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地質公園

延慶地質公園

延慶地質公園全稱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延慶縣東北部的白河兩岸,四面環山。西南距延慶縣城約30公里,距北京城約100公里。園區沿白河兩岸,東西長26公里,南北寬6-8公里,總面積約226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延慶地質公園以形成於距今1.4-1.8億年間的上侏羅統矽化木為特徵。矽化木群北京市地勘局地質研究所野外勘測時發現的,2001年12月國家批准建立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矽化木群

矽化木群位於園區的東部千家店鎮下德龍灣村白河兩岸,化石產在距今1.4-1.8億年間的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一、二段地層中,目前裸露地表的矽化木57株,化石紋理清晰,質地堅硬,年輪寬窄可辯。其表面多呈淺褐黃色或灰白色,新鮮切面多為灰黑色,其形態象樹幹被鋸斷的樹樁,一般直徑0.6-1.5米,最大直徑為2.5米,多垂直於地面,露出地面一般高0.4-0.5米,最高可達l米多,只有少量橫臥或傾斜,最長達15米。
地質公園西側白河堡水庫之北東邊村一帶及白河堡水庫庫東600米處,有零星矽化木,地層也為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一、二段地層。位於花盆村東1.5公里處。賦存動植物化石地層的岩性是上侏羅統土城子組灰綠色細砂岩,距今已有1.4億年。出露的矽化木多為化石碎片與岩石固結在一起。同時還有雙殼類動物化石,主要有祿豐珠蚌、葛氏珠蚌、蒙陰蚌等,尤以珠蚌屬為主。化石形態各異,單、雙殼都有,殼瓣一般保存較完整。
延慶矽化木群具有數量多,保存完整等特點,特別是該木化石群全部產於原生層位,是交通便利地區成片保存矽化木唯一的產地。除此以外,地質公園還有動植物化石類、地貌景觀、構造形跡、礦產遺蹟、水文景觀、自然生態旅遊地、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等。
延慶矽化木群是我國華北地區原生木化石群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中生代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佐證。
公園自西向東穿越了三個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最西側火山盆地形成“燕山天池”。“燕山天池”也叫白河堡水庫,它是北京地區海拔最高的水體,元古代地層構成的崇山峻岭環抱四周,景致優美、地域開闊。
白河兩岸風景秀麗,行駛在群山之中,你會不時發現一些奇特的地貌。在園區中,會有一些文字圖片牌子為你作科普介紹。使你在遊覽美景的同時增長知識。這裡的矽化木群沒有經過人工的打磨,似乎不如經過打磨後的好看,但它們更保留了“歷史的味道”
公園內地質現象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園區內林木覆蓋率達到80%,有植物780種,脊椎動物180種,全年平均氣溫8攝氏度,夏季氣溫比市區平均低5攝氏度。在兩個中元古代海相沉積地層和三個火山盆地中,除矽化木群外,還有地應力擠壓隆起的紅石灣穹隆,有褶皺構造的六道河背斜,有水平翹起如書似劍的書劍峰單斜,有風蝕河切形成的天生橋,以及燕長城遺蹟等等。
延慶矽化木的發現對於研究北京及華北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古樹木發育狀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化石瑰寶。
除了矽化木群外,地質公園還有一些景觀,如:
由元古代長城系 14 — 18 億年間沉積的石英質岩石構成的小崑崙地貌 , 山勢峻峭,蔚為壯觀。
中生代侏羅紀時期的火山碎屑砂岩形成的似丹霞地貌景觀十分誘人。
由碳酸鹽岩經長時期溶蝕作用,形成的“天生橋”,自然形成,別有洞天。
元古界沉積岩石地層經地殼擠壓運動形成了一處典型的背斜構造景觀。
園內白河岸畔展現的紅石灣穹隆構造,東西長 8 公里 ,南北寬 3 公里 。核部為太古代變質岩,周邊由元古代地層組成。後又被中生代斷層切斷,是一處典型的穹隆構造。
發育於 14 億年前元古界長城系碳酸鹽岩中的海相沉積波痕形跡和硬地構造。再現了當初沉積環境的變化
延慶地質公園的圖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1%D3%C7%EC%B5%D8%D6%CA%B9%AB%D4%B0&t=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