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宮

建章宮

建章宮,古代漢族宮殿建築,是漢武帝劉徹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宮苑。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建章宮建築組群的外圍築有城垣。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 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 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 西京雜記》有關於 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 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

簡介

建章宮遺址建章宮遺址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宮內布局

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 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 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 宮城內北部為 太液池,築有 三神山,宮城西面為 唐中庭、唐中池。 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闔,也叫 璧門,高二十五丈,是 城關式建築。後為 玉堂,建台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 鳳闕,其右有 井幹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 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 神明,台高五十丈,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宮北為 太液池。《 史記· 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 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 太液池,中有 蓬萊、 方丈、 瀛洲、 壺梁象海中 神山,龜魚之屬。” 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 人工湖,因池中築有 三神山而著稱。這種“ 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 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裝飾。《三輔故事》載:“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 西京雜記》有關於 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 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 鷓鴣、鷦青、鴻猊,動輒成群。”

太液池 三神山源於神仙傳說,據之創作了浮 於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 盎然,開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遺憾的是,這座宮殿於西漢末年毀於戰火,但至今遺址猶存.

現存遺址

建章宮前殿遺址

建章宮前殿遺址,位於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台基仍殘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礎石。出土有西漢常見的幾何中紋鋪地方磚和“天無極”、“長樂未央”瓦當等,其西北的東柏梁村還出土有一長方形陶質建築脊飾構件,上有“延年益壽,與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銘。1957年由陝西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闕遺址

雙鳳闕遺址,位於雙鳳村東南,西距建章宮前殿約700米,是建章宮的東門,因其上裝有兩隻高丈余的鎏金銅鳳凰而得名。毀於西漢末年戰火。現僅殘存闕形夯土台。

神明台遺址

神明台遺址,位於六村堡鄉孟家村東北角。現僅存一大塊土基,高10米,東西長52米,南北寬50米。

神明台為漢武帝時建築。武帝劉徹慕仙好道,於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台。神明台是建章宮中最為壯觀的建築物,高達50丈,台上有銅鑄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圍之大,至於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個直徑27丈的大銅盤,盤內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盤”。漢武帝以為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賜的“瓊漿玉液”,久服益壽成仙。神明台上除“承露盤”外,還設有九室,象徵九天。常住道士、巫師百餘人。巫師們說,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為鄰通話。

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神明檯曆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至今只余千瘡百孔的夯土台基,立於台上觀賞,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的古漢風韻。

漢太液池遺址

建章宮建章宮

太液池,亦稱泰液池。建章宮池名。《三輔黃圖》卷四

載:“太液池,在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未央宮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潤所及廣也。”太液池位於建章宮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頃,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個範圍寬廣的人工湖。遺址在三橋鎮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窪地處。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長3丈、高5尺的大石鯨,西岸有6尺長的石鱉3枚,另有各種石雕的魚龍、奇禽、異獸等。池中建有高達20餘丈的漸台。為了求神祈仙,漢武帝還在池中築有三座假山,以象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賦》曰:“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拾遺記》曰:“此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邊湖中,有各種動植物。《西京雜記》卷一載:“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蘀、綠節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龜;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鴻鶂動輒成群。”《漢書·昭帝紀》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漢昭帝為此作歌云:“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宮中著名的風景區。池中置有鳴鶴舟、容與舟、清曠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種遊船。漢成帝常在秋高氣爽之季與后妃趙飛燕泛舟戲游於湖中。太液池作為一個大的人工湖,為建章宮提供了大量蓄水。

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側發現一件長4.9米、中間最大直徑為1米的橄欖形石雕,就是當年池邊的石魚。

考古成果

考古隊在建章宮遺址小範圍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可觀的成果。所發掘遺址為一號遺址,地處建章宮內 太液池西岸。發掘面積2420平方米。遺址從南向北由三部分組成,即南部庭院、主體建築與北部庭院。南部庭院現發掘南北長32餘米,東西寬24餘米。地面平坦,推測原來地面應有鋪磚,現僅在東北部殘存少量方磚,其他地方局部殘存鋪磚泥痕。庭院的北部為一東西向廊道,東西現存10.98米,南北寬近2米,廊道地面鋪磚。主體建築位於發掘區的中部,現清理部分平面大致呈曲尺形,東西約26米,南北約73米。主體建築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部建築由五個房間和過廊等組成;北部建築所清理部分東西14.7~22.7米,南北28餘米。地面鋪磚,鋪磚多為素麵方磚,個別為小方格紋方磚。北部庭院位於北部建筑西部,清理部分南北約24米,東西約10米。出土遺物多為漢代的磚、瓦及瓦當殘塊,並有大量的五銖錢範殘塊。

現今考古面積尚不足整個建章宮面積的十分之一,如果把整個建章 宮都發掘完,其考古成果必定很“驚人”。建章宮是 漢武帝在位時所建,為顯示大漢的國威和富足,重新在城外修建朝宮,其“度比未央”,比 未央宮還大。史書上記載有前殿、 太液池、神明台、雙鳳雀等,這些建築遺址現已通過初步勘探都有所發現。如果進行徹底完整地考古勘探,必將有更多的發現,這已被漢城內宮殿遺址考古成果所證明。漢城中已發現的眾多皇家建築遺址,若無考古勘探則無從測定其具體地點,如皇家藏凍的“凌室”、儲兵器的“武庫”等。同樣,建章宮考古可以弄清皇家重要建築的規模、地址、形制等,為認識西漢皇宮建築布局和科學復原提供可貴資料。如能發現帶文字的錢幣、竹簡、銅鼎等,則是更直接的歷史文獻,其價值不可估量。

中國古代皇宮

名稱 朝代 位置 備註說明
阿房宮 秦朝 秦鹹陽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於渭河以南修建的豪華宮殿。
長樂宮 西漢 漢長安城 又稱東宮,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意為“長久快樂”。
未央宮 西漢 漢時稱西宮,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宮殿。
建章宮 西漢 漢武帝在位時為顯示大漢的國威和富足所建,規模比未央宮還大。
東漢南北宮 東漢 漢洛陽城
太極宮 唐朝 唐長安城 稱大興宮,是初唐政事的中心,貞觀之治的政令皆由此發出。
大明宮 唐朝 唐朝帝王大都居住在這裡,被作為國家統治中心歷時二百餘年。
興慶宮 唐朝 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之一,總面積是北京故宮面積的近兩倍。
北宋皇宮遺址 北宋 汴京 原為唐宣武節度使衙,後梁建為宮城,宋太祖即位不久後擴建。
南宋皇宮遺址 南宋 臨安 在北宋杭州州治基礎擴建而成的,當時也被稱為“大內”。
隆福宮 元朝 元大都
興聖宮 元朝
南京明故宮 明朝 南京 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
紫禁城 明朝清朝 北京 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群。
瀋陽故宮 清朝 瀋陽 又稱盛京皇宮,是滿族人建立清政權的早期皇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