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縣革命烈士陵園

延川縣革命烈士陵園位於縣城北側3公里處的崔家峁山麓,秀延河之濱,依山傍水,陽光明媚,綠樹成蔭。

簡介

延川縣是陝北革命根據地之一,延川人民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中,楊琪等數千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

當您沿大門台階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延川縣革命烈士陵園”九個大字,聳立在面前的紀念碑雄偉壯麗,令人肅然起敬,由習仲勛題寫鐫刻的“延川革命烈士紀念碑”九個遒勁的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碑座的正面雕刻著碑文,左右兩側記載著993名烈士的英名。紀念碑後的平台上就是陵墓,著名烈士楊琪之墓居中,兩側是烈士群體之墓,南北兩端各建一個涼亭,亭子裡分別豎立6塊石碑,正反兩面分別鐫刻著宋任窮、馬文瑞、劉瀾濤、張達志、劉景范等22位中央和地方有關領導人的題詞。

烈士陵園內的“延川縣革命史展室”採用照片、文字、圖表等形式,全方位展現了延川人民在革命戰爭期間的豐功偉績,是青少年接受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概述

烈士陵園位於縣城北側崔家峁山麓、秀延河之濱,秀延河川東西兩廂山巒連綿,210國道縱貫南北。陵園依山傍水,陽光明媚,綠樹成蔭,河水輕歌曼舞,公路上車流不息。延川縣是陝北革命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的中心縣份之一,延川人民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歷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中,楊琪、楊灝、李嘉漠、梁毓珍、陳發鴻楊正齊等千餘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7年10月1日,在解放延川縣城的戰鬥中,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獨立2旅6團副團長張野炬等10餘名將士犧牲在這裡。早在1948年12月,延川縣政府曾動議修建陵園和紀念塔,但因異常嚴重的戰爭創傷,財力匾乏未能如願。建國初年,再次準備起動,又因難以籌措資金而擱置延緩,只是將寄葬於縣城北郊荒灘(今縣國稅局處)的10餘位烈士遺體遷葬於飛機山(原名寨子山)。

1986年3月,縣政府決定在城北崔家峁山麓修建“延川縣革命烈士陵園”,遂於同年6月動工,1989年清明節舉行了落成典禮,即揭幕儀式。時隔不久,碑體與大門貼面瓷磚和鑲嵌其上的碑名、門聯陸續脫落,10餘年未能修繕。2002 年3月,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紀念碑與陵園大門,同年6月動工,11月竣工。2003年縣民政局籌措資金修繕了陵墓和涼亭,在陵園後邊西山腳下建成8米高110米長的石砌陵園背牆,在陵園下平台北端建成一座約132平方米的房子,重建了3處計706米的石台階,350米的走道。隨後,聘請馮瑞榮先生精心操作(蒐集、整理、設計和製作), 辦起“延川縣革命史展室”。

陵園坐西向東,長110米,寬80米,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個平台,各寬40米,上平台與下平台之間高3米。

來到陵園附近,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雄偉壯麗的陵園大門和紀念碑。2002年重建的大門和紀念碑全由石料構建,石料選自綏德縣薛家坪石料廠。陵園正面石料砌畔,高5米,南北兩側圍牆由青磚砌成,高2米,依地形自然錯落。陵園大門高6.15米,寬9 .6 米。大門牆柱子高5.25 米,兩側門牆柱子高4 .35 米,門墩高0 . 9 米。門大框由20塊工藝石料構建。大門正上方鐫刻著延安書法家張紅春女士書寫的“延川縣革命烈士陵園”9個大字。大門兩側各建石欄一道,石欄通長118米,高1.2 米,石欄由雕刻的76根欄樁和74塊欄板構建。

沿大門石台階拾級而上,步人第一個平台,迎面便是雄偉壯麗的紀念碑,令人肅然起敬。

紀念碑形體系方柱形層疊式塔體,通高12.3 米,其中碑座高4.3 米,碑體高7米,寬2.4 米,碑帽高1米。碑體正面雕刻著習仲勛題寫的“延川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名,碑座正面雕刻著碑文,左右兩側雕刻著全993名烈士的英名。拾級步人上平台,就可看到3座陵墓。陵墓由磚石水泥構建妥高大氣派,引人聯想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古詩名句。著名烈士楊琪之墓居中,墓前豎立一塊長方形石褐,雕刻著楊琪烈士的生平事跡。兩側為烈士群體之墓,墓前石碣上雕刻著烈士們的英名。

上平台南北兩端各建涼亭1座,具有明清建築藝術風格,雕樑畫棟,色澤艷麗。兩座亭子裡豎立12塊石碑,正反兩面分別鐫刻宋任窮馬文瑞、劉瀾濤,張達志劉景范等22位中央和有關部門領導人的題詞。

“延川縣革命史展室”採用照片、文字和圖表等形式,以7塊展板6個單元展現了先烈們浴血奮戰,英勇獻身的英雄業績和浩然正氣;展現了延川人民在火紅的歲月里創建黨團組織,創建紅軍游擊隊,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活動;展現了延川人民踴躍參軍大力支前的光輝事跡;展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劉志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征戰途經延川的軍事活動;同時也展示了延川縣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和延川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