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江西省星子縣白鹿鎮,總面積33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年平均氣溫11.4℃,年降水量1917MM,年平均相對濕度60-70%。

基本信息

簡介

秀峰龍潭秀峰龍潭
廬山,以其歷史悠久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旅遊中獨為江南之絕,而廬山自然與人文景觀之精華,又多聚於南麓一線,這山南之地,即為星子縣疆域。星子地處匡山與蠡湖之陽,夙有“湖山之間一縣立,雄壯秀麗世無匹”之美譽。這裡分布著廬山佛寺五大叢林和道家古觀;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和桃源勝境;名傳千年的唐宋書院和建於本世紀初的將軍度假村;風光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和聞名古今的險澗雄橋;別具風韻的鄱陽湖水上遊覽和候鳥珍禽觀賞區。全境旅遊景區總面積約達百平方公里,游線以座落於鄱陽湖畔的星子縣城為中心,向西、北二線輻射,分為秀峰、黃岩、歸宗、淵明故里、溫泉、桃花源、南康古城、觀音橋、太乙村、白鹿洞及鄱陽湖等景區。

主要景觀

天合谷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名“寨口”。位於星子縣白鹿鎮境內的廬山含鄱嶺下,五老峰、太乙峰、漢陽峰三面環繞,南臨鄱陽湖。經廬山登山公路至含鄱口到達。距九江市區40公里。2002年開始旅遊開發,2005年6月形成接待規模。是以“情愛廬山”為主題,以山水景觀,度假休閒,風味餐飲為特色的旅遊景區。
天合谷景區占地面積3500畝。相傳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秀英的定情之處,周顛仙為此而命名,意為“天作之合”。景區背靠含鄱嶺,左挽五老峰,右攬太乙峰和大漢陽峰,面臨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屬於“前有照、後有靠、左右環抱”的經典格局,是一塊號稱“龍椅”的風水寶地。進入景區大門,一條長長的風鈴情廊,兩旁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鈴,在微風吹拂下發出悅耳動聽的鈴聲。天合洞府為一天然的巨型石洞,洞中清泉流淌,清涼清幽,相傳為朱元璋與馬秀英在風雨之夜結為夫妻的洞房。洞頂上的盟誓台,相傳朱元璋、馬秀英新婚後在此處對天發誓:終生相愛,白頭偕老;其後朱元璋登基為帝,履行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諾言。定情石林中,鐫刻著古今中外的愛情名句。連心石上掛滿了造型精巧的“連心鎖”。愛情牆寫滿了遊客留下的情愛表白。景區內還有萬仙崖、仙女崖姻緣松許願池等自然景觀,聞名的三石樑大瀑布落差110多米,飛瀑高懸,動人心魄,唐代詩仙李白有“屏風九疊雲錦張,銀河倒掛三石樑”的讚美詩句。天街木屋群,野營帳篷區可供遊客住宿,觀賞風情歌舞表演以及天合谷夜景。景區設有滑草、攀岩等旅遊活動項目,提供特色餐飲服務。

臥龍崗

臥龍崗景區是一處奇山異水,景區內風光旖旎,環境幽靜,奇峰競秀、怪石崢嶸、古木參天。景區西上部便是七賢峰,只見七個尖峰山體相連,並肩崎立,高聳入雲,雄偉挺拔,形似七位賢人。峰下數間山舍錯落有致,點綴於景區內,實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避暑為一體的難得的人間勝景。臥龍崗瀑布與李白所讚嘆的開先瀑布同源而分流,由崗巔至谷底轟然而下。深壑之中,蒼崖壁立,恕瀑中瀉。谷底瀑潭之中有黃石數丈,蜿蜒若龍。於是,人們把此瀑布潭稱為臥龍潭,把山崗稱為臥龍崗。還有人說,臥龍崗瀑布是從廬山母親軀體上流出來的生命之水。朱熹當年在南康知軍任上,深愛臥龍崗泉石之勝。準備日後掛印歸隱,寓居在大山之中,於是重修臥龍庵,將漢丞相諸葛亮的畫像祠於中堂,並作《臥龍庵記》。有人說朱熹祠諸葛孔明大有深意,這是暗指宋高宗南渡之後外憂內患,必得有臥龍出世,才能夠輔佐君王重整江山。朱熹調任後,沒有再回到臥龍庵。臥龍潭旁卻留下了許多意趣橫生的石刻,如“臥龍”、“臥龍庵”、“響泉”、“神龍見首”、“釣灘石”等,其中“臥龍”兩字為隸書,字徑二尺許,傳說為朱晦翁所篆寫。

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景,宜人的氣候,幽靜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適宜旅遊開發,為遊人提供一個幽靜的旅遊、休閒、觀光、懷古場所。因此,我們擬對臥龍景區進行招商引資、開發建設。

歸宗風景區

歸宗景區歸宗景區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歸宗風景區位於廬山南麓的星德公路與歸橫公路交匯處,面積3000畝。區內風光旖旎,環境幽靜,奇峰競秀,萬木爭榮,集名峰(金輪峰、紫霄峰)、各瀑(玉簾泉)、名洞(羲之洞)、名寺〈歸宗寺〉於一體,具有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白鹿洞書院

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它有著幽靜的環境,寬敞的院舍,頗具實力的師資,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規,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資生徒讀書的圖書,教學經費所需的學田。因此,在它興教以來,延續時間達1000餘年,曾為封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人才。

觀音橋

觀音橋-江南第一橋觀音橋-江南第一橋

觀音橋,座落於廬山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由白鹿洞循九星公路南行,經五里公社再折向西北行數公里,即可見一座石橋橫跨高崖,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橋——觀音橋。

觀音橋又名棲賢橋或三峽橋,建於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一座石造單孔橋,長24.4米,寬4米,橋面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凹凸榫結,漸彎呈弓形。在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當日造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陳智福、弟智汪、智洪”。

觀音橋,被譽為“南國橋樑建築上的一顆明珠”,千百年來任憑橋下“銀河傾瀉,起蟄千雷”的三峽澗水狂奔撞擊,橋身卻安然無恙,至今經受汽車重壓仍巋然不動。難怪遊人觀賞古橋,遙想當年陳氏兄弟憑著勞動的雙手凌空飛架巨橋,無不拍手稱讚:“神施鬼沒,巧奪天工”。

觀音橋畔,秀林蔥翠,景色如畫。橋的南端,傍山矗立著石造小亭,亭內有一眼清泉,俗名“招隱泉”,為唐代茶神陸羽品題的“天下第六泉”;另一頭有石級可至橋下刻有“金井”二字的巨石之上,石下壑深百丈,激流穿石,怒濤飛濺,動人心魄。宋代詩人王十朋漫遊觀音橋觸景生情,感慨謳歌,揮筆寫下:“三峽橋邊杖履游,此身疑已到夔州;題詩欲比真三峽,深愧詞源不倒流”的詩句。

秀峰廬山

李白《望廬山瀑布》李白《望廬山瀑布》

秀峰廬山“世界文化景觀”是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星子縣白鹿鎮境內的廬山南面香爐峰下,環廬山旅遊公路直達景區大門。距九江市區48公里。1979年開始旅遊開發,是江西省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之一。2006年5月,秀峰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文保單位。屬集峰巒、峽谷、瀑布、潭池、建築和石刻於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古就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之譽。秀峰景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由秀峰、黃岩森林公園兩大片區組成,有索道相連。香爐、雙劍、鶴鳴、文殊、姊妹、龜背等群峰競秀。著名的“開先雙瀑”同源異流:東為馬尾水,從鶴鳴、龜背兩峰之間的狹窄牙口噴出,數十百縷,狀若驥尾搖風;西為黃岩瀑,從雙劍峰的黃岩絕壁直瀉,形同匹練懸空。

兩瀑齊聚狹長幽深的青玉峽,急衝而下,至龍潭化作一泓碧水,晶瑩清澈。潭旁有漱玉亭,蘇軾曾題《開先漱玉亭》詩,將其譽為“匡廬二絕”之一。南唐保大九年(951),中主李璟命人在其少年時期的讀書台舊基上擴建寺院,取名“開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時,寺僧超淵求得御筆“秀峰寺”匾額,寺亦改名。秀峰寺為廬山山南五大叢林之一,今僅存遺址。大殿遺址前有一高大石亭,內有巨型觀音畫像碑,人稱“鐵線觀音”,為畫中珍品。景區內遍布歷代石刻,共有近200處,其中唐顏真卿《大唐中興頌》碑、宋黃庭堅《七佛偈》和米芾“第一山”、“青玉峽”石刻、明王守仁《紀功碑》、清康熙帝《秀峰寺》碑等最為珍貴。還有李璟讀書台、雙桂堂、黃岩森林公園等。

景區辟設了觀光、住宿、餐飲、會議以及休閒等旅遊服務項目,主要特產有星子金星 。

開發建設

2002年開始旅遊開發。2005年6月形成接待規模。是以“情愛廬山”為主題,形成以山水景觀,度假休閒,風味餐飲為特色的旅遊景區。

交通信息

乘坐Z68次列車,在九江站下車,從起點到杭瑞高速公路而後九江繞城高速公路再走廬山南大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