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寶霞

強烈熱帶風暴寶霞

強烈熱帶風暴寶霞(BOPHA,台灣譯名:寶發,國際編號:0609,JTWC編號: 10W)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鏇,名字來自高棉。

概況

強熱帶風暴寶霞雲圖強熱帶風暴寶霞雲圖

形成日期:2006年8月5日
消散日期:2006年8月10日
最高風速:92 (千米/小時) (10分鐘平均風速) 100 (千米/小時) (1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985 (帕)
影響地區:台灣香港澳門日本

發展與路徑

8月5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發現一熱帶低氣壓台灣之東形成,便將它命名為Inday,但日本氣象廳在第二天才將它升格為一熱帶低氣壓,再在同日較後時間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它命名為寶霞。 8月6日-7日間,一個熱帶擾動在琉球群島近海迅速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當時寶霞位於東西向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的南側,受東風氣流引導,向西微北移動,時速約20至25公里。8月8日,華東上空的副熱帶高氣壓單體為寶霞帶來乾空氣的中層入侵作用,使其發展緩慢,且由於另一股熱帶氣鏇桑美奪去季風槽之大量水汽,寶霞的環流相當細小, 當天晚上,華東高壓及桑美共同引導寶霞轉向西南偏西移動。寶霞穿越台灣中部,隨即減弱為熱帶風暴8月9日,寶霞進入南海後因缺乏水汽支援及高空輻散受華東高壓所抑制,它進一步減弱成熱帶低氣壓,8月11日,寶霞在香港西南方約35公里,即外伶仃島附近海域減弱為低壓區。此強烈熱帶風暴與比它強的颱風桑美發生藤原效應,一度在南海徘徊。

三熱帶氣鏇同時存在於西北太平洋上

由於與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0607/08W)與颱風桑美(0608/09W)同時形成,三者在衛星雲圖中形成邊長為1000公里之等邊三角形的形態,其中兩個熱帶氣鏇桑美及寶霞發生藤原效應。

影響

台灣

寶霞路徑圖寶霞路徑圖

台灣中央氣象局於8月7日晚上8時30分發出海上颱風警報,在8月8日下午2時半發布針對綠島、蘭嶼、台東恆春半島屏東地區的陸上颱風警報,晚上範圍擴大至高雄台南澎湖地區;雖然寶霞為花蓮帶來間歇性大雨(山區累積雨量約250毫米),台東市區並有少量水淹及膝情況,但整體雨量並不多並持續減弱之下,陸上颱風警報於同日上午11點半解除並在下午2時解除海上颱風警報。
華航於8月8日晚上決定停飛C1-120至123的四班台北─琉球之班機,8月9日中午前的航班均取消;但當晚舉行之恆春中元節搶孤活動則如期舉行。

台8線花蓮─洛韶公路段8月9日早上出現塌方,台9線蘇花公路南下147.7公里處公路段有落石掉落,道路中斷。

日本

三颱風太平洋上共舞三颱風太平洋上共舞

日本氣象廳在8月8日凌晨發布沖繩縣全縣的強風注意報,其中大東島、石垣島和宮古島更有波浪警報。至8月9日凌晨取消,但接著又發布颱風桑美之大浪警報。

香港

由於寶霞已經穿越台灣並預料向西南偏西移動,穿越南海北部,香港天文台於8月9日早上8:40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因受到寶霞及桑美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香港在8月9日的空氣污染指數持續高企,全日廣泛地區均錄得甚高水平,其中當天深夜旺角、銅鑼灣及中環三個路邊監察站較為嚴重,環境保護署分別錄得空氣污染指數147、131及126。8月10日,本港受寶霞相關的外圍雨帶影響,有大雨及雷暴,香港天文台在0時1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隨著寶霞已減弱為一個低壓區,香港天文台於8月10日晚上10時10分取消所有信號。

澳門

澳門氣象局於8月9日早上11時懸掛一號風球,並於8月11日凌晨0時30分除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