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圖

帕拉圖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基本資料

帕拉圖帕拉圖

姓名:帕拉圖
生卒:前427—前347年
描述:經濟學家,哲學家
籍貫:雅典

個人概述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裡。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裡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在以後的日子裡,柏拉圖又兩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應邀去敘拉古擔任新登基的狄奧尼修二世的教師。柏拉圖到敘拉古之後,敘拉古宮廷的地板上都鋪滿了沙礫,人們熱中於在那上面研究幾何學。但不久柏拉圖就掃興而歸了。後來狄奧尼修二世再次邀請他去敘拉古,結果仍是敗興而歸。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係。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樣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有了綠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間的綠色……顯然,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就是柏拉圖認識的公式。他還認為,這種回憶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因此,他肯定地說:除非由哲學家當統治者,或者讓統治者具有哲學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則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這種所謂“哲學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國的支柱。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伯拉圖這位開山鼻祖。
究竟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呢?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職業生涯

個人榮譽

個人評價

相關連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