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城

巴塞隆納城

地中海的城市因與海的親近關係而自發形成,這一點在巴塞隆納城的形成過程中得到完美體現。由於西班牙專制、高壓的殖民統治,這座城市經歷了2段探索自治的時期:從16世紀到18世紀,即其它城市相繼建設成濱水區合成藝術品的時期;法國執政時期(1939年-1976年)。

巴塞隆納

城市信息

國家 西班牙
自治區 加泰羅尼亞
現任市長 Jordi Hereu i Boher
面積 100.4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2005年)
-人口密度
1,593,075
15,869/平方公里
時區 UTC +1
位置
-經度
-緯度
2O11′E
41O23′N
氣溫
-全年最高
-全年最低
27℃(7月)
-1℃(12月)

城市簡介

巴塞隆納(Barcelona)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議會、行政機構、高等法院均設立於此。同時還是巴塞隆納省(隸屬於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的省會。作為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隆納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面,瀕臨地中海。地理坐標是(41O23'N,2O11'E)。人口約160萬。
相傳該城由迦太基將領、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所興建,在其漫長的歷史上還曾作為巴塞隆納伯爵領地和阿拉貢王國的首府。巴塞隆納因其眾多歷史建築和文化景點成為眾多旅遊者的目的地,其中的代表是被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安東尼·高第和多門內克·蒙塔內的建築作品。
著名建築師安東尼·高第一直在巴塞隆納生活和工作,在這裡有他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桂爾宮(Palau Güell)、桂爾公園(Parc Güell)和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規模宏大的聖家堂從1882年開始建造,至今仍未完工。
巴塞隆納有兩個著名的足球俱樂部,巴塞隆納和愛斯賓奴。其中巴塞隆納是世界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之一。

歷史

巴塞隆納(Barcelona)地名來源於古代腓尼基語Barkeno。(希臘語Βαρκινών,拉丁語Barcino、Barcelo 、Barceno)。中世紀也曾用Barchinona、 Barçalona、Barchelona、Barchenona作地名。
關於城市的建立有兩種觀點,但均與哈米爾卡·巴卡有關。第一種認為該城由古代英雄赫拉克勒斯在羅馬建立前400年(大約在西元前1153年[1])建立,後哈米爾卡·巴卡於西元前三世紀重建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而第二種說法認為哈米爾卡·巴卡直接建立了巴塞隆納。
大約在西元前15年,羅馬人以“台伯山”(現市政廳附近的一座小丘)為中心將城市重新規劃為一座羅馬兵營。其後巴塞隆納作為羅馬人的殖民地被稱為Colonia Faventia Julia Augusta Pia Barcino或Colonia Julia Augusta Faventia Paterna Barcino。
在羅馬地理學家梅拉的描述中巴塞隆納還是一些小鎮組成的地區,但在後世學者眼中,巴塞隆納因自古羅馬時期便是貿易中心,主要是因這個地中海的城市擁有其獨特的位置和天然良港得以逐漸繁榮起來,並且不需要負擔沈重的帝國財政,還可以自己鑄造貨幣。
時至今日很多羅馬時期的重要建築都已經嚴重損毀,但在著名的歷史名勝區“哥特區”仍可看出昔日的格狀規劃。一些殘存的羅馬時期的城牆被集中於西元343年始建的拉蘇大教堂中。
西元五世紀早期巴塞隆納被西哥特人征服,八世紀早期被摩爾人征服,但西元801年查理曼大帝之子路易將其占領並使之成為加洛林王朝的西班牙邊疆區,由巴塞隆納伯爵統治。在西元985年被阿爾-曼蘇爾洗劫之前巴塞隆納都是基督教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前沿堡壘。後來巴塞隆納伯爵日漸顯示出其獨立性並擴張領地直至統治整個加泰羅尼亞。西元12世紀由於王室聯姻的結果巴塞隆納伯爵頭銜由阿拉貢國王拉米羅二世繼承,加泰羅尼亞併入阿拉貢王國,到13世紀阿拉貢國王統治了包括那不勒斯、西西里在內的西地中海,並一度統治雅典。隨後阿拉貢王室與卡斯蒂利亞王室聯姻,兩國合併形成了今日西班牙的主體,加泰羅尼亞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獨立性日漸減少。但時至今日仍有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存在。

早期形成介紹

地中海的城市因與海的親近關係而自發形成,這一點在巴塞羅那城的形成過程中得到完美體現。由於西班牙專制、高壓的殖民統治,這座城市經歷了2段探索自治的時期:從16世紀到18世紀,即其它城市相繼建設成濱水區合成藝術品的時期;法國執政時期(1939年-1976年)。
這座城市與海的關係在“攝政”期間逐漸發生演變。這一時期,任何小小的活動和激情都被套上獨立自治的帽子。這期間城市變來變去,在追求自治與殖民專制之間搖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統治力量都會給城市結構和空間形態烙上自己的印記。正是殖民統治與民主自治的互動影響,使巴塞隆納成為地中海港城的典範。
民主與自治的復甦
巴塞隆納城由迦太基人建立,後被羅馬人征服,曾是加泰羅尼亞王國的中心,在12世紀-15世紀繁榮昌盛。巴塞隆納在這期間發展成為典型的地中海港城:它是加泰羅尼亞王國大小城邦的中心城,也是初步形成的國際海港網路的中心。這箇中心——即港口——已不再是晚期中世紀的某個海灣:在接下來的300年內,來自加泰羅尼亞海灣的船隻連綿不斷地來往於巴塞隆納‘海灘’。這裡還容納了從競爭對手威尼斯港開來的船,以及比斯開灣的捕鯨船、來自馬賽和義大利的各類船隻。
城市的選址和輪廓最初決定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是一片面對大海的土地,從東到西被連綿的山體環抱,杜絕了任何來自內陸的自然或人為的侵犯。這片土地上密集了眾多的小溪,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在地圖上,河流占據著主要的位置,而四周連綿起伏的山體則是構成城市景觀中主要因素。
海港較易遭受侵犯,因此建起了堡壘。但港口貿易卻從未間斷。在海灣旁、在沙灘上(而不是在固定的碼頭),裝配齊備的船隻僱傭那些獲得人身自由的奴隸來搬運貨物。巴塞隆納對搬運工的大量需求迅速影響了鄰近地區和整個地中海範圍。這座港城很快就成為冒險家、海盜和各種船工的樂園,聲名遠揚。
起初,巴塞隆納城在空間上並未正對著大海。在羅馬人建立的老城的基礎上,它長期圍繞中心城區不斷擴大。14世紀,城市的“百人議會”決定修建一座新的議會大廳。這是一個由一百個來自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代表共同組成的組織,他們依舊選擇了舊城。在那時,港口區只是矗立著堡壘的城市邊緣地區
14世紀的另外一座重要的建築是聖瑪利亞教堂,建在老城外圍的拉瑞拜拉區。雖然教堂中陳列了各種各樣的關於船隻、海洋、海事活動的模型,但它依然未能把城市和海洋緊密地聯繫起來。
這種關係的正式建立開始於15世紀,那時城市需要再擴大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作為此次擴張的一部分工作,原先位於城南的一條由倫勃拉斯河形成的天然邊界被改造成一條林蔭大道。它是穿越新城、直通大海的主要幹道。很快, 倫 勃拉斯河港成為迎接來自加泰羅尼亞各地船隻的主要入口。自此,倫勃拉斯是建造各種城市建築的首選之地,從集貿市場到教堂寺院,還有富商們建造的宮殿般的華麗建築。
倫勃拉斯立刻被視為城市的中心區。那裡不僅住著權勢顯貴,也上演著普通大眾的平凡生活: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討價還價、娛樂表演以及民間慶典。
倫勃拉斯就象江河歸海那樣面對著大海,它成為中心城區的轉變為城海之間提供了緊密的連線。新區在佐桑尼碼頭處結束。理論上講,它應該向更遠處擴張才對。然而,直到17世紀,城市才認識到這一擴張的必要性。
15世紀下半頁,巴塞隆納城繼續強調其是一個獨立的城邦,而事實上它早已成為艾若更帝國的一部分。1472年艾若更國佛迪南德出於軍事防衛的原因,決定整頓巴塞隆納城。這次整頓不僅涉及軍事防衛,還影響了經濟和城市發展。 1474年,喀斯特女王伊沙貝拉下嫁佛迪南德,兩個王國合併了。巴塞隆納城無可替代地成為西班牙的中心。到了17世紀,菲力浦4世放鬆統治的韁繩,加泰羅尼亞王國獲得自製權。這一期間,巴塞隆納城重新開始200年前遭受打擊的城市建設。在對倫勃拉斯地區進行整治後,城市更新的注意力轉向港口地區。
海灣上矗立著堡壘並不堅固。推翻這些堡壘,城市議會充分利用以往經驗,繼續在倫勃拉斯區與北部船隻停泊處之間沿著海邊修建寬闊的林蔭大道,與碼頭齊平。海岸上那些破舊的建築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著漂亮立面的富商宮邸和議政廳。嶄新的碼頭也修砌好,但是太高,船隻甚至無處停靠。於是只好要求碼頭的基礎一律採取方形。這樣一來,那條大道就象城市的陽台一樣俯瞰海灣。儘管這條林蔭道並沒有按照預想那樣成為一個碼頭,但它確實加強了港口地區之間的聯繫:南邊是佐桑尼碼頭,北邊的海灣則形成一隻“鉤子”,供船隻停靠。在這裡,船隻你來我往,忙碌不停。

殖民時期

很快,人們就無法享受美好的新環境。18世紀的巴塞隆納撰寫著黑暗的一頁。1702年到1714年間,波旁王朝與哈普斯堡王朝為爭奪西班牙君主之位爆發了西班牙勝利戰爭。巴塞隆納反對波旁王朝的菲力浦。不幸的是,菲力浦最終贏得這場戰爭並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力浦5世。
統治者對巴塞隆納實施了可怕的報復行為,割斷其與大海的聯繫。重要的港口地區再次修建起堡壘要塞以加強統治。此後的一個半世紀,城市與港口被牢牢地控制在其掌心。儘管任何形式的城市擴張都受到限制,城市人口還是從1717年的37,000人增長至1855年的189,000人。這些人口全部聚集在250公頃的土地上。
除了把大多數的城市人口限制在城牆之內,另外一部分人口卻又被限制在外:拉瑞拜拉區的原住民。由於建造軍事城堡,需要拆掉拉瑞拜拉區的大量建築。那些居住在廢墟中的漁民、水手、僱工,——他們是最具有革命意識的一群,同時也是港口最不可缺少的一群——被安置在港口旁的海角新區:拉巴塞羅尼特。
馬德里的中央政府對待巴塞隆納和對待其他征服領地的態度相同:西班牙的殖民地。就象中美洲、南美洲的殖民地一樣。拉巴塞羅尼特是這一時期殖民地區城市發展的樣板。西班牙統治者建立了一種針對殖民地城市的固定模式,即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城市周邊是可控制的;同時城市本身必須絕對在控制範圍之內。除了居民之外,這種城市的人口還由軍隊、罪犯和流放者組成的。
軍事營地和拉巴塞羅尼特的設計者都是來自佛蘭德的工程師珀斯珀·沃本。他首先是從軍事防衛的角度來進行軍事營地布局。若有敵人來犯,街區不能成為其進攻的藏身之所;若有內亂,鎮壓起來易如反掌。對風向的考慮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街道網路儘可能地抵禦了寒風襲擊。拉巴塞羅尼特的布局原理則來源於廣場:安家廣場與軍營廣場。安家廣場按照8.4米乘以 8.4米的模數尺寸來設計,聯立式住宅和獨立式的小屋都在這一模數基礎上變換設計。住宅全部沿街布置,因此有些相互連線起來則形成聯立式。
從第一個居住組團的建成到1868年,建築規範體系一直存在。這決定了居住組團的建築細節、尺度與材料,從而形成高度的整體一致性,不僅體現在相同尺寸的地塊劃分,而且體現在立面上:從入口、窗戶到陽台、檐口,都獲得了一致性。
到19世紀,新區盡一切可能向遠處擴張——向大海擴張——在現有街道方形格線局的基礎上。巴塞隆納城帶著它特有的雙重傳統邁入19世紀。它既是一個有著倫勃拉斯傳統的自豪民主的港口城市,同時又是一個以密集的堡壘和被包圍的拉巴塞羅尼特為象徵的殖民地。拉巴塞羅尼特在18至19世紀扮演著雙重角色。它和堡壘是最顯具代表性的殖民主義象徵;但是其範圍又在城堡之外,提供了面對城市、港口和大海的自由視角,不僅從碼頭上,而且從每一個街區和每一條街道。
拉巴塞羅尼特成為意欲遠離城市的居民們夢寐以求的地方,也是畫家們選擇觀察城市景觀的最佳視點。它還是城市的美好象徵,街道中依舊踴躍著港口城市的不朽的勃勃生機。隨著西班牙王國統治的衰弱,巴塞隆納城再度興盛起來,歷史終於翻開新的一頁。

地理

巴塞隆納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面臨地中海。城市主體建於科爾賽羅拉山的一塊高地上,高地面積約160平方公里,城市占據了其中的101平方公里。洛布里加特河流經城市西南,巴索斯河流經城市北邊。距離法西邊境的庇里牛斯山脈約160公里。
科爾塞羅拉山是沿海山脈的一部分,緊鄰城市東北部,其最高點第比達博峰海拔512米,可以鳥瞰全城。而在城市的絕大部分地區可以看見山頂高288.4米的無線通訊基站科爾賽羅拉塔。巴塞隆納整體處於丘陵地帶,城市的許多街區以附近的小丘命名,如卡梅爾(海拔267米)、普特賽特(海拔181米)、洛維拉(海拔281米)等。著名的蒙特惠奇山懸崖位於城市西南,高173米,從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巴塞隆納港,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巴塞隆納人於17-18世紀修建了可以控制整個城市命脈的蒙特惠奇城堡並取代了修塔德拉城堡。如今蒙特惠奇城堡已經成為一座博物館,而蒙特惠奇區是眾多體育和文化組織的聚集地。

氣候

巴塞隆納的氣候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暖潮濕而夏季炎熱乾燥。一月、二月是最冷的季節,平均溫度為10攝氏度。在巴塞隆納,降雪是非常罕見的情況,所以每次降雪都被特別記錄下來。而七月、八月最熱,平均溫度為25攝氏度。巴塞隆納市區歷史上有記載的最高溫度是38.6攝氏度,位於第比達博山的法布拉氣象台曾有過39.6攝氏度的記錄。巴塞隆納最先由古羅馬人所創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西班牙著名的歷史名城。相傳2000多年前的一天,來自古羅馬的一支船隊抵達今天的巴塞隆納沿岸,其中乘坐第九艘船的人上岸定居。巴塞隆納一名即由古羅馬語第九艘船 (Barca Novena) 衍生而來。衍生出的巴塞隆納 (Barcelona) 一詞,另據說是由酒吧 (BAR)、天空 (CEL) 和波浪(ONA)組成的。原因大概是酒吧幾乎遍及巴塞隆納的大街小巷,有的豪華,有的簡陋,每到夜晚,裡面都坐滿了飲酒狂歡的人。巴塞隆納的天空清澈碧藍,陽光充沛,而且日照時間很長,92年奧運會期間,晚上9點鐘以後天空依然大亮。

特色公園

巴塞隆納因其數量眾多、特色鮮明的公園而著名。全市共有68座市立公園,其中12座歷史主題公園、5座植物主題公園。45座市區公園和6座森林公園。
巴塞隆納最大的公園,應屬占地超過8000公頃的科塞羅拉自然公園(es:Parque Natural de Collserola)。隨後是位於蒙特惠奇山,占地257.9公頃的蒙特惠奇公園(Parque de Montjuic)、占地31公頃,包括市議會大廳、動物園和幾個博物館的修塔德拉公園(又名城堡公園es:Parque de la Ciudadela)、占地15.9公頃的古伊那爾多公園(Parque del es:Guinardó)、由高第設計占地17.2公頃的桂爾公園(es:Parque Güell)、同樣占地17.2公頃的奧倫內塔堡公園(Parque del Castell de l`Oreneta)、占地14.3公頃,2002年開放的斜角廣場公園(es:Parque de Diagonal Mar)、占地13.2公頃的諾·巴里斯中央公園、同樣占地11.9公頃的坎德拉貢體育公園和波布里諾公園(意為新城公園Parque del Poblenou)、占地9.1公頃,以其內的花園式迷宮命名的奧爾塔迷宮公園(es:Parque del laberinto de Horta)。

海灘

巴塞隆納海岸線總長4.5公里,分為7塊海灘,其中聖塞巴斯蒂亞灘和巴塞羅內塔灘是最大、最著名、遊客最多的兩個,均約長1.1公里。其餘5個海灘(分別是諾瓦·伊薩里亞灘、博加特爾灘、瑪·貝拉灘、諾瓦·瑪·貝拉灘和萊萬特灘,長度在400米到640米之間)和兩個大海灘被奧林匹克港隔開。為迎接1992年夏季奧運會巴塞隆納市政當局將大批工業和港口建築拆除,所有海灘均對遊人開放,2004年世界文化論壇後很多海灘成為海濱浴場。

其他

加泰羅尼亞廣場之東南側是巴塞隆納的歷史中心哥特區,阿文古達大道是最大的商業區,其餘商業區還有斜角大道、斜角廣場、與所在地同名的馬奎尼斯塔、格羅雷斯以及港口附近的瑪麗格南等。
巴塞隆納的摩天大樓並不很多,最高的是雙子塔157米的邁普福雷塔(es:Torre Mapfre)和154米的藝術酒店(es:Hotel Arts),其次是2005年新落成的阿格巴塔(es:Torre Agbar),高142米。

文化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巴塞隆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加泰羅尼亞大區其他地區加泰羅尼亞語占統治地位不同,巴塞隆納有兩種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而且兩種語言都得到廣泛使用。巴塞隆納的中加泰羅尼亞語與標準加泰羅尼亞語十分接近。自從20世紀70年代西班牙實現民主後,在獨裁時期受壓制的加泰羅尼亞本地文化蓬勃發展,舊有的藝術形式恢復了活力,新的藝術形式也不斷湧現,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將巴塞隆納列為第三類全球城市。

音樂及表演藝術

巴塞隆納有很多音樂廳和歌劇院,如世界著名的格蘭·德爾·利索歌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加泰羅尼亞國立歌劇院(Teatre Nacional de Catalunya)、勒呂爾歌劇院(Teatre Lliure)、加泰羅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等。每年六月在巴塞隆納還有索納爾音樂節。
巴塞隆納和加泰羅尼亞交響樂團(Orquestra Simfònica de Barcelona i Nacional de Catalunya,簡稱OBC)是加泰羅尼亞地區最大的交響樂團,1999年新音樂廳投入使用,該交響樂團每年要舉行約75場音樂會。

博物館和藝術館

巴塞隆納的博物館和藝術館為數眾多,涵蓋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作品。
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 (MNAC))藏有從11世紀到20世紀的藝術品,其中包括大批彷羅馬藝術作品。
巴塞隆納現代藝術館(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 (MACBA))致力於收藏20世紀中至今的加泰隆尼亞和巴塞隆納藝術品。
安東尼·高第故居 (Casa-Museu Gaudí)
畢卡索美術館(Museu Picasso),藏有畢卡索早期至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派和陶瓷的作品。
米羅基金會(Fundació Joan Miró),藏有米羅早期至晚期的作品。
塔比埃斯基金會美術館(Museu de la Fundació Antoni Tàpies),藏有塔比埃斯的作品。
城市歷史博物館(Museu d'Història de la Ciutat),收藏巴塞隆納考古文物。
加泰隆尼亞考古博物館(Museu d'Arqueologia de Catalunya),收藏加泰羅尼亞文物。
巴塞隆納海洋博物館(Museu Marítim),收藏航海文物。
私立的埃及博物館 (Museu Egipci),收藏埃及文物。
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博物館(Museu del Futbol Club Barcelona)

特色建築

巴塞隆納的很多著名建築集中在老城區的中心哥德區,這裡有很多中世紀甚至羅馬人統治時期的建築。19世紀中至20世紀中之間修建的眾多現代主義風格 (Modernismo) 的建築為巴塞隆納增添了許多亮點,特別又以安東尼·高第設計的建築作品最有特色,這些現代主義的建築之中有八棟被列為了世界遺產。高第最著名的作品當屬由私人捐資興建的聖家堂最有名。聖家堂始建於1882年,規模宏大壯麗,但至今尚未完工。
巴塞隆納因其豐富多彩的特色建築於1999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的皇家建築金獎,這是該獎項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頒發給一個城市整體而非單個建築。

世界遺產

聖保羅醫院巴塞隆納有八棟建築物和建築群被列為世界遺產:
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 設計的建築物於198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1.文森之家CASA VICENS (1883-1888)
2.桂爾宮PALAU GÜELL (1886 - 1889)
3.桂爾公園PARC GÜELL (1900-1914)
4.巴特洛公寓CASA BATLLÓ (1904-1906)
5.米拉之家CASA MILÀ, LA PEDRERA (1906-1912)
6.聖家堂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 (1883-1926)
多明尼克(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 設計的建築物於199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1.加泰羅尼亞音樂廳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1905-1908)
2.聖十字和聖保羅醫院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 (1902-1930)

體育

非常有名的巴塞隆納和愛斯賓奴足球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