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

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

鶯鶯塔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內的,它既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它與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石琴、河南蛤蟆塔同屬四大回音建築,以鶯鶯塔聲學效應最為顯著),又與法國巴黎鐘塔、義大利比薩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樂塔及緬甸的搖頭塔等同稱“世界八大奇塔”。

簡介

鶯鶯塔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內的,它既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又與法國巴黎鐘塔、義大利比薩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樂塔及緬甸的搖頭塔等同稱“世界八大奇塔”。

鶯鶯塔鶯鶯塔

鶯鶯塔造型樸實大方,全磚構建,塔基和內外皆呈方形,外觀為方形角密檐樓閣式,體形是多層空心。塔基呈正方形,全塔共13層,高36.76米。 鶯鶯塔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國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石、河南蛤蟆塔同屬四大回音建築,以鶯鶯塔聲學效應最為顯著,其回聲機制主要在三方面:
1、塔內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於聲學反射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傳來;
2、塔檐上的複雜結構有反射作用;
3、牆壁反射。而天壇回音壁主要是通過牆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均可聽到清晰的旺音回聲;隨著位置的變換,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

來歷

鶯鶯塔的名稱,無疑是來源於《西廂記》。位於普救寺內的舍利塔,因古典文學名著《兩廂記》的作者把紅娘月下牽線,張生巧會鶯鶯的美妙故事安排在普救寺中,舍利塔下,使得此塔成了張生與鶯鶯戀愛的“見證”;又因為此塔的外觀清秀挺拔,婀娜多姿,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很自然地把它改稱為“鶯鶯塔”,而捨得塔的本名倒幾乎沒有人再用了。 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以具有普遍意義的愛情主題-“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感動了歷朝歷代的無數青年男女,人們在欣賞西廂故事之餘,不禁會問:“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崔張愛情故事嗎?”能否真的到他們月下相會的西廂實地觀光?"是的,崔張愛情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事,西廂遺址和鶯鶯塔就在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里。

鶯鶯塔鶯鶯塔

據寺內現存的明代《再建普救寺浮圖詩》碑刻記載:“蒲東舊有普救寺浮圖,創自隋唐,工制壯麗,攀空插漢,嘉靖乙卯冬(1556年春)地大震,摧折無遺。越八年,余來典郡……”可見現存之塔系嘉靖甲子(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胤倡導,中條山老僧明曉監修,在原基礎上重建的。再建的鶯鶯塔,為內方外方十三級密檐式磚塔,形制古樸端莊,造型簡潔清秀,外觀高聳挺拔。據我國著名建築專家羅哲文考證,該塔結構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轍。
民國21年8月12日的《國劇畫報》刊登了傅惜華先生考察的文章《西廂記中之普救寺》,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志云:寺有堵坡(註:即佛塔),合磚成之,於地擊石,有聲若吠蛙。過其地,因觀焉:寺甚古,而不宏闊。……寺外偏西有浮屠(註:即佛塔),高十三層,當即西廂記所云:日午當天塔影園也。塔前丈餘地有微凹,塔後亦然,蓋瓦石積久所致。試以石擊凹外,有聲出塔中如巨蛙,土人不知空谷之應響也,遂以為塔中有蛤蟆精矣。然擊前地,則聲在塔底,擊後地則聲在塔頂,前後上下,所應不同,理未可解。”
據清光緒12年撰寫的《永濟縣誌》,把上述現象稱為“普救蟾聲”,並列為“河東清八景”之一。由此可見,鶯鶯塔的回音效應由來已久,早已成為普救寺的一絕。隨著普救寺的修復和開發,發現這一奇異的回聲效應不僅塔前塔後有,而且塔左塔右同樣有。同時發現,塔周圍幾里之外的聲響如出自塔中。這種奇異的效應使遊人流連忘返、神奇莫測。

怪聲奇聞

怪聲一:女性哭泣聲

1986年9月,普救寺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突然,一名工人聽見了一陣陣奇怪的聲音。這聲音斷斷續續,從寺內的古塔中傳出。仔細聽來,似乎是人的哭泣聲。普救寺修復期間,外人嚴禁進入。有誰會闖入這座古塔?又為何如此悲傷不絕地哭泣呢?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到了山西之後,可以看的地上文物太多了。但普救寺一定要去,因為它能夠勾連起人們對歷史上一對才子佳人深切的感念,那就是著名的《西廂記》里提到的張生和崔鶯鶯。據說當時崔鶯鶯看著張生進京趕考,就是站在這座塔上哭的,而且哭得很悽慘。悽慘到甚么程度?用後人的話來形容就是,1000多年之後,我們在塔底下,依然能聽見崔鶯鶯那撕心裂肺的哭聲。
仝毅是原普救寺旅遊文物管理所的所長,與普救寺相伴了30多年,一直致力於研究普救寺的歷史和文化。對於當地民眾認為的哭聲來自《西廂記》的女主人公崔鶯鶯,他認為那只是人們善意的附會罷了。

鶯鶯塔鶯鶯塔

怪聲二:清晰唱戲聲

在與仝毅的交談中,筆者發現,他對古塔中的哭聲不但沒有半分驚疑可言,而且還不以為然。後來得知,他曾親歷的一幕,遠比我們已知的更加撲朔迷離。據他回憶,1987年時,普救寺正處於修復的過程中,一天晚上,工人們幹完了活閒著沒事,就坐在鶯鶯塔下聊天。突然,塔裡面傳來了唱戲的聲音,而且非常清晰;演員的唱腔、道白,大家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大家都說,“這好奇怪啊!”
身邊的佛塔,居然傳來陣陣唱戲聲。工人們都感到十分納悶,想找出究竟是誰在塔里唱戲。可這神秘人物卻似乎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走進塔中,裡面空無一人;走出塔來,唱戲聲又從塔里傳了出來。一陣陣的敲鑼打鼓聲,幾乎在寺里每個角落都能聽見。可找遍了佛塔的里里外外,始終發現不了任何人。

怪聲三:金蟾夜鳴

為了探尋古塔中的這種神秘聲音,仝毅查找了關於鶯鶯塔發聲的最早歷史記載。終於,在清朝的《蒲州府志》和《永濟縣誌》中,仝毅發現了兩段相同的記載:“有聲若吠蛤,蓋空谷應音類矣”。這意思是說,鶯鶯塔里的聲音就像是金蟾的叫聲在山谷之中迴蕩。
傳說中,金蟾並不是普通的蟾蜍,它只有三隻腳,能吐錢,被人們當作旺財的瑞獸。但這只是人們美好的期望,並非現實。可是這蛙聲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普救寺離黃河大約有6000米遠,氣候濕潤,十分適合蛙類的生存,但蛙類只有在春夏繁殖的季節才會成群的鳴叫。難道100年前,普救寺里有一隻不知疲倦的巨蛙?

怪聲四:校園歌曲

西廂國小是附近唯一的一所學校,為了方便村裡的小朋友上學,3年前才從山上搬下來。這一天中午時分,學校的喇叭里播放著歌曲,學生們都在食堂排隊等著吃午飯。大家發現站在學校操場,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遠處的鶯鶯塔。通過目測,仝毅判斷這裡距鶯鶯塔的直線距離大概有2000米遠。這樣看來,相對於鶯鶯塔來說,西廂國小的位置和當時戲台的位置很相似。如果真像仝毅說的,戲台的唱戲聲可以在塔下聽見,那么現在喇叭播放的歌聲,鶯鶯塔下應當也可以聽見。
10分鐘後,大家到達了普救寺,卻聽不到學校喇叭里的歌聲。其實,還在路上的時候,大家就已經發現,當離學校500米左右的時候,喇叭里的歌聲就已經聽不到了。難道在2500米外的鶯鶯塔下還能聽見嗎?令大家震驚的是,在走向鶯鶯塔的途中,學校揚聲器里的歌曲聲竟漸漸清晰起來,而當大家到達鶯鶯塔下時,聽見的歌詞句句清楚。這讓大家驚喜不已,同時更覺得不可思議。這一次的發現,足以證實,仝毅所說的,塔中傳來唱戲聲,確實是真實的。

鶯鶯塔回聲原理鶯鶯塔回聲原理

專家釋疑:

怪聲與建築結構有關
據史料記載,鶯鶯塔本是一座唐代的古塔,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地震崩塌了。於是,人們又重新修了一座,並保留了它原本的唐塔風貌,只是由原先的7層加蓋到了13層。
為進一步證實這種判斷,專家們又在鶯鶯塔周圍反覆進行測量試驗。終於,在正對著塔,而且直線距離為20多米的地方,大家聽到了清楚的蛙鳴聲。
再經過一系列精確的考察測量,專家發現:在離塔10米左右的地方,敲石頭之時聽不到蛙聲,只能聽到敲石頭的聲音,或者拍手的聲音;而在離塔20米以外的地方,敲石頭之時就能聽到咯哇咯哇的聲音。這聽到的聲音,是從塔上空傳過去的。地面也能聽到,空中也能聽到,站在房頂上也能聽到。正因為如此,鶯鶯塔下的拍手、擊石聲,才會被認為是自然界青蛙的叫聲。
那么,鶯鶯塔是怎樣把敲石頭、擊掌的聲音變成青蛙叫聲的呢?為什麼有的塔同樣是13層,卻沒有發現與鶯鶯塔相似的現象?
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鶯鶯塔的每一層塔檐都是用青磚一層一層迭澀出來的,而且每一層往外延伸寬度不完全一樣。這樣的結構正好形成內凹形的曲面。也正是塔檐形成的曲面,使得聲音發生了改變。鳥的叫聲也好,我們敲石頭、拍手的聲音也好,並不是單純的一個頻率,而是分為高頻、中頻和低頻。這3種頻率接觸到塔檐,發生不同的反射現象,有的被減弱,有的被增強。如此一來,傳到人們耳朵中就發生了聲音的變異。所以,人們在塔下聽到的是蛙聲,而且與自然界的蛙鳴聲很相像。
儘管如此,鶯鶯塔里傳來的唱戲聲音,以及學校喇叭里的歌聲在路上聽不見在塔下卻能聽見的現象,還是讓人不解。難道這樣的現象也是塔檐匯聚反射之後造成的嗎?
據了解,西廂國小離塔有2.5公里之遠。儘管普救寺坐落在半山腰上,周圍空曠開闊,沒有任何阻擋物,但2.5千米的距離,早就超越了聲音傳送的極限。難道鶯鶯塔真的具有神奇的收音放大的功能?
專家解釋說,其實聲音的反射並不複雜,它就像我們平時看見的水滴,遇到障礙物會向四周濺開。如果障礙物表面相對光滑,水滴會濺得比較遠,但如果障礙物表面很粗糙,水滴濺出的範圍就小多了。鶯鶯塔的塔身和塔檐全都是用青磚疊砌而成,這些青磚經過黃土高原的風沙長年累月地吹拂,表面格外光滑,就像塗了薄薄的一層釉料,變成了很好的反射體。幾乎所有的聲波,都能被這些青磚反射到塔下 。

回聲機制

1、塔內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於聲學反射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傳來;

鶯鶯塔回聲鶯鶯塔回聲

2、塔檐上的複雜結構有反射作用;
3、牆壁反射。而天壇回音壁主要是通過牆壁反射。所以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均可聽到清晰的旺音回聲;隨著位置的變換,這蛙音回聲也可以發生從空中或地面傳來的變化。
九奇鶯鶯塔1.塔前12米以內拍手或擊石,在敲擊處附近只能聽到“咯”、“咯”的拍手聲或擊石聲,聽不到蛙聲。
2.塔前15米左右拍手或擊石,在敲擊處就能聽到從塔底傳來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這一發現使傅惜華先生1932年的說法(“擊前地,則聲在塔底”)更加精確化了。
3.在中垂線(如圖5—7)附近離塔面20米以外處拍手或擊石,聽到的蛙聲不再是從塔底傳出來,而是從塔的上空傳來。這時,不光在敲擊處附近能聽到蛙聲,在中垂線兩側的一定範圍內也都能聽到蛙聲,只是離開中垂線愈遠,蛙聲愈弱,直至消失;離塔愈遠,可以聽到蛙聲的範圍愈大。擊石或拍手,在敲擊處附近只能聽到原敲擊聲。但如果從敲擊處向垂直於中垂線方向走去,在中垂線附近可以聽到微弱的蛙聲,繼續前進時蛙聲會逐漸變大,至另一條對角線附近時蛙聲最大。若沿原方向繼續前行,蛙聲又逐漸變弱,直至消失。
5.在塔西中垂線附近,離塔面24米處敲擊石塊一次,會接連聽到三聲蛙鳴,且三聲哇鳴來自不同方向,好像位於三個不同地方的三隻蛤蟆的競相鳴叫。
6.在塔南距塔2.5千米處,有蒲州鎮文化站的露天劇場一座,戲台坐南朝北,台口正對鶯鶯塔。每當有戲在該劇場演出時,在塔基南側附近能清楚地聽到敲打鑼鼓聲和演唱聲,而且聽眾感受到的聲音不是從南邊傳來,而是從北邊的塔里傳來,好像把戲台搬進了塔內。當地老百姓常把鶯鶯塔比作“收音機”。
鶯鶯塔7.在塔南塔北的東側,可以聽到西廂村(位置如圖5—8)街上汽車、拖拉機行駛的聲音,這聲音由弱變強,又由強變弱,好像汽車、拖拉機就在塔裡面行駛。同時還可以聽到西廂村農民在家裡的說話聲及嬉笑聲。且聲音好像是從塔里發出的,就好像西廂村被搬到了塔內。當地農民由此又把鶯鶯塔叫做“竊聽器”。

鶯鶯塔回聲機制鶯鶯塔回聲原理

8.在塔下附近處敲擊,此聲音可被塔放大,然後傳到很遠的地方。1988年修復普救寺的工人在塔下放鞭炮,在距塔200米的辦公室內聽到的是猶如晴天霹靂般的一連串巨響。當地人由此又把鶯鶯塔稱作“擴大器”。
9.登至塔的第九層,當你在那裡說話時,處在9層以下各層上的人聽到的聲音並不是來自9層,而是好像來自塔底。如果你是和朋友一起登塔,當你在9層說一聲“下來吧”的時候,你的處在1—8層的朋友一定會以為你已經下到了塔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