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論

帝國主義論

帝國主義論,一是專指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亦稱現代資本主義;二是泛指一個國家對別國進行侵略、掠奪、控制或統治的擴張政策。

發展過程

帝國主義論有關現代 的理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用“帝國主義”這一概念來說明時代的學者愈來愈多。英國經濟學家J.A.霍布森首先從經濟和政治方面對帝國主義進行了理論研究和批判。他在《帝國主義》一書中指出現代帝國主義的兩個歷史特點:①幾個帝國主義的競爭;②金融家控制著商人。他還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但霍布森把帝國主義只看作是工業巨頭力圖用尋找國外市場和外國投資的辦法來為自己剩餘財富的洪流擴大河道的一種政策。他把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原因只歸結於分配的不合理而引起的“消費不足”和“儲蓄過度”,並寄希望於社會改良來治療這一弊病。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R.希法亭在《金融資本》(1910)一書中指出,金融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最新階段”的最重要的現象,並作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但他認為金融資本就是由銀行支配、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片面誇大銀行和流通的作用,忽視了生產集中造成壟斷是金融資本形成的基礎,抹煞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寄生性與腐朽性。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K.考茨基在《帝國主義》(1914)一書中把帝國主義定義為“每個工業資本主義民族力圖愈來愈多地吞併或征服農業區域”而採取的一種政策。他認為資本主義可能進入“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主義共同剝削世界”的超帝國主義的新階段。考茨基把帝國主義理解為資本主義的一種政策,同它在經濟上的壟斷割裂開來,從而掩飾了資本主義最根本的矛盾。

帝國主義論

俄國布爾什維克理論家Н.И.布哈林1915年在《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一書中,分析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組織的發展、金融資本的形成及在國外的爭奪,世界經濟和國際壟斷組織的發展;他批評了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一些論點。В.И.列寧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肯定它的科學意義在於“他考察了世界經濟中有關帝國主義的基本事實,他把帝國主義看成一個整體,看成極其發達的資本主義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但布哈林沒有揭示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趨向,存在著“帝國主義經濟主義”的錯誤傾向,在具體分析各種實際問題時走上了錯誤的方向。
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研究了有關帝國主義的許多著作與大量資料,吸收了前人對帝國主義研究中的科學部分,批判了資產階級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出現的新情況。特別是根據20世紀初期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在國際相互關係上的總情況,在1916年寫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創立了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列寧從生產的內部條件出發,闡明了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徵與歷史地位。他首先分析了帝國主義經濟的5個基本特徵:①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造成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②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形成金融資本;③與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⑤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這些特徵表明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這是帝國主義不同於資本主義的最根本特徵,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列寧給帝國主義下了科學的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力圖施用暴力和實行反動。它的特點恰好不是工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加緊推行兼併政策;不只是力圖兼併農業地區,甚至力圖兼併工業發達的區域。“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這些特點決定帝國主義不只是一種政策或傾向,而是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列寧指出,壟斷引起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資產階級食利階層的增加和食利國的形成;資產階級利用壟斷高額利潤收買無產階級上層形成工人貴族,從而培植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腐朽性還表現為政治上走向反動與意識形態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腐朽墮落。另一方面壟斷與競爭並存,新興的帝國主義能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自己的經濟跳躍式發展,迅速趕超老牌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大大加劇,從而引起帝國主義各國的實力變化,新興的帝國主義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勢力範圍,這就導致帝國主義戰爭的不可避免。戰爭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加速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並促使革命時機成熟。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還指出:帝國主義的腐朽趨勢並不排除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而是這種發展更不平衡了。資產階級還會用人為的辦法來拖延,甚至“可能在腐爛的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但最終是必然要滅亡的。

帝國主義論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新發展,根據這一理論,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國或幾國勝利的新結論,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也為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提供了正確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的一些重要論點已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所證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帝國主義的力量已經削弱,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出現了新殖民主義與超級大國的爭奪;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了許多改良主義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它還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強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聯繫與協調等;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在50~6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說明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存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將長期競爭共處,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新特點。

配圖

帝國主義論帝國主義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