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1597~約1676)

張岱(1597~約1676)

正文

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自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明亡後披髮入山,安貧著書。
張岱出身於一個仕宦家庭,他在文學上沿襲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張,反對桎梏性靈的復古主義,提倡任情適性的文風。但又不為公安、竟陵所囿,能吸取兩家之長,棄兩家之短。其作品題材範圍廣闊,於描寫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明亡後,他隱跡山居,在國破家亡之際,回首20年前的繁華靡麗生活,寫成《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兩書,以抒發他對故國鄉土的追戀之情。張岱文筆活潑清新,時雜詼諧,不論寫景抒情,敘事論理,俱趣味盎然。如《陶庵夢憶》中《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均寫得意境極佳。其他如《金山夜戲》、《柳敬亭說書》、虎丘的月夜、西湖的蓮燈,無不寫得逼真如畫。張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認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張岱又是明末愛國史學家。他家經三代積累,聚集了大量明朝史料。他從32歲開始就利用家藏資料編寫紀傳體的明史。明亡後,他在“布衣蔬食常至斷炊”的困苦生活中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史書,題名為《石匱藏書》。當時由於崇禎一代史料不足,《石匱藏書》只記到天啟朝。直到康熙初,他應徵參加編修《明史紀事本末》,才補寫了崇禎一朝的紀傳,題為《石匱後集》。他借輯明代遺事表達了對故國的沉痛懷念和堅貞的民族氣節。
有《琅環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配圖

張岱(1597~約1676)張岱(1597~約1676)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