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晉北、陝北、河北張家口等地的民間小戲。其原始曲調為當地的民歌,如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演變的唱腔

以呼和浩特為界,二人台的風格流派有西路與東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區、忻州地區;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於烏蘭察布盟、雁北地區、張家口地區。二人台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

簡介

人台是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晉北、陝北、河北張簡介家口等地的民間小戲。其原始曲調為當地的民歌,如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演變的唱腔【打櫻桃】、【壓糕面】、【打後套】等,由晉北民歌演變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捲簾】等,由陝北民歌演變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繡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變的唱腔【阿拉奔花】、【王愛召】等,冀北民歌【十對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則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

二人台是一種綜合演唱藝術

陝北二人台在一些辭書里稱為戲曲,如198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辭海藝術分冊”所述;一些辭書謂之曲藝,如1981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西北師範學院高天康編“音樂知識詞典”一書所述;還有一些人稱之為民歌或歌舞表演;我認為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些片面,不能概括二人台的全貌。

..

我認為,陝北二人台是陝北民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陝北民歌是陝北二人台的母體,陝北二人台是集陝北民歌、曲藝、歌舞表演為一體的一門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藝術。陝北二人台是陝北民歌向戲曲發展的一種演唱形式,最早以清唱(打坐腔)為主,以後逐步發展有人物、有故事情節、載歌載舞、並加進去了串話(曲藝段子),慢慢形成了一種中小型的地方劇種——二人台戲劇。
陝北二人台有些曲目在音樂結構上,還保留了原來陝北民歌的特點,採用獨唱、對唱的形式來演唱,如:《掛紅燈》、《十對花》《掐蒜苔》《五歌放羊》等歌曲,它們本身就是陝北民歌,被二人台吸收後,融進了二人台的地方語言和演唱風格,具有一定的發展變化,但仍可作民歌來單獨演唱。
陝北二人台有些曲目有說有唱,有的加進串話以說為主,最能逗樂觀眾。如《打金錢》中馬立查(數板):“一苗樹,兩個叉,一個叉上五個芽,搖一搖,開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這苗樹,哪裡有?原來就是兩手來兩隻手。”馬妻(數板):“一片兩片連三片,雪花正在空中鏇。好像好像多好像,好像劉海撒金錢。一片兩片連三片,雪花下在酒席前。好像好像多好像,好像王母醉八仙。”《王婆罵雞》中的王婆乾脆以說為主,《王成賣碗》、《買菜》、《探病》中的王成、劉青、劉乾媽都有一個段說口表演,這些曲目曲藝特點突出,就屬於說唱型的曲藝範疇。
陝北二人台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步由打坐腔的中板在板眼上有了發展變化:亮門(散板)、慢板、流水板、二流水、捏字板基本形成並定格,鏇律上也有了花腔,曲調性更強,表現思想內容更細緻,刻畫人物更為深切,一生一旦,一醜一旦,隨著故事的發展,又加進眾多人物(這裡就不局限兩個人了!)加之文武場樂隊分工明確,劇情發展曲折複雜,陝北二人台已由陝北民歌、二人台跑場小戲發展為戲劇了。如:《姑嫂挑菜》、《王成賣碗》、《公公接媳婦》《賣菜》等就屬於戲劇的範圍。
陝北二人台中,有些節奏明快,音樂性、舞蹈性很強的曲目加進二人台牌子曲就以歌舞或舞蹈來表演了。眾多的二人台跑場戲本身就是歌舞表演,如《打櫻桃》、《連成拜年》、《掛紅燈》、《五哥放羊》、《打酸棗》《走西口》等。
《走西口》這一優秀傳統曲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由榆林民間藝術團排練成舞蹈,國內外多次演出,載譽歸來。現在神木藝術團保留有《走西口》雙人舞,靖邊煉油廠保留有《西口情》雙人舞。我們翹首以待《走西口》芭蕾舞的出現。
民歌、歌舞表演、曲藝、戲曲這些稱謂是陝北二人台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或局部範圍突出特點的具體體現。所以,陝北二人台是含民歌、山曲、歌舞表演、曲藝、戲曲等形式的一種綜合演唱藝術。

基本內容

府谷二人台的內容,以反映農村生活情趣為多。其中,反映男情女愛,反封建的劇目占較大的比例,如《五哥放羊》、《打櫻桃》、《十愛》等;有反映社會黑暗苦難生活的劇目,如

..

《走西口》、《勸世人》、《轉山頭》等;有反映民俗風情的劇目,如《放風箏》、《打秋遷》、《鬧元宵》等;有反映歷史傳說的劇目,如《珍珠倒拷簾》、《英台下山》、《四大對》等;有描寫花名的劇目,如《十對花》、《五月散花》等;有描敘貨郎、挑夫生活的劇目,如《王成賣碗》、《劉青賣菜》、《釘缸》等;刻畫青樓女、尼姑之苦的劇目,如《吃醋》、《思凡》等等,劇目百十有餘。府谷二人台表演形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清唱(俗稱座腔)一般不化妝。一種是跑場(亦稱滾邊),一般由男女對唱並加念白及表演。第三種是小戲,多有故事情節、人物超過兩人。也分場、分幕。
府谷二人台從內容、體裁上可分兩類。一類是民謠體,保留原始的民歌形式。一類是敘事體,如《調兵》、《轉山頭》、《水刮西包頭》等。府谷二人台歌詞句式豐富。兩句段、三句段、四句段、五句段、六句段、多句段均有。詞句有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長短句可分。說念道白,插種打渾語言頗有地方性,方言妙語橫生,特色顯明。演唱採用真假聲結合,抑揚頓挫、亮板拖腔、高亢明亮、自然合韻、悠揚動聽。

歷史淵源

府谷二人台普及於府谷縣城鄉,後並流傳於榆林市各縣,因屬民間小唱藝術,史志文字無考。據府谷籍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二人台藝術家丁喜才先生提供資料,府谷二人台大約於大清同治年間(1862)尚已形成藝人班子,但沒有二人台這種稱謂,來源於民歌對唱,清唱坐唱,所以時稱打坐腔,又與過年節鬧社火相伴也稱為“唱秧歌”或叫“打玩藝”。

..

府谷二人台根植於本土,伴隨著本土民眾的生活、生產、政治、經濟文化而生存發展。清末民初戰火連年,民不聊生。河東山西以及本土百姓為逃避戰亂,出口外(長城外)走蒙地謀生。途中民間藝人結伴成班沿途賣唱。口裡口外來往頻繁,使府谷二人台與晉蒙民間文化融匯發展。共和國成立後,民間藝術也得以關注,獲得新生。1953年府谷縣麻鎮人丁喜才代表西北地區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自打揚琴自演唱座腔二人台《五哥放羊》《尼姑思凡》一鳴驚人。首次把二人台推向全國,之後應聘到上海音樂學院專教府谷二人台。從此二人台得以社會重視,得到大的發展。1955年由原縣文化館陳維業、李繼愛記譜編印(石印)《陝北二人台》三輯。1957年,麻鎮人韓娥女、王秀英參加西安舉行的陝西省民間藝人觀摩會,演出二人台《連城拜年》、《掛紅燈》分別獲一、二等獎。府谷二人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處在興盛時期,十年“文革”,備受冷落,成沉寂時期。但由縣文化館組織的毛澤東思想業餘宣傳隊依然舊曲新詞在農村巡迴演出二人台。
1983年,縣文化館組織二十二人的二人台班子,參加地區民間藝術調演獲集體獎,八名演(奏)員同時獲獎。是年,縣政府行政會決定成立府谷縣民間二人台劇團,基本演員18人。1990年成立“府谷縣業餘歌舞團”,主要演出劇目仍以富有地方特點的二人台為主。
1979—1986年縣文化館編印二人台傳統劇目選4輯,1984年又編印二人台器樂曲48首本,1992年搞民間文學集成蒐集編印府谷二人台劇目63個。

府谷二人台的傳承歷史

府谷二人台深受府穀人鍾愛的藝術。可以說,沒有不會唱二人台的府穀人。它是府谷地域文化的一大特產。職業性成班的有麻鎮丁氏班,城關蘇氏班。

..

清末,麻鎮人丁懷義一家兄妹與黃甫人藺鐵結夥成班。遍及長城上下、蒙漢兩地進行賣藝演唱活動。同時期,城關人蘇三根、蘇應祥兄弟組班到河東山西、神池、五寨、岢嵐各地演出二人台。
清末至民國,府谷二人台藝人有:丁懷義、丁銀荷包、藺鐵、孫銀魚、王寶兒、蘇三根、蘇應祥、白百家保等為第一代。郭玉麟、蘇鳳岐、賀二蛇、丁蘭雙、丁蘭成、丁俊女、丁喜才、黨四毛、楊臭、楊懷銀、柴根等為第二代。
解放後府谷二人台藝人有:蘇彥明、陳維業、韓娥女、王秀英、王斌、史外、全孝先、劉一民、王彥明段智紅、李勇芝等為第三代。文革先後至今府谷二人台藝人有:武玉英、鄔果英、安桂清、王清玉、史建林、淡文珍等為第四代。李月琴、王向榮、趙金鈴、楊樹山、劉美蘭、蘇美雲等第五代。溫永開、賈二清、王忠義等為第六代。

著名二人台藝人簡介

丁喜才(1920—1995)著名二人台藝術家,原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三十年。府谷縣麻鎮人。清末二人台藝人丁懷義之孫,丁四成之子。1953年代表西北五省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此後四次應邀在西安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前身)任教。此間,由西北文工團劉曄記錄他演唱的府谷二人台出版《榆林小曲》一書。後應聘到上海音樂學院任教。1954年灌制他演唱的府谷二人台《尼姑思凡》唱片。他的學生鞠秀芳(時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1957年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府谷二人台《五哥放羊》、《走西口》獲金質獎章。丁喜才任教三十餘年後,1985年獲榮譽獎章後退休。
柴根,(1922—)府谷鎮城內村人,一生喜愛二人台,表演和演唱二人台劇目和坐腔近百部(首),參加200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西部民歌大賽演唱的二人台《對花》獲銅獎和舞颱風采獎。

..

鄔果英,(1952—)從藝牆頭村二人台社班,先後演出過傳統二人台劇目三十多部,她的表演含秀清靈,細緻傳情,在府谷二人台圈裡是公認的“小花旦”。一九七九年參加全省文藝調演,由她主演的《姑嫂挑菜》獲個人表演一等獎,受到省內外專家的一致讚揚。
王向榮,(1953—)著名二人台藝術家,他的代表劇目《姑嫂挑菜》、《鬧元宵》。譽為西北歌王。現任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府谷縣新民鎮馬茹圪達村人。1981年進入榆林民間藝術團任二人台民歌演員,出訪西歐、跨洋美洲,把陝北民歌二人台傳遍世界各地。曾參加電影《泥土的芳香》、《謝子長與劉志丹》等拍攝並擔任角色。
劉美蘭,(1970—)府谷鎮人,現為府谷縣二人台演員,他的代表劇目《走西口》表演細膩傳神,深受民眾歡迎。她演唱二人台對唱《五月散花》參加200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西部民歌大賽,獲得金獎。
溫永開,(1975—)青年二人台演員,代表劇目《王成賣碗》、《古今年華》。曾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西部民歌大賽,他演唱的二人台清唱獲優秀獎。

特色

以呼和浩特為界,二人台的風格流派有西路與東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區、忻州地區;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於烏蘭察布盟、雁北地區、張家口地區。二人台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碼戲、帶鞭戲與對唱三大類。硬碼戲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較好的嗓音條件;帶鞭戲注重舞蹈表演;對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黃河中游兩岸及長城內外的農區,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給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近年來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保護。

府谷二人台的主要價值

1、學術價值:府谷二人台源於清代,形成於清末民初。解放後,兼收並取其他音樂、戲曲、曲藝藝術營養,得到迅速發展,是與東北二人轉齊名的民間民族音樂、戲曲、曲藝為一體的獨特文化。是漢蒙民族,長城內外多元文化綜合的活化石,為了解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研究陝北地域多元文化交流及融合現象提供了可靠的佐證。
2、實用價值:府谷二人台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民俗民情體現之一。可以展示府谷文化風貌,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旅遊開發聯為一體。搶救、保護府谷二人台,吸取其發展衍化的經驗,為建立新時期特色性社會主義文化更大地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人民民眾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會產生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器樂及化妝

府谷二人台器樂曲近二百種。其中,伴奏曲目即用劇目名稱,此外還有牌曲,用於前奏、間奏。更有單獨用於演奏的牌曲,如《雙頭柳青娘》、《巫山頂》等。
府谷二人台除小戲一個劇目根據故事情節運用多個曲調外,大都是一個劇目一個曲調,劇目名就是曲調名。
伴奏樂器主要有:四弦、三弦、揚琴、梅笛、京陽胡五大件為之文場,又稱絲弦。武場有:梆子、板鼓、四頁瓦、手鑼(俗稱镟子)、小釵、馬鑼。
府谷二人台表演化妝較為簡單。二人台顧名思義,男女二人一台戲。男扮醜,女扮旦,男角圍繞女角轉。逗趣調情,詼諧幽默,故又稱滾邊戲。傳統二人台以此類表演形式為主。古老的化妝是女角小衣褶裙手執扇,男角皂衣氈帽蛤蟆臉。解放後,受陝北秧歌化妝的影響,一改為羊角毛巾罩頭為男角特點,緊身小衣大長辮為女角扮樣。至於小戲二人台,採用地方戲古裝扮妝。
府谷二人台,解放前是登不上舞台的小玩藝。多在地頭、院落、街頭、路旁演出。靈活方便,沒有固定場合,藝人自由組合,成伙結伴。或上街新春拜年,或登門喜慶祝福,或閒暇自娛自樂。

基本特徵

府谷二人台是府谷最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品種,其特徵如下:
1、由土生土長的塞上民間音樂與晉北蒙西民間音樂滋養融合,形成跨地域的民族民間音樂戲曲文化交融的產物。
2、府谷二人颱風格既有北國高亢激昂主調,也有中原委婉動聽之韻,劇目豐富,曲調繁多。

..

3、演唱形式小型多樣,便於吟唱,易於表演,最貼近社會低層民眾情緒。
4、樂器簡單獨特,其中四弦為之“樑柱”,四頁瓦強化節奏,地方特色明顯。
5、曲目、劇目豐富,表演技藝完整,形成了獨自的藝術體系。
6、便於自娛自樂,雅俗共賞。又與民俗風情互動(婚禮嫁娶、節日喜慶、生辰壽誕、文化交流)關係密切,是地域民俗風情的集中表現。

府谷二人台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府谷,陝西省北陲邊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始建北宋的府州城(解放前政府所在地)為國家級古建築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因地處塞上黃土高原秦晉黃河峽谷東岸山巔故謂府谷。府谷縣位於東經110°22′至111°14′,北緯38°42′至39°35′。與山西省河曲、保德二縣隔河相望。西北與內蒙古準格爾旗接壤。西南與陝西省神木縣毗鄰。東西寬約100公里,南北長約120公里,總面積3229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地解放後由舊山城遷於城西山下。所轄19個鄉鎮,總人口21萬。縣城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9.1°。年降水量453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73天。

..

府州城內有文廟建築群,宋城遺址、榮河書院、千佛洞懸空寺、明清民宅四合院。遺蹟名勝,古樸典雅。城西相距縣城20公里處有昊天宮,俗稱七星廟,建築風格獨特(天梁殿)。北宋名將楊繼業招親於此的傳說更使之名揚四海。明清大遷徒走西口黃河渡口遺址,西出邊上口子遺址,萬里長城遺址等人文歷史甚多。
府谷屬陝、晉、蒙三省(區)交合處,背依長城腹抱黃河,可謂雞鳴三省,同飲一水。古老的歷史文化積澱,蒙漢民族的親緣婚合,形成農耕遊牧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燦爛的民間藝術,陝北府谷二人台即是其中一枝奇葩。
陝西省府谷縣地域為中心,流行於縣城各鄉鎮。鄰縣神木也有部分鄉鎮流傳,但在陝北主要是府谷流傳廣泛,屬正宗源地。

府谷二人台的瀕危狀況

府谷二人台雖然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扶持下,作過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然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
1、由於現代文化衝擊,民間藝術受到冷落。二人台迄今仍未建立起廣泛的青年觀眾基礎。這與其政治運動的歷史現象有關。
2、二人台的生存發展基於民間傳統民俗。由於日趨從簡的婚禮嫁娶,傳統節日文化氛圍的淡化,使其少有展示平台。
3、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現代文化日益豐富,審美需求快速提升,對原本為“下里巴人”的演唱藝術興趣淡薄。特別是從事二人台演唱的藝人隨之萎退,因此,二人台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府谷二人台的保護計畫

近兩年縣裡每年拿出兩萬元,恢復排演傳統二人台優秀傳統劇目二十部。巡迴鄉鎮演出近五十多場。投資1萬元購制樂器和表演服裝道具。投資1.2萬元,請市上專家培訓指導二人台青年骨幹人才。

主要保護內容

為了保護府谷二人台,制定五年保護計畫。計畫由陝北二人台研究會負責組織實施。府谷縣文化局負責管理、督導。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收集、整理工作,徹底摸清府谷二人台的產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樂班、藝人、樂器、唱腔、牌曲、劇目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獲得的資料進行細化分類存檔保存。
3、發揮研究會職能,深入開展二人台本體及相關民俗等方面的理論研究,並把研究成果編印成書。出版《府谷二人台專輯》以及音像製品。

動態保護:

1、建立府谷二人台演唱、演奏長期培訓班,培養和發現二人台人才,補充二人台新生力量。
2、豐富和發展府谷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和內容,提升適應新時期文化變革的生存能力和藝術水準。
3、建立條件良好專門排演場所。
4、在中國小音樂課中介紹陝北二人台,做為民間音樂課程內容。
5、在廣泛培養人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府谷二人台實驗劇團,做為地方文化特點的品牌著力打造。
6、結合旅遊、廟會、廣場等民眾文化活動,組織府谷二人台演出工作。
7、選擇兩個鄉鎮幫助培育兩個鄉村二人台社班,讓它健康地生長在鄉土的環境裡,保持二人台的原本特色和特質。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為了弘揚府谷二人台,縣文化局根據縣委縣政府指示精神,專門召開了保護文物遺產,建設特色文化的研討會,將府谷二人台明確定為我縣特色文化品種,要全力進行保護與發展。
2、2006年縣文化局召開會議,將陝北二人台確定為縣文工團主要演出劇目,並加強培訓。
3、2006年9月14日成立了“榆林市陝北二人台研究會”由市級主要領導擔任會長,匯集文化工作以及二人台藝人共同展開對二人台的保護、發展工作。我們相信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府谷二人台這朵藝術奇葩定會開得更加鮮艷。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保護措施:全面收集、整理、建立培訓班,編寫中國小教材,建立排演場所;由專家與藝人結合,研討如何豐富和發展府谷二人台表演形式與內容。
2008年保護措施:編纂《府谷二人台專輯》;展開錄音錄像工作;試排演新劇目;擴大培訓規模。
2009年保護措施:籌劃出版《府谷二人台專輯》及音像製品;進行中國小音樂課中二人台內容的試教工作;
2007—2009年預期目標:(1)完成靜態保護基礎工作;(2)培養出高質量的二人台表演人才。
2010—2011年保護措施:正式成立規模較大的府谷二人台團;二人台內容進入中國小課程;完成《府谷二人台專輯》及相關議文集、音像製品的出版工作;在旅遊景點,廟會、廣場、建立長期性的演出場所。
2010—2011年預期目標:(1)組建二人台藝術專業團體;(2)開展中國小二人台進入音樂課教育;(3)出版專輯及論文集、音像製品等;(4)廣泛開展二人台培養和演出活動。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設立市級領導,省級和國家與藝人相結合的二人台研究會(已成立);

..

2、由縣文化局主要領導管理研究會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3、由研究會領導負責教材編寫工作;
4、二人台藝術保護納入縣文化局特色建設規劃中;
5、縣文化局確保專項保護經費的落實與到位。

建立機制

實施五年計畫,需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建立如下機制:
1、以領導班子的“定人”,工作職責的“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現有藝人,新生藝人與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互補互助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生態保護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4、以提高創新、促進府谷二人台演出活動開展的經常性機制;
5、發展府谷二人台藝術與地方旅遊相結合,以旅遊為依託,形成以發展府谷二人台藝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實施五年計畫最少需經費120萬元,其中排列場所修建費50萬元,培訓班費用20萬元,出版《府谷二人台專輯》論文集,音像製品費用10萬元。樂器購置費6萬元(包括鄉村兩個社班費用),演出服裝4萬元,音響、燈光費用25萬元(包括鄉村兩個社班的費用),各種會議費8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