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是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境內的一個城市淺水湖泊,原是東江支流西枝江古河道,湖區周邊多低山和丘陵,由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組成。西湖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由豐湖、平湖、南湖、鱷湖和菱湖五個小湖組成。是典型的城市湖泊。

基本信息

簡介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第一批省級 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區內,原名豐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潁州西湖齊名。宋朝詩人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 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品評西湖,人稱杭湖為“吳宮之西子”,惠湖為“薴蘿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勝”。這些,不約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點。

名家評價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宋朝詩人 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 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

品評西湖,人稱杭湖為“吳宮之西子”,惠湖為“薴蘿村之西子”。宋朝詩人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勝”。這些,不約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點。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

歷史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在 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 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 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 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 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 拱北橋,以及 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鄉民收穫甚豐,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遊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蘇軾還帶頭捐資在西湖邊上築橋修堤,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壩和西新橋建成,後人為紀念蘇軾將堤壩取名為蘇堤。同年,蘇軾的愛妾王朝雲去世,蘇軾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大聖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並在墓上築六和亭以紀念她。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初時的豐湖書院位於銀崗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遷至西湖的豐湖半島上,在明清兩代,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豐湖書院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目前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蹟多為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綬重修後的遺蹟,書院古樸牌坊上的匾額“豐湖書院”和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為伊秉綬請來主持豐湖書院的著名詩人宋湘所撰寫。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於西湖邊上,位於西湖的東面,民國時期惠州府城的城牆拆除、擴修馬路,出現了嶺南騎樓街,但全城仍然處於西湖的東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擴展,形成三面環湖的態勢,西湖的景區大幅縮減,湖岸山麓建滿雜亂的房舍,湖水開始受到污染。據統計,建國後的40年,西湖湖水面積減少了46%。1989年之後,惠州政府開始重視城市規劃,西湖景區才得以保護。

現狀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惠州市已陸續注資沿湖鋪設截污管道,全面堵截生活污水入湖,修建紅花湖水庫,鋪設引清管道,為西湖提供新鮮活水。二00八年九月二日,惠州西湖引清工程正式啟用,東江邊渡口所碼頭建設抽水預處理池,利用自來水淨化工藝,將東江水過濾淨化後沿著在惠州西湖底鋪設的注水管道分注到各個湖中,每日向西湖注入五萬噸潔淨的清水,一個月的連續抽送就可以給惠州西湖換一次水,徹底最佳化了惠州西湖的水質和生態環境。惠州西湖水質和生態環境改善,還有與陸地相隔且沒有開發的孤島,周邊東江、紅花湖、金山湖等優良水域,且定期投放的魚苗,每年都吸引大量候鳥飛到在這裡過冬,加上常年棲息在惠州西湖的白鷺,成就了今天惠州都市“鳥的天堂”。

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以山水資源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遊覽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生態環境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各湖之間相對封閉,水體間的交換作用弱,湖水原為自然補給來源,主要為溪流,目前已被切斷,現主要為集水區域內的。城市地表雨水和湖面降水以及部分生活污水。惠州西湖的Chl—a、TN、TP、COD№含量均處於富營養化 狀態,其中鱷湖和豐湖超出重富 營養水平。 

惠州西湖基本上處於富營養化狀態,其中以菱湖富營養化最為嚴重。

湖泊類型:城市湖泊 

魚類:主要包括鯉魚鯽魚鯪魚羅非魚鰱魚鱅魚和鱭等7種 

鳥類:主要有灰鷺、白鶴等 

水生植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已經消亡。

浮游植物:共記錄浮游植物8門38科78屬118種,其中綠藻門66種,占55.9%;硅藻門18種,占15.2%;藍藻門19種,占16.1%。 

浮遊動物:共記錄到24種,占組成的72.7%;枝角類次之,共記錄到5種,占15.2%;橈足類4種,占12.1%。其中輪蟲類是浮遊動物的主要組成部分。

底棲生物:底棲動物有6種,其中軟體動物2種,寡毛類4種,搖蚊2種。

原生動物:原生動物3種,主要有針棘匣殼蟲、壓縮匣殼蟲、球形砂殼蟲。 

主要景觀

夜晚惠州西湖 夜晚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景區自然布局甚佳,宋代《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橋八景"的記實,五湖是指形成西湖的五個相連的湖泊,即“菱湖、鱷湖、平湖、豐湖、南湖”,六橋指“煙霞橋、拱北橋、西新橋、 明聖橋、園通橋、迎仙橋”等六座橋樑;八景指“ 水簾飛瀑、半徑樵歸、野寺嵐煙、荔蒲風清、桃園日暖、鶴峰返照、雁塔斜暉、豐湖漁唱”八處景觀。清代《西湖紀勝》又增加了六景,合十四景;一九四七年張友仁先生編著的《惠州西湖志》又列舉出十八景之多。上列景觀經數百年的歷史演變,有些已隨時代前進而湮沒,有些剛因人事活動而改觀。

目前,惠州西湖的景觀稱為“五湖六橋十八景”,五湖和六橋都沒有變,十八景則為“飛鵝覽勝、豐山浩氣、水簾飛瀑、平湖秋月、玉塔微瀾、紅棉春醉、西新避暑、花洲話雨、花港觀魚、芳華秋艷、蘇堤玩月、連理紅棉、孤山蘇跡、南苑綠絮、煙霞柳浪、留丹點翠、象嶺雲飛、鶴鷺祥舞”十八處景觀。

五湖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平湖、豐湖、南湖、菱湖、鱷湖;

惠州西湖由平湖、豐湖、南湖、鱷湖、菱湖五個相連通的湖組成一個整體。它的形成,相傳與七仙女中的五姐有關。一日,五姐鏡前梳妝,見 韶容已老,情無所託,傷感萬分,淚灑如雨,失手將梳妝鏡跌落凡間。這梳妝鏡恰好掉在惠州,一摔五瓣,成為五湖,如雨淚水瞬間注滿五湖。至今已是“五湖秀水五面鏡,面面妝鏡藏青山。”

相傳五湖的形成與七仙女中的五姐有關。一日,五姐鏡前梳妝,見韶容已老,情無所託,傷感萬分,淚灑如雨,失手將梳妝鏡跌落凡間。這梳妝鏡恰好掉在惠州,一摔五瓣,成為五湖,如雨淚水瞬間注滿五湖。至今已是“五湖秀水五面鏡,面面妝鏡藏青山。”

① 平湖

位於西湖的北部。北有拱北橋與東江相通;南有蘇堤為平、豐兩湖之界;西至孤山、準提閣;西北至桃花溪,東與城區相連。湖區周長約3.6公里,面積約1.0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57平方公里。全區群山環碧,林木青蔥,水色山光,渚台亭榭,交輝相映,景色天然。清陳恭尹《西湖歌》曰:“惠州城西數百峰,峰峰水上生芙蓉。西湖之水曲若環,扁舟一支何時還。”

② 豐湖

是北宋時期對惠州西湖的泛稱,後來的豐湖是指形成五湖後,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關山地界域而言。總面積為0.9平方公里,湖水面積0.29平方公里。湖西緣叫小黃塘,湖中有北宋陳稱創建的陳公堤、明聖橋橫臥於其間並與城區相連;湖東緣與城區相望,湖邊有數里深宅大院,開門見湖;南與南湖圓通橋相界,北與蘇堤相隔。

③ 鱷湖

位於平湖西北,東至煙霞堤,西至新村觀榜橋,南至鳳山,北至白鶴含書,面積約0.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1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嶺、紫薇山、鳳山等,湖區雖小,但湖山交錯幽森,湖邊林木蒼鬱,十分幽靜。

④ 南湖

過去面積很大,與豐湖相通,面積約1.15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約0.67平方公里。南湖自古以來山丘、洲渚交錯,湖灣深幽曲折,猶如四通八達的水鄉,環境優美。現湖區北到圓通橋,南到市一中一帶,東枕長壽路、西銜飛鵝嶺,面積約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0.17平方公里。

⑤ 菱湖

位於平湖北,面積約0.6平方公里,湖水面積約0.26平方公里。西湖的最大水源——橫槎溪,由半徑、游塘經游龍山西北注入菱湖。遊人泛舟溯湖而上,彎環曲折,可至杜田、半徑。明代葉維陽有詩讚曰:“橫槎一望白雲間,曲曲清流曲曲山,縱目長塘懸怪石,快心半徑瀉澄灣。鶴田拂翠苗初熟,漁艇高歌釣自閒,千頃浮光從此發,扁舟引勝不知還。”但昔日的菱湖曾被肢解為一塊塊的菜田和魚塘,1991年,政府重新恢復菱湖,經過幾年建設,湖區景觀輪廓已基本形成。

六橋:拱北橋、西新橋、明勝橋、圓通橋、迎仙橋、煙霞橋;

①拱北橋

俗稱五眼橋,位於平湖北,是六橋中的第二橋。宋惠州太守陳稱圍湖築堤時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既是惠州千年官道的橋樑,又是西湖泄洪東江的通道。1925年東征時,黃埔軍校師生經此橋攻打惠州北門。現橋頭建有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②西新橋

位於蘇堤中段,為六橋中的第一橋。修築蘇堤時建,原為木質結構,橋上架飛閣九間。相傳修建蘇堤至此,每日所填之土,次日便不見。原來此地是湖怪居所,後經逍遙堂何道長指點,用七七四十九根石鹽木,圍住湖怪,並在石鹽木上架木成橋,才把蘇堤修成。今橋重修於1983年,全橋用花崗岩石砌成,橋呈弧形,5個橋洞大小不一,遊艇經此,可往來於平湖與豐湖間。

③明勝橋

明聖橋又稱黃塘橋,在陳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五橋,為北宋太守陳稱築堤時同建,當時為石門木橋,明惠州太守李幾嗣改為石橋,民國又將橋孔改高可通遊艇。建國後政府兩次修建。現為一座上可通車、下可通船水泥平橋

④圓通橋

圓通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六橋,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歷代幾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於1969年和1983年兩次修建。現除原舊橋外,在東側湖面上又建一新橋,與舊橋合為圓通雙橋。

⑤迎仙橋

位於平湖西北,始建於宋代,為六橋中的第四橋。經此,平湖連通市區下角。相傳,平湖芳華洲逍遙堂的道長,經此橋到元妙觀迎請八仙,心遂願成,故名迎仙橋。

⑥煙霞橋

煙霞橋與鱷魚島遙遙相對,這裡是西湖又一勝景。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闢放生池,並修煙霞堤。當時堤上不曾築橋。煙霞橋是後人在堤上加築的,明代中期始見於記載,現在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是六橋中的美女子,飄逸秀麗,氣質不凡,當時曾與永福寺一起構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有“世上黃塵吹不到,煙霞橋外白雲封”的意境。如今盛極一時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塵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樹依舊枝繁葉茂,似乎演化著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煙霞橋依舊瞭然獨立,遠離鬧市,景色清幽秀麗,飄然塵埃之外,橋上可靜觀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煙,群鳥飛翔,一派詩情畫意。

十八景:飛鵝覽勝、豐山浩氣、水簾飛瀑、平湖秋月、玉塔微瀾、紅棉春醉、西新避暑、花洲話雨、花港觀魚、芳華秋艷、蘇堤玩月、連理紅棉、孤山蘇跡、南苑綠絮、煙霞柳浪、留丹點翠、象嶺雲飛、鶴鷺祥舞。

①飛鵝覽勝。指登上飛鵝嶺飽覽西湖之勝景。飛鵝嶺因山勢如鵝張翼而得名,地處豐湖南湖之間,過去是控制惠州城的兵家必爭之地。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炮兵陣地曾設在此。山上林木蒼鬱,風景宜人。舊時民間春遊踏青,重陽登高,多攜酒於此鳥瞰全城,飽攬湖光山色。建國後人民政府加強山頭綠化,修環山道路,建覽勝亭、山頂廣場、國民革命軍東征遺址,立東征軍戰士群雕,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更具紀念和教育意義。

②豐山浩氣。豐山是西湖名山,它橫亘菱、鱷兩湖。古時山門人口處有一面牌坊,上刻“萬山第一”四個大字,據說是蘇東坡所書,可惜山門已毀,石刻湮沒遺失。近年,地方政府在西湖豐山建設革命烈士陵園。十數幅浮雕和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風貌。屹立在豐山之巔的“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是聶榮臻元帥手書。惠陽地委撰寫了碑文。廣場兩旁翠柏蒼松,綠草如茵,布局莊嚴肅穆,令人起敬。清晨紅日東升,溢彩流光灑落在紀念碑上,景色瑰麗非常。豐山陵園將英雄業績載入千秋史冊,浩氣長存,與湖生輝。

③水簾飛瀑。西湖古八景之一,1993年市政府在建設紅花湖景區時復建,位於紅花湖入口公園內。“水簾飛瀑”重現了西湖古景的風貌,只見峰巒疊翠,峭壁流泉,飛瀑掩映水簾洞、洗心台;水花飛濺如雲霧,如冰柱;注潭激石,聲如鐘鼓,令人塵積滌盡,心骨冷然,“所謂劈青山,走白虹,以水石相喧,為耳目共賞”。國內西湖數十個,唯獨惠州西湖有此瀑布,定是大自然偏愛這一方水土和這裡的人民,才給予如此特殊的惠賜

④平湖秋月。明月灣景點又稱“平湖秋月”。在平湖東、五四路口湖畔,北宋治平年間惠州太守陳稱所築,因地處湖濱“紆迴十丈,彎環如月”,故曰其名。張友仁《西湖志》稱:“清末湖邊有水樓數十座,飲宴稱盛,畫舫遊艇,均入畫圖”。1959年為改善市區交通,明月灣的東部被築環城西路所用,留湖邊部分建明月灣茶廳。“文革”中建“惠州大廈”,1991年,政府撥資600萬元,拆遷“惠州大廈”,重建現明月灣景點。

⑤玉塔微瀾。進入惠州西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泗洲塔了。泗洲塔始建於唐代中宗年間。宋朝,蘇東坡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聖塔,又稱玉塔。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晃晃游,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遊客讚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不知若個丹青手,能寫微瀾玉塔圖”。夕陽西下,“倒景入湖塔影長,湖光裊裊動斜陽”,亦稱此景為“雁塔斜暉”。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塔毀,明萬曆初改築為亭,萬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又重建為塔,至今歷時三百餘年。清光緒初,塔頂為雷火劈毀一角,後屢經修葺。現在,西山上綠樹成蔭,亭廊排映,景色秀麗,登塔眺望,惠州全景盡收眼底。

⑥紅棉春醉。指的是明月灣前的小島。古有湖光亭,因形如船,故稱“船亭”。島上紅棉蒼勁,前人有“雲水空濛草樹妍,湖山幽賞晚晴天,繞亭花放紅於火,萬綠叢中看木棉”的詩詠相贊。現建有紅棉水榭和明月灣建築組群巧妙地聯為一體,有“數株霜樹綴木棉,水榭裝成似畫船,豪飲將軍宴清客,此間風月不論錢”的絕句品評。

⑦西新避暑。西新避暑即今惠州賓館。為豐湖東北角的披雲島和浮碧洲兩個小島組成。宋時,有東坡飛閣,久廢。明代萬曆年間,建有西新園,內有留書樓、浩然亭、放生池等,清《西湖紀行》詩云:“堤邊修竹間垂柳揚,嫩綠繁蔭夏景芳;飛閣窗開無暑到,蟬聲喚起滿湖涼。”“夏日苦炎暑,泛舟乘好風。西新清且勝,宛若憩瀛蓬。”“西新避暑”因而得名。今不島林木環抱,一片綠茵,樓、榭、軒、閣點綴其間,隱於綠叢,浮於水際,給西新避暑勝景賦予時代氣息。

⑧花洲話雨。百花洲,古稱花墩,舊有落霞榭,有“四面湖山抹落霞”的詩句。這裡“分蒔繁卉,香風半湖。”清代詩人宋湘有《花洲曲》 ,翰林梁鼎芬的“花墩花放白青紅,蝴蝶雙雙撲曉風”的雋永詩句正出於此。“忽驚豪雨來天外,灑向平湖萬斛珠”,每當雨時,在此觀景,驪光最佳,故有“花洲話雨”之景譽。今百花洲建有盆景園,在落霞榭舊址處辟有劉侖畫閣,花卉盆景增輝,使百花洲更加絢麗多姿。

⑨花港觀魚。豐渚在平湖西面,古建有豐渚亭,早傾圮。近代,為紀念邑人名士江逢辰,築“江孝子亭”後改建“孤桐館”。沿渚遍蒔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開,香遠溢清,遂稱“荷花亭”。現在所看到的琉璃碧瓦,飛檐翹角酷似荷花的亭宇是一九七八年重建的荷花亭。現在豐渚內有“小榭迴廊依曲岸”的觀荷榭、賞魚軒,有“迎春桃李意芬芳”的桃花溪,有“萬竿綠影參天”的竹徑景觀。坐在湖邊聽那湖浪濤音,遠眺湖光山色,別有一番情趣。這裡繁花婀娜,香風半湖,魚戲鳥鳴,故有“花港觀魚”之稱。

芳華秋艷。芳華洲為平湖北面一個小島,原來四面環水,現地貌變遷,北面與陸地相連。北宋時,洲上有逍遙堂,州守趙汝馭為之題額。蘇東坡經常來芳華洲尋幽訪友,過逍遙堂問疾何道士,有“問疾來三士,澆愁有半瓶”“幽尋本無事,獨往意自長,釣魚豐樂橋,采杞逍遙堂”的詩句。後來,逍遙堂荒廢了。惠州鎮守使劉達慶在逍遙堂舊址築芳華亭,後又傾圮。今洲上重建逍遙堂,南有貼水長橋與點翠洲相連,北有迎仙橋介連元妙觀之間,還有一座園林別墅式的西湖賓館,隱現於茂林修竹之中,頗具幽趣。深秋時節,洲上一群群挺拔的池杉和水杉在萬綠叢中脫穎而出,象火焰似朝霞和金碧輝煌的亭、檄相映爭輝。“一段芳華描不就”,欲將黛色寫金秋。”

蘇堤玩月。從惠州的鬧市區平湖門前往孤山,有一條寬闊的石堤,名曰蘇堤。此堤始建於宋紹聖三年(公元一○九六年),由蘇東坡資助棲禪寺僧人希固所築。堤上有橋,名曰“西新橋”,後人稱為“蘇公橋”,又名“豐樂橋”。清雍正初,知府吳騫,以堤亘於湖之曠,處天心,月到空明,身入冰壺,水面金波璀璨,景同瑤島,水天一色,上下寒光,有詩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圓。遂稱“蘇堤玩月”。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修建,砌石加寬,提高孔位,可通遊艇。堤邊廣種相思、垂柳,春遊踏青,秋涼玩月,景色宜人。

連理紅棉。得益於煙霞橋畔不染世塵的水土的撫養,煙霞橋頭悄然生長出一對卓而不群的連理紅棉,當人們發現他們時,他們的愛情已經成熟;繼承了蘇東坡和王朝雲永留西湖的不老主題,演繹著新時代的愛情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兩句詩,道出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心愿,也使人們對連理枝情有獨鍾。連理枝是人間吉祥的徵兆,象徵著夫妻恩愛,天長地久,永結同心。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區,名山大川里,雖偶有連理枝,但連理紅棉卻絕無僅有,這兩株紅棉並肩連枝,恰如夫 妻愛侶牽手同行,形象生動逼真,實屬罕見。高大威武、號稱英雄的紅棉樹都如此多情,嚮往人間美好的感情生活,定是生於彼西湖、葬於此西湖的王朝雲在天之靈有知,以其忠貞不渝而感天動地,並護佑著西子湖畔一代又一代人純真的愛情。

孤山蘇跡。孤山是西山湖東之小山,因四面環水,儼然杭州西湖之孤山而得稱。宋時山有棲禪寺,時人稱棲禪山。蘇東坡侍妾王朝雲葬於寺側松林中,面臨西子湖,遙對大聖塔,既得棲禪、聖塔之靈,以對死者之念,又不與佛寺、寶塔爭高低,以護湖景之嚴整。傳說朝雲死後不久,因佛聖顯靈,五趾大仙回煞,寺僧希固築亭蓋之,名曰“六如”,以念朝雲臨死前誦出的“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當作“如是觀”的金剛經渴句。朝雲墓、六如亭是孤山名跡,後世游者無不瞻臨,)一東省文史館館長鬍希明有詩讚曰:“死士生王論未休,西湖歌哭亦千秋。錢塘蘇小渾無跡,輸與朝雲葬惠州。”近年,我們在孤山建蘇東坡紀念館,塑東坡居士像,築碑廊,收集與蘇東坡有關的歷史文物一百多件,供遊人賞鑒。時人冠以“孤山蘇跡”之景譽。

南苑綠絮。南苑是南湖東面的一塊小陸地,緊靠南壇市區,遙對飛鵝嶺。舊時為演武場,也作過苗圃。一九八五年浚湖時提高南苑水位,開闢為公園。該園以植物造景為主,種有喬、灌、花木人十多個品種,共二千七百多棵,鋪草皮五千多平方米,並配以蓮池、石山小景,庭園迂曲,綠水索繞,花木扶疏,風生翠浪,有“南苑綠絮”之稱。最近,市政協在南苑西北面建鄧演達紀念亭,塑鄧演達銅像,寓革命歷史人物於風景名勝之中,供人們瞻臨,使湖光山色更上一層樓。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煙霞柳浪。與鱷魚島遙遙相對的是煙霞橋,這裡是西湖又一勝景。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闢放生池,並修煙霞堤。當時堤上不曾築橋。煙霞橋是後人在堤上加築的,明代中期始見於記載,現在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是六橋中的美女子,飄逸秀麗,氣質不凡,當年曾與永福寺一起構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有“世上黃塵吹不到,煙霞橋外白雲封”的意境。如今盛極一時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塵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樹依舊枝繁葉茂,似乎演化著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煙霞橋依舊孓然獨立,遠離鬧市,景色清幽秀麗,飄然塵埃之外,橋上可靜觀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煙,群鳥飛翔,一派詩情畫意。

留丹點翠。即今點翠洲。明代才女孔少娥在《點翠洲詩》中曰“西湖西子兩相儔,湖面 偏宜點翠洲,一段芳華描不就,月灣婉轉似眉頭”,是西湖島景一勝。 宋時,惠州太守陳稱在島上築孤嶼亭,明嘉靖年間改點翠亭,後幾經興廢。辛亥革命後,為紀念“通情馬鞍之役”犧牲的烈士,改建為“留丹亭”。後人集東坡、文山句聯曰:“殿閣生微涼,呼吸湖光飲山淥;天地有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九二四年,浚湖積土於亭西,增築琵琶洲,洲上建有琵琶亭。由於洲渚古樹蒼翠,亭館紅牆綠瓦,朱紅圓柱,挺拔屹立,四面碧波千頃,人稱“留丹點翠”。現在亭榭增輝,綠樹成蔭,還有九曲回橋相渡,風景更加幽靜宜人。

象嶺雲飛。西湖借景堪稱一絕。離惠州西北三十里處,有象頭山,屬羅浮支脈。西湖望之,如若屏障,常有氣雲飄忽,“象嶺嵯峨,雲態特異”,晴空變化萬狀,雨過錦繡雲開。象嶺雲飛一景如巧奪天工,"飛到嶺邊雲不去,湖光添得數峰.

鶴鷺祥舞。鶴嶼為平湖中的一個小島,島上翠練重重,鬱鬱蔥蔥,人跡罕至,便有 白鷺、灰鷺、海鷗等多種鳥類在此築巢。每當日出日落,鶴鷺齊鳴,漫天飛舞,遂成一幅祥和寧靜之百鳥圖。身在西湖山水中觀鶴鷺祥舞,生態環境的改善令人欣喜,自然界又多了一個和平自由的小鳥天堂。

主要景色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主要景色有:玉塔微瀾、蘇堤玩月、象嶺飛雲、留丹點翠、花洲話雨、紅棉春醉、西新避暑、孤山蘇跡、芳華秋艷、豐山浩氣、南苑綠絮、準提遠眺等。

芳華秋艷

洲上池杉、紫荊、梨樹,全身披上了黃、橙、紅色的秋葉秋花,如火焰,似彩霞,點綴於萬綠叢中,映紅於碧波湖面,故有“芳華秋艷”之稱。

玉塔微瀾

玉塔即泗洲塔,於1618年重建,是一座七層的樓閣式佛塔。現為惠州標誌性建築之一。登上塔頂,北面平湖,南面豐湖,盡收眼帘,故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之說。

留丹點翠

點翠洲為平湖上有名的洲島,辛亥革命者在洲上建了留丹亭以紀念為辛亥革命犧牲的烈士,故有“留丹點翠”景稱。

花洲話雨

百花洲舊稱花墩,春夏雨季,湖上細雨輕飄入眼,遠眺如簾掛,近觀盡珠跳,雨過天晴,湖面景色如畫。

飛鵝攬勝

飛鵝嶺上有覽勝亭,登之縱觀嶺下湖光城景,大有居高臨下之情懷。故有“飛鵝攬勝”之景稱。

蘇堤玩月

蘇堤是連線環城西路和孤山的長堤,皓月當頭,景如瑤島,水天一色,上下寒光。俯首湖中蘇堤,左有玉盤,右有金輪,煞是好看。惠州西湖中,有眾多的橋,其中著名的有西新、拱北、煙霞、迎仙、明聖、圓通六橋。這些橋,連結西湖景點,點綴湖光秀色。自身也成為西湖景點。

蘇堤蘇堤
蘇堤:橫於平湖與豐湖之間,起於鬧市區的西湖東大門(平湖門),止於獅山腳下,長數華里,詩云:“蘇堤如帶五千尺”。堤上有西新橋,橋下可通遊艇。始建於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迄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北宋之前,這裡無堤無橋。人們從西村(今惠州賓館)至彼岸泗洲塔,須坐小艇或涉水而過,極為不便。相傳蘇東坡愛妾王朝雲辭世後,葬於孤山,留下嬰兒沒奶吃,整日啼哭。一晚,東坡臥床待眠,朦朧中忽見渾身濕透的朝雲給兒餵奶,便問:“何以全身皆濕?”答是涉水所為。東坡聽罷深為感動,又想起民眾涉水過湖,多有不便,於是資助棲禪寺僧人希固築堤修橋。竣工時,惠州官民設宴慶賀,東坡有詩記云:“父老喜雲集, 簞壺無空攜,三天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後人為紀念東坡,遂將長堤名“蘇堤”。
解放後,砌石加寬堤面,兩旁廣栽 相思、垂柳。漫步其上,放眼湖中,洲渚浮碧,朱樓隱現,波光瀲灩, 花艇弋游,華燈水影,玉塔臥瀾,湖風戲月,山色含黛。

泗洲塔

源於唐代,唐龍朔年間,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後在長安園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於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稱為泗洲塔。位於獅山的泗洲塔,亦建於唐代。是一座八角柱體的七層磚砌建築,塔基面積64平方米,高37.37米。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塔毀,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重建。此塔重建至今,已有380多年歷史,是惠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

登塔賞景,意境清新,每登一層,視野開闊一些,東、南、西、北,景城各異。登上絕頂,惠州城美景盡收眼底。“玉塔鳥瞰”又為西湖一景。

六如亭

位於朝雲墓前,是一座四角形紅柱綠瓦小亭。亭的下面,有著名書法家麥華三書寫的“六如亭”木刻匾額。亭前楹聯為:“從南海來時,經卷藥爐,百尺江樓飛柳絮;自東坡去後,夜燈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亭後楹聯由清道光惠州豐湖書院主講林兆龍撰寫:“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聯意味深長,使朝雲墓增加一分神秘。觀賞西湖,除了遊玩西湖內的各個景點外,更主要的是是越過西湖,結合整個惠州城來欣賞,從西湖的景色去意會“城中湖,湖中城”的境界,觀賞惠州的街景、夜景,進而了解西湖的東坡文化,了解這幾年惠州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美化

準提閣

準提閣,即瑞開禪院,位於獅山北支獅爪上。它面湖而立,青松翠竹環繞其間,是惠州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築,閣內有十八羅??萬頃涼”說的就是西湖一景“準提遠眺”。

元妙觀.

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門前有塊 “九紫” 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分前後兩殿,前為玉皇殿,後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惠州人有年初一在此燒香祈福的習俗,如果你剛好在惠州過年的話,年三十晚鐘聲一過,你可趕往這裡,燒一柱香,為新的一年諸事順利求個吉祥呢! 

四大古泉

據張友仁《惠州西湖志》記載,惠州西湖周圍有四泉:

一、清醒泉

在豐湖西南的螺山、小掛榜山之間的桃花源內,得名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惠州知府甘公亮修大通橋(圓通橋),汲飲此泉,謂此泉不入世味,宜名“清醒”,遂得名。清初,曾任明朝兵部司務的歸善人姚子蓉築山莊於泉旁,把此地易名姚坑,泉名姚坑泉。現該泉在東江體育場市體校內。

二、菩薩泉

在豐山原永福寺旁,鱷湖邊。現該泉早已湮沒,具體位置無從查考。

三、蟹眼泉

又名濯眼泉,在今市黨校南100米處的惠樟公路旁。公擴寬,該泉乃被湮沒。

四、珍珠泉

在古榕山古榕寺旁。古榕山在鱷湖旁,紫薇山後。
惠州西湖與蘇軾的不解之緣

紹聖元年(1094)十月,被朝廷以“譏斥先朝”罪名貶謫惠州,在惠寓居了兩年又七個月。同情、關心民生疾苦,揭露時政黑暗,勸說地方官吏為民辦好事,因此深受惠州人民的愛戴,得到惠州人永恆的紀念。 他當時被貶時的官職名稱是“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鍾情惠州山水,遊覽了羅浮山、白水山、湯泉及西湖中諸多勝景,寫下了很多詩文,讚嘆惠州山水風光之美,抒發憂國憂民的胸懷。與惠州人交朋結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黃婆這樣的賣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貶惠期間,聽聞元佑黨人永不 敘復,“已絕北歸之望”,遂決計“買田築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鶴峰買數畝地建屋二十間,栽植果木,鑿井取水,令其子邁挈諸子孫至惠居住,以遂“長作嶺南人”的宿願。可是好景不長,居住40天后,又遭貶海南。此後其子孫諸人一直居住到東坡內遷才離去。

東坡去後,在惠州留下了東坡井、合江樓嘉佑寺、白鶴峰東坡故居、西新橋等一批文化遺址,還寫下詩詞160首,書信、文章300多篇,為惠州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惠州太守趙汝馭在銀岡嶺創建“聚賢堂”,又稱為“十二先生祠”,以紀念唐、宋以來對惠州經濟文化最有貢獻的先哲名儒“十二先生”(陳 偁 、蘇軾、陳蕘佐、陳鵬飛、古成之張宋卿、留正、許申、蘇過、陳瓘、陳奐),作為講學授道的場所。寶佑二年(公元1254),惠州太守劉可剛進一步把“聚賢堂”改為書院,並以惠州西湖命名,即“豐湖書院”,成為當時廣東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它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學府和惠州西湖的名勝古蹟,清代名士宋湘的名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是書院最好的寫照。

惠州旅遊景點大全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的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香港與深圳。傳說有一位仙人騎著木鵝從北方飛來,看見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願離去,木鵝化作一座山嶺臥於湖畔,因此,惠州城得名“鵝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