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呈帶狀散式分布在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沿海灘涂上,跨湛江市的徐聞、雷州、遂溪、廉江四縣(市)及麻章、坡頭、東海、霞山四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0′-110°35′,北緯20°14′-21°35′。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境內,面積1.9萬公頃,199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Zhanjiang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呈帶狀散式分布在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沿海灘涂上,跨湛江市的徐聞、雷州、遂溪、廉江四縣(市)及麻章、坡頭、東海、霞山四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0′-110°35′,北緯20°14′-21°35′。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境內,面積1.9萬公頃,199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簡介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四個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成立於1997年2月,總面積約2萬公頃,是中國保護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2002年1月該保護區被列入拉姆薩公約名錄,是中國30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68個保護小區組成。區內有紅樹林植物15科24種,其中紅樹科植物4種。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西伯利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必經路徑之一。大量鳥類到保護區內停留、棲息和覓食。據調查,保護區內有鳥類194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鳥類25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名錄34種,國家“三有”保護名錄149種,中日候鳥條約81種,中澳候鳥條約36種,中美候鳥條約51種。2006年該保護區內發現了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

發展狀況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雷州半島,受熱帶海洋氣候的影響,沿海灘塗上分布著較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其中紅樹植物有12科、16屬、17種,是除海南島外我國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此外,保護區內擁有數量和種類眾多的鶴類、鸛類、鷺類等水禽及其它濕地動物,據初步統計,僅鳥類就有82種,其中留鳥38種、候鳥44種。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作為中國現存紅樹林面積最大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在控制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始建於1990年的省級保護區,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7256公頃,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33%,廣東省紅樹林總面積79%,是我國大陸沿海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它屬森林與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熱帶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包括紅樹林資源、鄰近灘涂、水面和棲息於林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薩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性地區和國際濕地生態系統就地保護的重要基地。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野生動物﹙鳥類﹚疫源疫病監測點、國家級沿海防護林監測點。
湛江紅樹林保護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真紅樹和半紅樹植物15科25種,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種,是中國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最多的地區。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為白骨壤、桐花樹、紅海欖、秋茄和木欖,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樹秋茄、紅海欖純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樹、桐花樹+秋茄、桐花樹+紅海欖等群落,林分鬱閉度在0.8以上。記錄有鳥類達194種,是廣東省重要鳥區之一,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7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名錄的34種,國家“三有”保護名錄的149種,中日候鳥條約的80種,中澳候鳥條約的34種,中美候鳥條約的50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的1 種,附錄Ⅱ的7種,列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易危鳥類的4種。因此,保護區既是留鳥的棲息、繁殖地,又是候鳥的加油站、停留地,是國際候鳥主要通道之一。此外,貝類有3綱41科76屬130種,魚類有15目60科100屬139種。貝類以簾蛤科種類最多,達20種;發現我國大陸沿海為首次記錄的有皺紋文蛤、綠螂、帽無序織紋螺、鼬耳螺4種。魚類以鱸形目居絕對優勢,27科49屬65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貝類28種、魚類32種。
目前,湛江紅樹林正按總體規劃超常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強科研力量,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探索充滿活力、富有挑戰性的人事制度,力爭十年把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多功能、多效益、國際知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呈帶狀散式分布在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沿海灘涂上,跨湛江市的徐聞、雷州、遂溪、廉江四縣(市)及麻章、坡頭、東海、霞山四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0′~110°35′,北緯20°14′~21°35′。保護總面積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7256公頃,約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3%,廣東省紅樹林總面積的79%,是我國大陸沿海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

本區地處雷州半島,受熱帶海洋氣候的影響,沿海灘涂上分布著較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其中紅樹植物有12科、16屬、17種,是除海南島外我國紅樹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此外,保護區內擁有數量和種類眾多的鶴類鸛類鷺類等水禽及其它濕地動物,據初步統計,僅鳥類就有82種,其中留鳥38種、候鳥44種。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作為我國現存紅樹林面積最大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在控制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歷史沿革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0:廣東省政府於1月1日批准成立湛江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旨在保護紅樹林相關的鳥類資源,地點為廉江市高橋鎮,面積為2000多公頃。
1992:經廣東省林業局批准,省級保護區管理站在廉江市高橋鎮成立。
1995:湛江市政府申請將保護區面積擴大,並申請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
1997:國務院批准該保護區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同年11月7日更名為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1:中國政府與荷蘭政府雙邊合作項目(實施期為5年)—紅樹林綜合管理和沿海保護項目在雷州半島正式啟動。該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完善和加強機構能力建設,以符合保護區保護和管理的要求。
2002:湛江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被拉姆薩公約組織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2005:保護區局長(1人)和副局長(2人)正式任命到位,保護區員工聘任全面展開。

資源條件

鳥類資源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既是留鳥的棲息、繁殖地,又是候鳥的加油站、停留地,成為國際候鳥通道。除了眾多的鷗形目、雀形目等留鳥外,每年秋冬季,還有大量的候鳥(包括鶴類、類、鷺類、猛禽類等)在從日本西伯利亞或中國的北方地區飛往澳大利亞的途中需要在保護區停留,使保護區成為中日、中澳國際候鳥的通道。據初步調查,紅樹林中的鳥類達194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有7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名錄34種,國家“三有”保護名錄149種,中日候鳥條約80種,中澳候鳥條約34種,中美候鳥條約50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1種,附錄Ⅱ7種,列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易危鳥類4種。

紅樹林資源

湛江紅樹林保護區豐富的紅樹林資源,為林內和海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2002年9月湛江海洋大學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調查隊對雷州半島6個紅樹林區的魚類貝類進行了清查,清查結果表明,雷州半島紅樹林區有貝類3綱38科76屬110種,有魚類15目58科100屬127種。貝類以簾蛤科種類最多,達20種;發現我國大陸沿海為首次記錄的有皺紋文蛤、綠螂、帽無序織紋螺、鼬耳螺4種。魚類以鱸形目居絕對優勢,有27科49屬65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類中貝類有28種、魚類有32種。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灘涂上的木本常綠植物群落,形態婀娜多姿,在潮起潮落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由於其長期生長在海潮浸淹的鹽漬土壤上,所以它形成一種與環境相適應的、獨一無二的生態學特性:具有胎生現象,奇形怪狀的呼吸根、支柱根和板根,葉子有泌鹽現象等。紅樹林下蔭涼,浮游生物豐富,棲息著大量類及魚、、貝類。可見紅樹林的森林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貝類資源

雷州半島紅樹林區有貝類3綱38科76屬110種,有魚類15目58科100屬127種。貝類以簾蛤科種類最多,達20種;發現我國大陸沿海為首次記錄的有皺紋文蛤、綠螂、帽無序織紋螺、鼬耳螺4種。魚類以鱸形目居絕對優勢,有27科49屬65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類中貝類有28種、魚類有32種。該資料由2002年9月湛江海洋大學(現廣東海洋大學)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調查隊對雷州半島6個紅樹林區的魚類和貝類進行了清查。

人文景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樹林區的人文景觀也很豐富,如高橋紅樹林區的"三聖堂"和"阿婆廟",相傳是北宋元符三年,被貶到海南的蘇東坡獲赦北遷,駕船沿雷州半島西岸而上,到達英羅港時適逢天黑,便靠岸採集松子照明。後人為了紀念此事,把蘇東坡當年靠岸的村子改稱"松明村",並建造一座"三聖堂"(即蘇東坡紀念堂),以供奉其父子三人,以表達對他們的崇高敬意。北面的"阿婆廟",則傳說是蘇東坡被英羅港的紅樹林風光所陶醉,留連忘返,就在廟裡住了幾天,每日對著旖旎的英羅港吟詩作對。現時當地還流傳著他創作的詩篇。"阿婆廟"的門聯:"聲傳萬歲龍顏悅,班列千官虎拜齊。"就相傳是蘇東坡所作。
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在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頂住人口增長與商業開發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加強紅樹林資源的管護並積極進行宣傳教育,大搞科技興林活動,使保護區的各項事業穩步發展。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全力將其建設成為南海之濱、北部灣畔的一顆璀璨明珠。把這一片"淨土"留給後代子孫,為雷州半島、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作出貢獻。

重點資源

紅樹林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灘涂上的木本常綠植物群落,形態婀娜多姿,在潮起潮落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由於其長期生長在海潮浸淹的鹽漬土壤上,所以它形成一種與環境相適應的、獨一無二的生態學特性:具有胎生現象,奇形怪狀的呼吸根、支柱根和板根,葉子有泌鹽現象等。紅樹林下蔭涼,浮游生物豐富,棲息著大量鳥類及魚、蝦、蟹、貝類。可見紅樹林的森林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黑臉琵鴛黑臉琵鴛

黑臉琵鴛黑臉琵鴛(Plataleaminor)是中等體型的涉禽,隸屬於鸛形目、鷺科、琵鷺屬。琶鷺屬與眾不同的特徵是生有一個似琵琶或湯匙狀的長嘴,所以它的英文名稱是“spoonbill”。琵鷺屬在全世界共有6種,其中有2種在亞洲有分布,即黑臉琵鷺和白琵鷺(P.leucorodia)。前者僅見於亞洲東部,其特徵是全身羽毛大體上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先、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白琵鷺則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球,不過在亞洲也主要見於東北亞。它的外觀與黑臉琵鷺極似,唯一明顯的區別是嘴的先端黃色和沒有“黑臉”。
中國綠螂中國綠螂

中國綠螂中國綠螂,拉丁學名:GlauconomechinensisGray。特徵:殼呈長卵圓形,由殼頂向前的距離約占貝殼全長的三分之一。貝殼前緣圓,後端尖瘦,腹緣平直。表面被有褐綠色殼皮,生長線明顯,在腹側常呈褶皺狀。韌帶端,褐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具主齒三枚,左殼中央主齒和右殼後主齒較大,端末分叉。前閉殼肌痕長卵圓形,後閉殼肌痕近方形,外套竇深達殼的中部。先端翹向背側。分布:廣東省沿海。有淡水注入的潮間帶沙泥底。本鍾在我國浙江以南沿海和日本、朝鮮、越南、泰國、印度也有分布。

管理現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建於1997年,保護面積20278公頃,是中國最大的紅樹林濕地保護區。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並不是一個單獨的保護區域,而是由散布在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1,556公里海岸線上72個保護小區組成,這些保護小區由紅樹林群落、灘涂以及相關的潮間帶棲息地組成。保護區於2002年加入拉姆薩公約,成為國際重要濕地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熱帶北緣海岸紅樹林類型的典型代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保護區。它在控制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被正式列入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但長期以來,由於對紅樹林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忽視了對紅樹林的建設和保護,使紅樹林面積顯著減少,破壞了海灣和河口地區的生態平衡。
自2001年起,中荷兩國政府通過中荷合作紅樹林綜合管理和沿海保護項目(以下簡稱IMMCP項目)對該保護區及其海岸帶自然資源實施保護和管理。IMMCP項目協助保護區恢復和保護紅樹林濕地以及相關沿海自然資源,項目涉及許多內容,重點是紅樹林的恢復、保護、教育和共管等方面。
2003年6月15日,由湛江市科協、湛江市生態協會、湛江遊程戶外俱樂部等級組織的“科學理性,關注家園”環保考察活動與湛江市團委、環保局、教育局等組織發起的“珍愛我們的家園”環保考察活動同時啟動。遂溪廉江分隊一行九人,在紅樹林項目辦專家陳粵超的帶領下,對遂溪北潭、廉江高橋、市區特呈島等地的紅樹林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採集到大量文字、圖片和錄音資料。並在當地民眾和學生中進行廣泛的“珍愛我們的家園”環保宣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重要意義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本濕地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東、南、西面海岸灘涂帶,是北部灣的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其中有林面積12375公頃,宜林灘涂7625公頃,是中國面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紅樹林生態類型。退潮後露出大面積裸灘為水禽覓食和棲息的提供優良場所。湛江紅樹林林分組成屬於世界紅樹林東方群系類型,據調查有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15科的24種,鳥類82種,大多在此停歇和覓食的冬候鳥是國際保護野生物種,從而成為候鳥的重要遷徙地和國際重要鳥區之一。
是廣東西南部海岸天然紅樹林沼澤濕地類型的最好範例。湛江紅樹林在抗禦颱風暴潮、減緩潮水流速、促淤造陸、保護堤岸、吸收轉化污染物、淨化海水等方面發揮著極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用。區域魚類資源豐富,據統計,有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包括章魚等)11種,螺貝類48種,甲殼類44種。紅樹林為近海魚類提供了良好的隱蔽、覓食、產卵、育幼等優良場所,是近海魚類洄游路線的食物基地。濕地周邊地區的原生植被為熱帶常綠季雨林和熱帶落葉季雨林,在雷州半島迂迴曲折的入海河口形成的港灣大多適於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大量繁衍發展,發育形成了熱帶北緣海岸紅樹林沼澤植被類型。雷州半島由於歷史開發生產的原因,目前殘存原生樹林群落不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