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柏拉圖創作哲學著作]

理想國[柏拉圖創作哲學著作]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 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理想國 理想國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為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兩人的辯論從各個角度暴露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蘇格拉底是虛擬的、假託的,實際上就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著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理想國》共十卷。第一、二卷討論公道正義問題。因為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國家的建立是為求實現公道正義,所以這兩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從第二卷後半到第三卷,討論衛國者的教育,也是執政者的初級階段教育。第四卷討論教育的效能與領導,還談及節制、勇敢、睿智、正義等的意義。第五卷討論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討論哲學家的培養,也就是執政者的高級階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談論政體。第十卷談論藝術。

作品目錄

第一卷(327-354)第六卷(484-511)索引
第二卷(357-383)第七卷(514-541)人名地名索引之一
第三卷(386-417)第八卷(543-569)人名地名索引之二
第四卷(419-445)第九卷(571-592)本書版本簡目
第五卷(449-480)第十卷(595-621)

創作背景

柏拉圖生於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雅典城邦危機四伏。這時,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更加尖銳,而且奴隸主民主派與奴隸主貴族派之間也開始爭權奪勢。柏拉圖堅決反對民主政體,極力主張奴隸主貴族來把持國家政權。柏拉圖為了鞏同奴隸主貴族派的統治地位,從而設計了理想國。

作品思想

洞穴比喻

柏拉圖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許多唯物主義和科學因素。這在《理想國》中也有所體現。

《理想國》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在回應著它的隱喻。在《理想國》全書希臘文原本的第一個詞是“下降”。也就是說,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一開始就是下降,從高於此處的“洞穴”之處下降。在蘇格拉底的談話中,構造了城邦的政體,從第一部分擺脫最低處,第二部分則開始上升到最好的政體,第三部分處於最高處,詳論最好政體的秘密,第四部分開始下降到最壞的政體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國》的“大洞穴”的建構之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圖一個簡單的文學意向,它是以現實世界為明確指歸的“隱喻”。“隱喻”是哲學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運用可以視為哲學,而隱喻的指歸所體現的隱喻的製造者的現實維度,則是現實的生活,可以視為政治。所以,《理想國》的隱喻體現了柏拉圖的政治理想。

公民思想

“公民”一詞是個政治概念。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具有理性的人,維護城邦穩定有序。《理想國》從討論“個人正義”開始,提出了“城邦的正義”,又討論了什麼是“不正義”。對於個人來說,正義是最大的善。在批判了幾種錯誤的正義觀點之後,柏拉圖認為,正義是最高的善,它不是某種外在的東西,而是靈魂自身的適當狀態。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是要符合至善理念的、正義的國家。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德性,而且是國家和個人的共同德性,是國家和個人的雙向約束和互動,是對個人更是對國家的要求。正義是理想國的核心概念。

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係怎樣,是柏拉圖畢生探索的重要問題。

在《理想國》中,他把不變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實的原本,把變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極的產物。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他提出兩個著名的比喻:一個是床的比喻。他說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實的床,是工匠製造的床的摹本,而藝術家畫出來的床則是摹本的摹本。另一個是洞穴的比喻。他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陰暗洞穴里的居留。洞穴中的人們戴著鐐銬,背向出口,只能勉強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東西的模糊的影子。在柏拉圖看來,感性實物只不過是變幻不定的影子,人們必須擺脫這些影子,走出洞穴。這兩個比喻說明,“永久不變”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滅變化的事物則是第二性的。這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

靈魂論

柏拉圖的論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柏拉圖賦予靈魂以人格化的神的意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甚至花了近十頁的篇幅來描繪靈魂受審和輪迴的情況。這顯露出強烈的宗教神話色彩,是柏拉圖靈魂論中的糟粕。

另一方面,柏拉圖同時又賦予靈魂以理性實質。他認為靈魂的意志及欲望部分和肉體是不可分離的。這說明靈魂不朽,實質是理性不朽。柏拉圖還進一步把靈魂的本質認作共相。他所說的靈魂不死,也就是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在它賴以存在的個別事物滅亡之後,它還能繼續保存下去。靈魂論的另一合理因素是強調人們在進行理性思維時,必須儘可能擺脫肉體的干擾。

回憶論

柏拉圖的回憶論一方面具有先驗主義的內容。他認為人的靈魂進入肉體之前就具有理念知識,因此,認識的過程也就是回憶這種先驗知識的過程。同時,他認為回憶是只有少數人才有的本領,這就給回憶塗上了一層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一方面,回憶也具有反省、類比、聯想、思考的涵義。

正義觀念

正義是智慧、勇敢、節制三種美德的統一,同時,也正是由於正義這種美德的存在,國家中才會產生智慧、勇敢、節制這三種德性,並使它們得以在國家中保持。正義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理想國家的總的原則,正義是包括被統治者在內的國家全體公民的利益。柏拉圖在《理想國》里以相當大的篇幅試著反對別人提出的正義就是強者利益的觀點,他認為正義應該是包括被統治者在內的國家全體公民的利益。他說,“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只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為了維持社會的普遍和諧。“正義就是在國家中做正當的事,當每一個個人只作一種對國家有關的工作,而這個工作又是最適合他的天性時,這個國家就有了正義。所以這樣一來,每個人不必兼做多種職業,而是各人做特殊適合的工作,不論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隸、手工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這樣。”在國家一旦出現人們違反一人一事原則,國家的秩序便被打破。他認為,國家是由具有欲望的體力勞動者,具有意志的護衛者階級以及擁有理智的統治者階級所組成的,而這三個等級應該分工合作,協調一致,只有各個等級保持分工合作的狀態時社會才能保持普遍的和諧。在柏拉圖這裡,正義既是和其他美德並列的第四種美德,又是節制、勇敢、智慧的和諧統一。

後世影響

柏拉圖的《理想國》成書於其中年,影響深遠。它集中了作者政治、道德和教育諸方面的觀點,尤其是前者。表現了一種浪漫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可以說是近代“烏托邦”思想的源頭,莫爾的《烏托邦》就是在《理想國》的啟發下寫就的。《理想國》反映了柏拉圖追求完美的一種努力。柏拉圖論述的理想的國家形態成為後世的國家制度、政治統治的模本。該書中描述的許多國家的原則,例如分工合作的原則、國家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的原則,都在後世的國家建設中被重視,並被許多政體所吸收。在歐洲的中世紀,《理想國》中的許多政治和倫理的思想被重新討論,許多思想滲透到社會和教會之中,成為它們思想的一部分,例如天國的觀念、地獄的觀念都來源於《理想國》。

《理想國》的內容一方面集中地體現了柏拉圖中前期思想的全貌,是柏拉圖哲學體系走向成熟之後的第一次全面總結,另一方面表現了這部著作的內涵的不可窮盡性,雖然歷經千年,仍然有無數的哲學家、政治家熱衷於研究這部著作。

作品評價

余於1989年因講述西方文化史,曾細讀之,深感譯意精到,還勝今日之白語譯本,誠通儒也。

——英語教育家、語言學家許國璋

作者簡介

理想國[柏拉圖創作哲學著作] 理想國[柏拉圖創作哲學著作]

柏拉圖(約公元前429—前347年),貴族出身,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雅典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認為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觀念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現實世界不是真實的存在。柏拉圖擁護貴族奴隸主專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國有許多地方類似斯巴達的國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托罔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體育場開辦了一所學校,有很多政治家都是柏拉圖的學生,代表作是《理想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