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莊鄉

常莊鄉

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常莊鄉位於遂平、上蔡、汝南三縣結合部。轄17個行政村,203個村民組,總人口51505人,面積85516畝,是一個農業大鄉。同名鄉鎮有: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常莊鄉、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常莊鄉、河北省邢台市威縣常莊鄉、山東省濟南市商城縣常莊鄉等。

基本信息

河南省遂平縣常莊鄉

常莊鄉常莊鄉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守城靠站,東鄰上蔡名鎮黃埠鎮,西鄰遂平縣城。二是交通便利。村村通柏油路。境內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遂周公路,形成“廾”形交通格局,京珠高速公路出口遂平站就在鄉政府附近。三是電力充沛,電網完善。設有35KV省級標準變電站。四是水資源豐富。水層淺、水質潔淨,境內有汝河、奎旺河、王陳渠、謝湖溝四條河流橫貫全境。五是農業資源豐富。等農產品均居全縣前列,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投資少、見效快。六是勞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全鄉有從業人員34000人。台商劉泰宏,世界500強企業日本火腿株式會社和我國肉類加工行業“巨頭”雙匯集團等看中了該鄉的優勢,在這裡投資興業,創辦了駐馬店新科輪具廠、河南萬東牧業公司遂平種豬場、常興麵粉廠等企業。今年已有4家外商前來考察,有意向的2家。
該鄉的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累計招商引資近1個億。台商劉泰宏投資200萬美元興建的駐馬店新科輪具廠已運行投產,今年投資300萬元二期工程即將開工。日本火腿株式會社和雙匯集團出資7304.49萬元、占地545.33畝的河南萬東牧業有限公司遂平種豬場於今年8月份竣工投產,整個工程主要設備均從美國引進,設計施工標準完全嚴格按照日本的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受到日本美國丹麥泰國韓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畜牧界專家的高度評價。該項目從雙匯集團原種豬場引進丹麥長白和大白種豬,生產繁殖“長、大”和“大、長”二元父母代種豬,生產規模達到存欄祖代種母豬2500頭,年提供父母代種豬2萬頭、商品豬3萬頭,年銷售收入可達4400萬元,利潤800多萬元。這一項目在該鄉落戶,對常莊鄉乃至遂平縣的畜牧業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標誌著該鄉的畜牧業生產正式與國際接軌,向產業化、現代化方向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常莊鄉常莊鄉
特色產業 
預製建材業、畜牧業、食用菌產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是該鄉的五大支柱產業。
預製建材業 全鄉現有預製廠105家,大都分布在遂周公路兩側,成為豫南最大的預製建材基地,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利稅620萬元。生產有各種國標預應力空心樓板、挑梁井管、地板磚、隔熱瓦、冷拔絲、電線桿、機制磚、橋樑構件等十幾種產品,暢銷駐馬店、周口等地。大王莊村民王彥偉投資50萬元創辦的東方預製廠,年銷售額達240萬元,利稅12萬元。
畜牧養殖業 該鄉通過扶持養殖大戶,發展養殖小區,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畜牧品牌,大力促進畜牧業發展。全鄉養殖大戶1700戶,養殖場10個,養殖專業村5個,養殖小區24個。生存欄58000頭,出欄56000頭;羊存欄22100隻,出欄16500隻;家禽存欄65000隻,出欄180000隻;肉類總產量7601噸,畜牧業總產值5136.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畜牧業的貢獻額達40%。
林果業 該鄉沿汝河、奎旺河、王陳渠、謝湖溝發展林果業,形成了四條林果帶,面積10000多畝,盛產桃、梨、蘋果、葡萄等。
食用菌產業 利用牛糞、麥秸、麩皮等生產雙孢菇,利用棉籽殼、玉米蕊麩皮等原料生產白靈菇、蘑菇等,年生產食用菌達10萬多袋。

河北省鹽山縣常莊鄉

常莊鄉常莊鄉
鹽山縣是經國務院批准的“環渤海經濟區開發縣”。常莊鄉是河北省指定的“優質紅棗生產基地”,年出產優質金絲小棗二千萬斤。
一、地理位置、氣候
常莊鄉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部,地處華北濱海平原。東鄰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江浙一帶至京津、東北的必經之地。距北京市380公里,天津市150公里,濟南市160公里。全鄉境轄北緯37°49′—38°06′,東經116°56′—117°30′,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溫度12.1℃,雨熱共季,年平均降雨量624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
二、行政區劃、人口
常莊鄉屬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轄。總面積24.4平方公里,26個行政村,總人口1.8萬。
三、基礎條件
交通:常莊鄉交通便利,205國道(山廣線)、省道滄樂線、武港路,由縣城交叉過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縣鄉村公路368.1公里,已實現321個村通柏油路,3年內完成村村通公路計畫。
距京福鐵路滄州站43公里;距天津港1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距京滬高速公里35公里。
電力:常莊鄉電力設施完善,供電充足,建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容量6.3萬KVA,有35千伏變電站5座,主變總容量4.41萬KVA,縣境內共設24個供電所,34條10千伏高壓線路縱橫遍布鹽山全境,形成了安全、經濟、可靠的供電網路。農村一、二期電網改造工程順利完成,使城鄉工業用電、居民用電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基本實現城區範圍內24小時無斷電現象。另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工程正積極興建。
通訊:城鄉電信線路縱橫相聯,井然有序,全縣居民共裝有固定電話33000餘門,從深圳中興公司引進40000門程控交換機併網開通,並建立了縱橫交錯的大型行動網路系統,集群移動通訊系統,所轄鄉鎮建有行動網路信號發射接收塔,大大保證了無線移動用戶的通話質量和使用效率,為客戶第一時間內獲得保貴信息提供可靠的保證。
水源:黃河入海支流漳衛新河和宣惠河,由縣境中部橫穿入,在加上較為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能夠滿足工農業生產需要。
常莊鄉常莊鄉

自然資源
全鄉地勢坦蕩如砥,面積73萬畝,盛產小棗玉米穀子高粱等,經濟作物有苜蓿、設施蔬菜、金絲小棗、棉花、花生等,菜、棗、草、畜為農業四大支柱,金絲小棗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菜、棗、畜發展勢頭迅猛,逐步向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
基礎工業
素有“鳳凰城”美譽的鹽山縣城自古為商業重鎮。為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鹽山縣委、縣政府及時確定了“以商興縣”發展戰略,並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全縣初步構建了綜合商貿、專業批發、集貿市場和銷售網點四位一體的,多層次、多元化、多成份相結合的市場體系,擁有蔬菜、建材、服裝、副食品等十大專業批發市場,並引資近億元興建了規模大、檔次高、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的商貿城和東城路商業街,進一步增強了市場載體功能。常莊鄉主要以棗業為龍頭,進一步鞏固發展種植業,鼓勵推廣養殖業。目前各項產業都已初具成效。
鹽山縣民風純樸,鹽山人民熱情好客,鹽山縣委、縣政府及全縣40萬人民願與海內外朋友攜手並肩,共同開發建設鹽山。我們將以最優惠的投資政策、最優越的投資環境、最優質的服務水平,熱情歡迎您的到來。

常莊鄉棗業介紹

金絲小棗是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特產珍果,因掰開後出現縷縷金絲而得名。河北省鹽山縣是金絲小棗的發源地,>所記載的“唐棗樹”就在本縣境內,這裡地理環境優越,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是棗樹生長的最佳環境。
常莊金絲小棗生產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千年來一直作為朝廷貢品聞名於世。據測定,金絲小棗所含糖分、蛋白質、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粗纖維、有機酸、鈣、磷、鐵等,均高於其它水果含量,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幾十倍,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
冬棗:棗枝是我國獨有的經濟樹種,栽培歷史已超過4000年。其中,冬棗是我國獨有的名貴特產,國外尚無栽培記載。冬棗最早見無公元1300年元代柳貫的《打棗譜》中。原產於河北滄州,即“冬棗之鄉”。滄州冬棗形如蘋果,單果重20克左右,果皮赭紅光亮,個大皮薄,果肉脆且細嫩多汁,甘甜清香,色澤艷麗,營養豐富,可食率達93.81%。經北京營養源研究所分析,冬棗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礦物質元素(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等19種胺基酸),總含量為0.985mg/100g,蛋白質1.65%,膳食纖維2.3%,總糖17.3%,黃酮0.26%,煙酸0.87mg/100g,維生素B10.1mg/100g,維生素B22.2mg/100g,維生素C的含量尤為豐富,是金絲小棗Vc含量的20倍,蘋果的Vc含量的70倍,梨Vc含量的100倍,號稱“維C之王”的中華獼猴桃的Vc的含量還要高三倍,有“活維生素C丸”之稱。此外,冬棗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獨含Vb17有防癌之功效,營養價值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稱。
 
無核金絲棗:果實橢圓形,單果重5-8克,薄肉厚,細膩甘甜,果實退化為革質薄膜,可隨果肉一起食用,既可鮮食,又可乾制和加工。
脆王:新選育的早熟鮮食良種。9月上旬即可採摘,是供應“中秋”和“國慶”兩大節日的節慶佳品。單果重30克,果肉酥嫩爽口,具有早熟、豐產、穩產、口感極佳的優點。

常莊鄉常莊鄉

常莊鄉金絲小棗產業簡介
河北省鹽山縣常莊鄉位於鹽山縣城東南25公里,漳衛新河北岸,南鄰山東省樂陵市,交通便利。地肥水足,轄26個行政村,人口1.7萬人,耕地2.7萬畝。全鄉棗樹種植面積2.2萬畝。其中密植棗林0.9萬畝。年產紅棗1200萬公斤,年產值3600萬元。人均小棗收入2100元以上。2000年被河北省林業局命名為“優質紅棗示範基地”。
常莊鄉黨委政府多年來把金絲小棗做為強鄉富民的第一支柱產業重點培植。為適應市場需要,常莊鄉小棗走向產業化生產,一是實行標準管理,無公害生產。目前全鄉實現標準化生產1.5萬畝,無公害生產0.5萬畝。二是最佳化改良品種。目前我們嫁接冬棗500畝,金絲四號800畝,紫鈴棗300畝,建起一個占地120畝的百棗示範園,收集品種達120種。在紅棗品種選優良品種示範推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規範棗市場,建立鹽山縣常莊棗品綜合服務中心,積極引進棗加工項目。2001年興建的反劉紅棗交易市場,年交易達到1.5萬噸。輻射周邊三個鄉鎮,遠銷江蘇、浙江及京、津地區。今年又建起了服務中心。為棗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常莊鄉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考察,共同開發金絲小棗這一特產資源,使之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名優果品。

常莊鄉常莊鄉
常莊各村名的歷史及由來

常莊
位於鹽山縣城南偏東21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東嶗山縣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常莊。

馬販
位於常莊東偏北2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馬氏三人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立莊,分居兩處。此處二人定居,故稱大馬。又二人以販馬為業,被鄉人稱馬販子家,後簡稱馬販。

火龍店
位於常莊東北偏北4.6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侯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並開一客店。朱龍河支瀆(今無棣溝)流經村北,來往商船常泊於此,每晚沿岸燈火蜿蜒曲折,猶如火龍,以此取村名為火龍店。

反劉
位於常莊南偏東2.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劉、寇二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立莊,為兩姓和睦,取村名為友劉。後因“友”誤筆為“反”,村名而演變為反劉。

蔡家
位於常莊鄉駐地西南偏南3.2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明成化年間(公元1475-1485年),蔡氏三世祖由三間堂(今屬山東省樂陵縣)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蔡家

崔家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南3公里處,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崔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崔家。

湯家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南2.2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湯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湯家。

三官廟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偏南3.2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據傳,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王、趙二氏奉詔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當時村中有一廟,名“三官廟”,遂以此取村名三官廟。

常莊鄉常莊鄉
前閻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南偏北2.5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該村為閻家梨棗園。明萬曆年間,看護樹園的長工王氏在此安家立業,被稱為梨棗家。因位於閻莊南,故改稱前閻

中閻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偏南2.7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清康熙初(公元1662-1672年),閻氏由後閻遷此立莊。因位於前閻、後閻中間,故稱中閻。

後閻
位於常莊鄉駐地東2.8公里處。地勢平坦,多為屬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閻氏奉詔于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閻莊。明萬曆中,閻家長工在村南又立一村,取名梨棗家,後稱前閻,閻莊遂改稱後閻。

張營
位於常莊鄉駐地西偏南2.1公里處,地勢平坦,屬壤土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來占產立莊。因村南為北周保順軍營址,故取名張家營。後簡稱張營。

毛集
位於常莊鄉政府駐地東偏南4.7公里處,西距滄樂公路15公里,北距鹽山縣城35公里,村內有公路直達鹽山縣城。座落在漳衛新河北岸。地勢平坦,多為壤土質。村內有回族同胞居住。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毛氏先祖名景者奉詔由山西洪洞遷此占產立莊並建家廟一座。以此取村名為毛景家廟。後在此設立集市,遂改稱毛集。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常莊鄉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常莊鄉位於銀河路及唐豐路兩側,北距豐潤城區8公里,南距唐山主市區7公里,是典型的城郊鄉鎮。版圖面積31平方公里,轄17個自然村,總人口19029人。 包括門趙莊(唐山東站--貨運火車站東邊)、新房子、 王官營、張家窪、 指務、 常莊三村、常莊一村、 常莊二村、 大楊莊、 崔馬莊三村、崔馬莊一村、崔馬莊二村、甸家窪、黃各莊、花園、 金川院、 金莊。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發展這一要務不放鬆,大力培植經濟新亮點,打造發展新優勢,加速推進工業、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鄉經濟社會出現和諧平穩發展的態勢,2008年底,全鄉的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7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完成3543.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70元,同比都有大幅增長。全鄉綜合實力躋身全區鄉鎮前列,並連續多年獲得"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黨委"和全區鄉鎮目標管理考評"實績突出"的榮譽。

常莊鄉地理位置圖常莊鄉地理位置圖

一、工農業迅猛發展
近年來,常莊鄉黨委、政府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對鄉情重新進行認識,因地制宜,依託區位優勢,果斷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工業強鄉戰略"的重大決策,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加大投入為主線,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初步形成了以鋼鐵加工、門業等優勢產業為依託、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工業體系,蓬勃發展的歷程,工業成為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2007年,全鄉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17.2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居全區前列。
該鄉始終堅持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持續加大對優勢骨幹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進行技改擴張。幾年來,先後投資近12億元對光大銀河、超越鋼鐵、武東高頻焊管等規模以上企業進行技改擴建,大大提升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全鄉逐步形成了以帶鋼為主,型材、線材、管材為輔的產品格局。該鄉還十分注重對特色產業的提升。近年來,先後對以長城門業為龍頭的門業和以泛華鋼構為龍頭的鋼結構企業進行了資源整合,初步實現了門業和鋼結構企業的規模化和產業集群化。
近幾年來,常莊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大課題,用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的理念,精心謀劃農業發展路子,逐步形成了"兩帶三區"的新格局,極大的推進了全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
每年的夏秋季節,來到常莊鄉,感受到的最具特色的要數唐豐路及高速公路兩側或綠油油或黃燦燦的蔬菜、糧食種植帶,還有利用溝、坑、荒地發展起來的這一塊那一片的林果、水塘經濟帶,這都是近年來該鄉大做生態文章,合理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幾年來,該鄉在種植帶和經濟帶發展設施蔬菜120畝,林果460畝,淡水養殖435畝。此外,該鄉依託在省內小有名氣的三星乳業、唐山恆益養殖場,積極推廣公司加農戶養殖模式,擴大養殖規模,逐漸形成了以黃各莊、花園等奶牛養殖特色村為重點的奶產業區,以甸家窪、常三等村為重點的瘦肉型豬產業區和以金莊、大楊莊等養雞特色村為重點的禽蛋產業區。目前,全鄉養牛5頭以上的專業戶達95戶;規模養豬場達到25個;規模養雞場達到70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0%,現代農業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日漸明顯。
二、新型旅遊業迅速興起
為了調整產業結構,常莊鄉黨委、政府在逐步的摸索中認識到,利用近城郊區位優勢,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是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佳徑。自去年以來,該鄉的旅遊工作重點圍繞落實市委書記趙勇同志"發展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農業觀光旅遊"的指示,狠抓小城鎮總體規劃及旅遊遠景規劃,重點打造"冀東民俗第一村,休閒度假麻龍灣",今年投資800萬元,對麻龍灣休閒度假村進行了改擴建,目前已完成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泥塑公園的基本架構,預計2009年4月底峻工,5月份接待遊人,年可實現利稅200萬元。同時,該鄉預計明年對通往麻龍灣度假村景區途經的常一、常三、金莊、黃各莊四個村實施"一村一景"工程,打造常莊鄉的綠色長廊。
該鄉今年還謀劃了集生態農業、旅遊觀光、休閒、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生態農業開發項目--門趙莊生態農業科技觀光園,目前已經完成了實施土地流轉的民意調查,通過率達到100%,完成了在舊村址實施平改的民意調查,通過率達95%,城建、土地、規劃等各有關職能部門都給出了相關的同意建設意見,區發改局已批准立項,該項目一期工程生態農業種植區占地面積700畝,總投資2950萬元,有望在2009年3月份開工建設。
三、新民居建設納入科學發展軌道
從2007年開始,常莊鄉黨委、政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等值化"發展,與唐山大陸實業有限公司合作,總投資近40億元,謀劃在近市郊的崔馬莊一村、新房子等5個村實施名為"鄉居假日"的新農居建設工程,力求打造集居住、旅遊、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樂活社區--"冀東生態第一村"。兩年來,該鄉始終按照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推進新民居建設工作,特別是今年省、市、區提出推進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的目標後,該鄉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原則,啟動了崔馬莊一村等5個村新民居建設,被市委列為新民居建設示範村。為此,該鄉專門成立了新民居建設指揮部,配置了辦公設備及車輛,抽調7名鄉機關幹部及3名村幹部進駐指揮部,具體協調處理日常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項目一期範圍內臨唐豐路4家企業的拆遷;完成了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制訂及對崔馬莊一村、新房子村的民意調查;完成了"鄉居假日"實景展廳建設和總體規劃設計。在這些村的示範帶動下,全鄉5個有建設意向的村也在積極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