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法語言學派

阿拉伯語法學主要流派之一。8世紀末葉產生於伊拉克的庫法城。其奠基人和代表人物是穆阿茲·海拉(Mu'az al—hara,?~802)、艾布·賈法爾·魯阿西(Abu Ja'far al—Ruasi,?~803)、阿里·本·哈姆扎,基薩伊(‘Ali ben Hamzah al-Kisa'i,?~805)、法拉伊(al-Farra’,761~822)、伊本·斯凱特(ibn al-Sikayt,803~859)。

簡介

庫法語言學派(Madrasah al—Kufah)

描述

其中最著名者為基薩伊及其弟子法拉伊。基薩伊為《古蘭經》七大讀法家之一,曾擔任過阿拔斯王朝三代哈里發哈倫·拉希德、艾敏和馬蒙的國師。他先師承庫法的語言學家穆阿茲·海拉和艾布·賈法爾·魯阿西,後前往巴斯拉求教於哈利勒,並遊歷了阿拉伯半島的遊牧部落,學習他們的語言。法拉伊成為庫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對庫法學派語言體系的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代表作《界限》主要研究句法,講求哲理。庫法派的語言學家們先求教於巴斯拉學派,再發展自己的語法學體系,形成與巴斯拉學派長期爭論、對峙的局面。庫法學派強調語言的特殊性和阿拉伯語中的特異現象。

為此,他們擴大語言的研究範圍,承認凡阿拉伯人使用的語言,包括部族的語言、史話、詩歌,《古蘭經》中的特異詞句,都作為研究的對象,力圖從中發現新的語法規則,提出新的語法理論,以動搖巴斯拉學派的理論基礎。在詞的格位理論、詞的分類及其派生關係等許多根本問題上提出了與巴士拉學派不同的觀點。例如,巴斯拉學派認為動詞由詞根派生,而庫法學派則認為詞根從動詞派生,巴士拉學派允許句子中的表語放在起語前面,而庫法學派對此持異議。阿拉伯語言學家伊本·安巴里(ibn al-Anbari,1119~1181)在其著作《分歧公判》中列舉了兩派之間的分歧有19l處。與巴斯拉學派相比,庫法學派的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邏輯不甚嚴密。由於庫法學派的學者們與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接近,使其研究得到幾代哈里發的支持與推廣,一度有所發展。100年後,巴格達的語言學家伊本·古太白(ibn Qutaybah,838~889)、伊本·傑尼(ibn al-Jeni,942~1002)等吸收了庫法學派的長處,彌補了巴斯拉學派的不足,把兩派觀點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巴格達學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