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

廣南沙戲:清光緒年間,沙戲在廣南已很普遍。

名稱

廣南沙戲:清光緒年間,沙戲在廣南已很普遍。

簡介

同治庚午舉人、廣南才子陸貸秋暮年觀沙戲即作《竹枝詞》一首:“老人廳畔築高台,勒少勒帽得得來,笙簫鼓樂相雜奏,嚨啞一聲戲場開。”

廣南沙戲廣南沙戲

清末,受外來戲曲的影響,壯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間藝人,把固有的民歌、音樂、舞蹈、說唱、武術等融為一體,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驅。沙戲的特點是舞蹈性強,以扇子為主要道具,生用團扇,旦用摺扇。

飛

主要曲調,女唱“乖哥來”,男唱“依阿里”。布摩也把設壇打醮的鑼鼓法令,祈神驅邪的咒語、鬼符搬上舞台,作為開台、收台程式。伴奏樂器主要有縲馬腿骨製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傭、弄追、西松和東路的里叩、樂貢6個沙戲班。民國以後,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東咱板蚌、老寨4個戲班。

光緒時期的沙戲與間信仰關係密切。在10個沙戲班子中,有7個是布摩擔任班主,素有“布摩不開腔,戲班不開箱”之說。班主不是布摩的戲班也要供奉祖師萬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

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朋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3-5天。演出前由班主進行開台儀式。在後台設一香案,燒香3柱,酒3杯,敬獻戲神,班主口中念念有詞,祈禱演出成功,乞求神靈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穀豐登。演出結束,以同樣形式收台(封箱)。

廣南沙戲廣南沙戲

題材

沙戲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如《薛仁貴征東》、《東虎平南》等。

廣南沙戲廣南沙戲

根據明清話本傳奇故事改編的《三堂官》是目前雲南省內較為完整的戲曲劇本之一。

廣南沙戲廣南沙戲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0刻本,由原者卡班主翻志學珍藏。用本地區民間故事編寫的劇目的《儂智高》、《萬年樹》、《喚春鳥》《娜阿妮》、《白雲村姑》等。沙戲劇目多由口授心傳,有劇本者少,有的隨藝人的過世而絕傳,現能整理演出的有六十餘個。

廣南沙戲廣南沙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