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骨

巨骨

巨骨,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靜脈。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癮疹,瘰癧,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腧穴釋義

巨骨:巨,大。巨骨,指缺盆骨,現稱鎖骨。此穴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故名。

基本內容

【位置】肩上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循經考穴編》:“約當肩髃上一寸許。”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肩鎖韌帶、岡上肌。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直達岡上窩內的岡上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後肌由臂叢的鎖骨上部分支肩胛上神經支配。

【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範圍巨大。

【特徵】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腸經內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內注地之地部(骨部)。

匯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內注骨部。

【功效】消腫散結。

【方例】臂不舉:巨骨、前谷。

【刺灸】直刺0.5~1寸,不可過深。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其它】手陽明大腸與陽蹺交會穴。

腧穴定位

簡便定位

腧穴解剖圖腧穴解剖圖

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的凹陷處;正坐垂肩,

在肩鎖關節後緣,當鎖骨與肩胛岡形成的叉骨間取穴。

解剖定位

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穴位釋義

【穴義】大腸經濁降之氣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後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標系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於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穴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穴。)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肩關節,並於陽蹺脈相交會,其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肩背上肢沉重、酸痛,屈伸,抬舉不利、功能障礙諸疾要穴;此穴具有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主治病證

中醫病症:瘰癧,癭氣,癮疹,驚癇,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

西醫病症: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及肩部軟組織損傷,吐血,胃出血,頸淋巴結結核,高熱痙攣,下牙痛等。

配伍套用

肩背痛:巨骨、天牗、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備急千金要方》)

臂不舉:巨骨、前谷(《備急千金要方》)

咯血:巨骨、孔最、尺澤、魚際(《針灸學》上海中醫學院編)

養生保健

肩臂拘攣時可用對側手的中指指腹按揉患側巨骨,直至患側感到熱或局部有酸麻感,能夠緩解肩臂拘攣帶來的不適。

經常用中指指腹按摩巨骨,每次1~3分鐘,對咽喉和耳部非常有好處,能緩解咽喉腫痛,預防聽力減退。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0.5~1寸,或微斜向外下方,深約1~1.5寸,肩關節周圍酸脹。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針灸甲乙經》: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

《循經考穴編》廣註:約肩髃上一寸許。

《針灸集成》:在肩髃上大骨尖前陷中。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肩背痛痹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

《備急千金要方》:肩中痛。

《外台秘要方》:肩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

《針灸資生經》:驚癇,吐血。

《針灸大成》:驚癇,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