑經絡,易阻滯氣機,使得人體內的氣運行不暢,從而引起多種不適。如濕邪停滯在胸膈,則會引起胸膈的氣機不暢,出現胸悶;濕困脾胃,脾胃的升降失常,氣機阻滯則出現脘腹脹滿;濕邪停於下焦,氣機阻滯,氣化不利則小便短澀。

頭部沉重,四肢睏乏 濕性重濁,其致病表現的症狀一般具有沉重,重著的特點。又由於“脾主肌肉”,若是濕邪侵犯肌表,可出現全身困重,四肢困重、倦怠乏力,頭重頭沉猶如被布包裹。若是濕邪留滯在經絡關節,則可見關節疼痛重著。

下肢浮腫,經常泄瀉 濕性屬水,水性趨下,所以濕邪致病具有趨下,易損傷人體下部的特點。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泄瀉,一般大便稀但黏而不清利,便完後感覺不爽。若是痢疾,便一般為黏液.性膿血便。

要祛除濕氣,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除濕的原理。
五臟里和代謝水液有關的臟器有:
通調水道:肺
運化水谷:脾、胃
分配水液:腎和膀胱,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講,“肺失宣降則水津不布,脾氣虛弱則生濕,水濕不運則泛溢肌膚,腎虛則水泛”,可見心、肺、脾、腎、膀胱、甚至五臟里的任何器官無論誰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人體濕氣泛濫。
人一旦有濕氣,就會瀰漫在人體上中下三焦中,要治濕氣,同時也要排濕毒,而且必須三焦一齊治療,上焦(心、肺)濕氣(濕毒)用蘆根、白芷等芳香藥物宣化,中焦(脾、胃、肝、膽)濕氣(濕毒)用茯苓、雞內金等物宣解導滯。下焦(腎、大腸、小腸、膀胱)濕氣(濕毒)用決明子、薏米等藥物淡滲利濕。紅豆、薏米、燕麥只是單純的滲濕利濕,山藥、枸杞、芡實等只有健脾作用,沒有宣化、導滯等功能,是治不好濕氣,更排不出濕毒的。古人說,上焦濕氣不除就像天空陰雲不散,即使地面乾燥,空氣中也是潮濕不爽的,濕毒不除,既使濕氣除了,也會引發諸多疾病,這與洪水過後需要消毒是一個原理。因此,除濕氣既要去身上五臟六腑的濕氣,也要除去濕氣遺留給五臟六腑的濕毒。
打個比方說,一個人濕氣重就象一個淤積了髒水的臭水塘,淨化水塘首先要清除污泥,然後再是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肺),池水能夠有淨化污水的能力(脾胃),再有就是一個良好的排水排污管道(腎和膀胱),才能把一個臭水塘清理成乾淨的水塘。從這個治濕原理看,單純的紅豆薏米祛濕是不靠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