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各莊桿會

左各莊桿會

崇新村位於文安縣城東北方向左各莊境內,經濟的繁榮,百姓的富足,成為崇新村桿會幾百年保存延續下來的物質文化基礎。左各莊桿會與其他地區桿會不同,主要使用活桿,可以隨時隨地樹桿進行表演。主要技術動作包括:打挺(單雙)、串子、單臂折魚、抓三叨兩、仰丫轉、圈上睡覺、掛腳面(單雙)、倒腳面、捩腳面、掛腳後跟(單雙)、沾糖人、手擺旗、腳擺旗、驢打滾、金雞獨立、耍流星、單橫棍。崇新村桿會技藝精湛,有著嚴格的傳承方式,在相對封閉的農村保存下來,具有原汁原味的特點,對研究中國古代中國雜技藝術交融演變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名錄簡介

屬地:廊坊文安縣

類別:雜技與競技

關於崇新村桿會從何時創辦,又是由誰發起,現今沒有文字記載。唯一有文字記載的證物就是今天左各莊鎮崇新村保留下來的一棵大桿,桿的底部刻有“明永樂十三年”字樣。這棵大桿保留至今也有580年的歷史了,這一點確鑿無疑。

左各莊桿會與其他地區桿會不同,主要使用活桿,可以隨時隨地樹桿進行表演。主要技術動作包括:打挺(單雙

左各莊桿會左各莊桿會
)、串子、單臂折魚、抓三叨兩、仰丫轉、圈上睡覺、掛腳面(單雙)、倒腳面、捩腳面、掛腳後跟(單雙)、沾糖人、手擺旗、腳擺旗、驢打滾、金雞獨立、耍流星、單橫棍。

崇新村桿會從使用器具、演出內容上看,均源自元明時期雜技桿會,尤其是使用活桿這一技巧在全國大多數地區民間早已失傳。

崇新村桿會技藝精湛,有著嚴格的傳承方式,在相對封閉的農村保存下來,具有原汁原味的特點,對研究中國古代中國雜技藝術交融演變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桿會以特有的方式在民間傳承生存,包含著豐富的民俗信息,成為研究民俗文化的珍貴資料。

桿會現有成員100多人,其中演員40人,最小的演員只有12歲。桿會擁有固定的專用訓練場地,每年參加全縣花會調演及鎮政府春節匯演,並深入鄉村、企業演出。1996年赴北京參加了龍譚廟會,獲全國花會大賽表演獎。

傳說

很久以前的左各莊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突然有一年,天逢大旱,禾苗枯死,河淀乾涸,而且一旱就是三年,人們想盡各種方法求雨,但無濟於事,人們掙扎在生死邊緣。有一天,村中來了一個自稱有辦法讓老天下雨的中年人,但要有3個最勇敢的不滿15歲的男童與他同行。最後村中選出了三個男童與他出發了。他們用四十九天翻過了四十九座山,跨過了四十九條河,終於來到了一座峭崖陡壁,根本沒有上山的路。中年男人告訴三個男童,山上有個瓶子,瓶里裝著水,只有上山把瓶扳倒,才能拯救鄉親。雖然沒有路,但他可以變成一條龍來幫助他們上山,不過上山的機會只有一次。三個男童緊握雙拳默默應允。剎那間,風雨交加,雷聲大作,男子變成一條巨大的青龍挺立在暴風雨中。三個男童毫無懼色,勇敢的攀上龍背,當他們爬到半山腰,狂風猛烈,吹得他們好幾次都要掉下龍背。男童們使盡渾身解數,利用脖子、手臂、腳掌等部位或勾或纏龍的身體,歷經艱險,終於到達山頂,搬到水瓶,拯救了父老鄉親。但男子不見了,在三個男童面前出現了一棵巨大的青竹。人們傳說,青竹就是男子的化身。
後來,左各莊人為了世世代代紀念青龍的恩情,發揚三個男童勇敢頑強的精神,就創建了“桿會”。左各莊崇新村桿會有著嚴格的傳承方式,至今仍保留有一根近600年歷史的10米大桿。現如今的桿會成員達100多人,其中演員40人,最小的只有12歲。桿會經常深入鄉村、企業演出,活躍了城鄉民眾、企業文化。1996年赴京參加龍潭廟會,獲全國花會大賽表演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