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蛇葡萄

廣東蛇葡萄

廣東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 & Arn.) K. Koch】,又叫粵蛇葡萄、赤枝山葡萄、牛牽絲、紅血龍、田浦茶,宜植於牆垣、林緣、池畔或石旁,果實可釀酒。 是葡萄科、蛇葡萄屬下的一種植物。全株可入藥,稱為無莿根。性寒,有利腸通便的功效,主治便秘。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形態

攝於浙江三門 攝於浙江三門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嫩枝或多或少被短柔毛。卷鬚2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二回羽狀複葉或小枝上部著生有一回羽狀複葉,二回羽狀複葉者基部一對小葉常為3小葉,側生小葉和頂生小葉大多形狀各異,側生小葉大小和葉型變化較大,通常卵形、卵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11厘米,寬1.5-6厘米,頂端急尖、漸尖或驟尾尖,基部多為闊楔形,上面深綠色,在擴大鏡下常可見有淺色小圓點,下面淺黃褐綠色,常在脈基部疏生短柔毛,以後脫落幾無毛;側脈4-7對,下面最後一級網脈顯著但不突出,葉柄長2-8厘米,頂生小葉柄長1-3厘米,側生小葉柄長0-2.5厘米,嫩時被稀疏短柔毛,以後脫落幾無毛。

花序為傘房狀多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4厘米,嫩時或多或少被稀疏短柔毛,花軸被短柔毛;花梗長1-3毫米,幾無毛;花蕾卵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呈波狀,無毛;花瓣5,卵橢圓形,高1.7-2.7毫米,無毛;雄蕊5,花葯卵橢圓形,長略甚於寬;花盤發達,邊緣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明顯,柱頭擴大不明顯。

果實近球形,直徑0.6-0.8厘米,有種子2-4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圓形,基部喙尖銳,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橢圓形,背部中棱脊突出,表面有肋紋突起,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外觀不明顯,微下凹,周圍有肋紋突出。花期4-7月,果期8-11月。

識別要點

本種葉形、大小變化甚大,甚至有時在同一植株上部小枝上小葉較小,下部小枝的小葉較大,因此過去一些學者在標本室中把具有大葉的標本鑑定為羽葉蛇葡萄A. chaffanjoni (Levl. & Vant.) Rehd., 把小葉者鑑定為本種,但不同於前者在於,花軸被短柔毛,葉下面淺黃褐色,最後一級網脈清晰可見但並不突出,葉片上面在擴大鏡下有淺色小圓點,頂生小葉大多比側小葉寬且為倒卵形,種子窪穴不明顯,僅微下凹。

生長分布

產於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海拔100-850米。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習性:喜溫、暖濕潤環境,較耐陰。喜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土壤,但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

野外採集植物數據

中文種名 廣東蛇葡萄
拉丁學名 Ampelopsis cantoniensis
科名 葡萄科
採集時間 2010年10月06日
採集地點 廣西省資源縣梅溪鄉
採集人 嚴岳鴻、何祖霞
採集樣品類型 種子、果實、
引種材料類型 種子、
生活型 木質藤木、
生態環境 山腰、灌叢、路旁、
地形 山地、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檵木、多花勾兒菊、雞矢藤、芒、大青
花顏色 白色
果實顏色 紫紅
種子顏色 灰白
莖顏色 棕色
葉子顏色 深綠
果期 10月
平均鮮重(kg/m2) 0.2kg
分布 普遍、

營養成分

廣東蛇葡萄 廣東蛇葡萄

葡萄含糖量高 達10%-30%,以葡萄糖為主。葡萄中的多量果酸有助於消化,適當多吃些葡萄,能健脾和胃。葡萄中含有礦物質鈣、鉀、磷、鐵、蛋白質以及多種維生素B1、B2、B6、C和P等,還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常食葡萄對神經衰弱、疲勞過度大有裨益,此外它還含有多種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質。把葡萄製成葡萄乾後,糖和鐵的含量會相對高,是婦女、兒童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 我國歷代醫藥典籍對葡萄的藥用均有論述。中醫認為,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補肝腎、益氣血、開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功效。《神農本草經》載文說:葡萄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葡萄不但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還可用於食療:頭暈、心悸、腦貧血時,每日飲適量的葡萄酒2-3次,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乾葡萄藤15克用水煎服可治妊娠惡阻。《居家必用》上還曾記載葡萄汁有除煩止渴的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葡萄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葡萄具有極高的觀賞性,人們將其製作成各種盆景放置室內,清香幽雅美觀別致;或在居室前後栽植,藤蔓纏繞,玲瓏剔透,芳香四溢,是美化環境的佼佼者。然而,葡萄的巨大經濟價值主要在於釀酒,全世界80%的葡萄都用於釀酒。但是,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葡萄被釀成果汁,成為味美多效的營養保健果品。其不但能治療多種疾病,直接飲用葡萄汁還有抗病毒的作用。

化學成分:從廣東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藤莖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離得到13個化合物,經波譜技術鑑定為:白藜蘆醇(1)、5,7-二羥基香豆素(2)、山奈酚(3)、二氫木犀草素(4)、槲皮素(5)、二氫槲皮素(6)、沒食子酸(7)、楊梅素(8)、二氫楊梅素(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楊梅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2)、表兒茶素-3-O-沒食子酸酯(13)。

培養要點

冬季落葉後或早春移植,小苗可裸根移植,大苗需帶土球。生長期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當施肥1~2次。秋季乾旱時節及時補水,施用磷、鉀肥有利果實發育。需設立網狀支架使其卷絡其向上生長。每年冬春季落葉後適當修剪病弱枝及冗雜枝條,調整株形。可用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

套用價值

本種枝葉繁茂,富有光澤,秋季果熟時,藍紫果串串,懸掛枝間,別具風趣。宣配植於棚架、綠廊、籬垣處,亦可種植與林下作耐萌地被。

其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強筋骨之功效,主治皮膚癬癩、黃疸型肝炎、感冒風熱、咽喉腫痛等。

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

蛇葡萄屬葡萄科,約60種,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我國有9種,南北均產之,其中最常見的為蛇葡萄A. brevipedunculata(Maxim. )Trautv. 藤本;卷鬚分叉,頂端不擴大;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兩性,排成與葉對生的聚傘花序;花雜性;花萼不明顯;花瓣4—5,分離而擴展,逐片脫落;雄蕊短而與花瓣同數;花盤隆起,與子房合生;子房2室,有柔弱的花柱;果為一小漿果,有種子1—4顆。

葡萄科植物(一)

葡萄科,雙子葉植物,約12屬,700種,大部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7屬,約109種,南北均產之。藤本,常具與葉對生之卷鬚,稀為直立灌木;葉互生,單葉或複葉;花小,兩性或單性,4-5數,通常排成聚傘花序;萼片分離或基部連合;花瓣與萼片同數,分離或有時帽狀粘合而整塊脫落;花盤環狀或分裂;雄蕊4-6,與花瓣對生;子房上位,2至多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漿果。
草崖藤(原變種)
異葉地錦
銹毛長柄地錦
絨毛蛇葡萄(原變種)
栓翅地錦
三葉地錦(原變種)
大理烏蘞莓
毛脈花葉地錦
毛脈地錦
綠葉地錦
花葉地錦(原變種)
花葉地錦
紅三葉地錦
地錦屬
長柄地錦(原變種)
長柄地錦
窄葉火筒樹
圓腺火筒樹
台灣火筒樹
密花火筒樹
白毛烏蘞莓(原變種)
白毛烏蘞莓
光葉火筒樹
大葉山葡萄
單羽火筒樹
大葉火筒樹
糙毛火筒樹
掌葉白粉藤
翼莖白粉藤
五葉白粉藤
文山青紫葛
貼生白粉藤
四棱白粉藤
青紫葛
毛葉苦郎藤
苦朗藤
苦郎藤
雞心藤
海南大葉白粉藤
粉果藤
大葉蛇葡萄(原變種)
大葉白粉藤(原變種)
大葉白粉藤
翅莖白粉藤
剛毛蛇葡萄
異葉蛇葡萄(原變種)
櫻葉烏蘞莓
藍果蛇葡萄(原變種)
狹葉烏蘞莓
膝曲烏蘞莓
三裂蛇葡萄(原變種)
烏蘞莓(原變種)
脫毛烏蘞莓
草葡萄
鳥足烏蘞莓
南亞烏蘞莓(原變種)
南亞烏蘞莓
墨脫烏蘞莓
毛三裂葉蛇葡萄
毛烏蘞莓
瀾滄烏蘞莓
節毛烏蘞莓
烏頭葉蛇葡萄(原變種)
尖葉烏蘞莓
華中烏蘞莓
福貢烏蘞莓
短柄烏蘞莓
小葉地錦
大葉蛇葡萄
三裂蛇葡萄
柔毛大葉蛇葡萄
絨毛蛇葡萄
滇南青紫葛
槭葉蛇葡萄
毛枝蛇葡萄
毛葉蛇葡萄
毛序蛇葡萄
毛三裂蛇葡萄
酸蘞藤
律葉蛇葡萄
錫金酸蘞藤
掌裂蛇葡萄
尖齒蛇葡萄
灰毛蛇葡萄
四川酸蘞藤
光葉蛇葡萄
紅河酸蘞藤
狹葉蛇葡萄
貢山蛇葡萄
脫絨蛇葡萄
粉葉蛇葡萄
東北蛇葡萄
三葉地錦
火筒樹屬
火筒樹
菲律賓火筒樹
白粉藤屬
廣東蛇葡萄
心葉烏蘞莓
牯嶺蛇葡萄
三葉烏蘞莓
勐臘烏蘞莓
酸蘞藤屬
三裂葉蛇葡萄
掌裂草葡萄
葎葉蛇葡萄
西藏酸蘞藤
銹毛蛇葡萄
顯齒蛇葡萄
蛇葡萄
烏蘞莓屬
角花烏蘞莓
藍果蛇葡萄
羽葉蛇葡萄
異葉蛇葡萄
烏頭葉蛇葡萄
蛇葡萄屬
白蘞
大葉烏蘞莓
白粉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