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症。臨床以肩痛和活動受限為主症。

基本信息

病理概述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粘連性肩關節囊炎,俗稱凍結肩漏肩風、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關節僵直。疼痛可為陣發性或持續性;活動與休息均可出現,嚴重者一觸即痛,甚至半夜會痛醒。部分病人疼痛可向頸、耳、前臂或手放射,肩部可有壓痛。由於肩部上下左右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病情嚴重的病人,連刷牙、洗臉、梳頭、脫衣、插衣袋等都有一定困難。

疾病病因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肩關節周圍炎並不是一種完全孤立的疾病,它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冠心病肺癌等的特殊表現,因此應引起警惕。據國外對咖例糖尿病患者研究證實,肩關節周圍炎與糖尿高的確有著關聯,糖尿病人中不少患有肩關節周曙炎。另外的研究也發現,在肩關節周圍炎病人中,有較高比例的糖尿病病人。肩關節周圍炎與頸椎病的關係則更為密切。患頸椎病時,增生的骨質壓迫頸神經前根中的交感纖維,這種慢性刺激會改變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導致肩關節萎縮性改變。同時,頸神經根受壓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肩部牽涉痛,使其活動減少。在肺癌病人中,時有以肩痛為首發症狀者,但這種肩痛自有其特點:儘管疼痛很劇烈,通常不伴有明顯的上肢活動障礙;肩部找不到壓痛點。

1.肩部原因①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並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②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③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病理生理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的病變。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由於本病多發生在40—50歲以上的中年或老年女性,推測與老年性的退行性改變有關;此外,慢性外傷和肩部軟組織退行性變也是引起肩關節周圍炎的主要原因。中醫認為,漏肩風即露肩當“風”的意思,“風”是指一種病邪。“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有挾持寒、濕、熱等其他病邪侵犯人體的特徵;臨床上以風寒之邪多見。逢年老體弱,正氣不足者,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寒邪侵入經絡,則血脈凝滯,“不通則痛”,所以漏肩風以疼痛為主。寒邪侵入筋脈關節,則關節活動受限,屈伸不利。

肩關節周圍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盂肱關節周圍,其中包括:
①肌和肌腱。可分兩層。外層為三角肌,內層為崗上肌崗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四個短肌及其聯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著於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為鏇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於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於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此段是炎症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於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症影響後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後伸。
②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其炎症可與相鄰的三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
③關節囊。盂肱關節囊大而松馳,肩活動範圍很大故易受損傷。上述結構的慢性損傷主要表現為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從而產生疼痛和功能受限。後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卻難以恢復。

臨床分期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疼痛期: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的疼痛。疼痛劇烈,夜間加重,甚至因此而影響睡眠。
凍結期:由疼痛期肌肉保護性痙攣造成的關節功能受限已發展到關節攣縮性功能障礙,肩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

恢復期:疼痛逐漸消減,而且隨著日常生活,勞動及各種治療措施的進行,肩關節的活動範圍逐漸增加。

肩周炎的治療方法很多,如推拿按摩針灸拔火罐膏藥外敷、熱敷、中藥內服等,一般療效良好。採用微型針刀療法,配合局部用藥、理療以達到治療目的,一般一個療程即可痊癒,無刀口,無痛苦,深受患者好評。如果不治療,肩周炎其症狀總的持續時間可達12~42個月。

臨床表現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多為單側發病,極少數患者雙側同時發病。
初期從肩部隱痛,發展到持續性疼痛。疼痛範圍廣泛,劇烈者呈刀割樣,常可放射至臂部,晝輕夜重,夜間常可因睡眠體位不當而痛醒不能人睡。白天常可因勞累、牽拉、碰撞、受寒等因素而肩痛加劇。

肩關節活動受限是全方位(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鏇、外鏇及環轉)的,逐漸加重。患者常可因肩痛和活動受限失去正常梳頭、穿衣、系腰帶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痛苦。
後期因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關節僵硬運動功能喪失,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最為明顯。

在體徵方面有“扛肩”現象,在肩峰喙突肱二頭肌長頭等肩關節周圍有明顯壓病。

鑑別診斷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1診斷要點
(1)中年以上患者,肩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呈緩慢性發展無其他原因者。
(2)經肩關節X光攝片排除骨關節病變即可明確診斷為本病。
2對年老體弱、進行性消瘦、精神萎頓、肩痛劇烈伴夜痛者,應高度警惕,懷疑腫瘤時,必須作進一步的肩關節和全身檢查。
早期X線片無異常,病程長者可見局部骨質疏鬆肩關節造影可見關節囊明顯縮小,腋窩部的囊腔皺褶部消失。通過關節鏡檢查,可見關節滑膜與肱骨頭之間有粘連。當疑及其他疾病時,可根據需要,作血糖、糖耐量試驗、血脂等檢查,並可顳頸椎和肺部X線片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鍊,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2.早期給予理療針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狀。
3.痛點局限時,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4.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並加以適量口服肌松馳劑。
5.無論病程長、短,症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疾病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一辨證治療
主穴:肩髃肩貞、肩內陵
1.風寒濕
診斷要點
肩部竄痛,遇寒加重或日輕夜重,得溫痛減,肩酸痛不舉,動則痛劇;舌淡,苔薄白,脈弦滑或弦緊。
處方曲池、外關
2.經脈失養
診斷要點
肩痛日久,肩臂肌肉攣縮,關節僵直,動作受限,酸痛乏力,局部得溫症減,受涼加劇;舌淡或有瘀點,脈細(弱)。
處方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肩內側痛,加尺澤、陰陵泉;
肩外側痛,加合谷、陽陵泉;
肩後痛,加後溪、條口透承山;
其它療法
耳穴貼壓:肩、肩關節、鎖骨、腎上腺、壓痛點
透針法:取穴:條口透承山、陽陵泉透陰陵泉。單肩病取健側穴,雙肩病則雙側取穴。
針刺方法:病人坐位,兩腿屈成直角,用3-4寸長毫針針刺入條口或陽陵泉穴,徐徐進針,頻頻捻轉,在得氣的情況下,囑病人活動患肢,動作應由慢到快,用力不宜過猛。本法適用於病程短的病例。

二中醫辨證治療
急性期

臨床表現
肩及臂疼痛,手不能上舉,肩關節外展、外鏇受限。肩前、後、外側有壓痛,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弱。
根據穴位刮痧治療肩周炎
食療藥膳
1.當歸胡椒瘦肉湯胡椒12克,當歸20克,豬瘦肉60克,水煎,飲湯吃肉,每日1次。
2.北芪肉桂瘦肉湯:北芪30克,肉桂6克,豬瘦肉50克,水煎吃肉飲湯,每日1次。
3.歸芎粥:當歸頭20克,川芎10克,粳米100克。將當歸、川芎入砂鍋內水煎半小時,去藥渣,加粳米煮粥服,每日1—2次。
慢性期
臨床表現
肩及臂疼痛、日久不愈、夜間尤甚,手足麻木頭暈目眩、臂不能上舉、也不能外展,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
肩周炎自我鍛鍊方法
食療藥膳
1.當歸豬肝粥:當歸20克,豬肝50克,糯米60克,同煮粥,佐膳食用。
2.入地金牛煲雞蛋:入地金牛根20克,雞蛋1枚,水2碗煎煮,蛋熟去殼再煮10分鐘,煮成1碗,飲湯食蛋。
3.黃芪當歸豬胰湯:黃芪30克,當歸20克,豬胰1具,水煎,飲湯吃豬胰,每日1次。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三針灸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鏇轉、前伸後屈等;然後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癒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後,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後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餘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癒或基本痊癒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

穴位雷射照射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雷射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癒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範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並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練。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症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後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後拔罐5分鐘。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癒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

耳針

肩關節周圍炎扎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後,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癒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

治療建議

肩關節周圍炎布洛芬
一、可選用的西藥
本病無特效藥物,急性期可選用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阿司匹林地西洋等消炎止痛鎮靜的藥物。還可選用維生意B1、B2、C、E、煙酸雙嗜達莫等,以利於促進炎症消退和肩關節功能的恢復。酷酸氫化可的松局部封閉對明顯局限壓痛者有效,而對病變廣泛、多處壓痛者常難奏效。
二、可選用的中成藥
1.國公酒:每次10-15ml,一日2-3次溫飲。
2.希薟丸:每次1丸,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
3.穿山龍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l,一日1-2次。
4.伸筋丹膠囊:每次5粒,一日3次,飯後服用。
5.大活絡丸: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6.傷濕止痛膏:外用,先將患處皮膚洗淨擦乾,再將橡膠膏藥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藥膏按摩,使其牢固地粘在皮膚上。
7.追風壯骨膏:外用,用生薑擦淨患處,再將膏藥加溫化開,貼患處。
8.骨刺消痛液:口服,每次10一15ml,一日2次。
9.舒樂熱熨劑:外用,除去員外層塑膠袋,將藥袋揉搓兩分鐘貼敷患處,半小時左右即發熱,每次1包,5包為一療程。

預防保健

預防

1、應注重身體鍛鍊,增強體質,尤其應注意肩關節的活動鍛鍊。
2、注意肩部保暖,尤其是季節交換,夜間睡覺等更應注意,應避免風寒潮濕直接影響肩部。
3、應注意肩部不受損傷,如有損傷應及時治療。
總之,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它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生活、工作。但只要我們注重預防,積極治療。是能在較短時間裡達到治癒目的。

簡單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

2、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功能鍛鍊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

(l)體操練習: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手臂伸直,然後反覆用力向上舉,儘量向頭後部延伸;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

(2)手指爬牆練習:側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側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貼牆,然後沿牆向上慢慢作爬牆式運動。

(3)患側手臂上舉,反覆摸後腦勺;病側手於體後,上抬摸背部。如果患側手臂活動不便,可用健側手幫助患側手上抬。

針灸治療

肩痛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於1954年。六十年代報導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於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雷射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鏇轉、前伸後屈等;然後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癒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1~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後,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後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餘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癒或基本痊癒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

穴位雷射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雷射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癒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範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並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練。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症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後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後拔罐5分鐘。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癒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14]。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後,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癒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1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