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薄荷

山薄荷

山薄荷別名:野薄荷、小蘭花、香花花、臭蘭香、梔子花。為唇形科植物香青蘭的全草。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等地。主治:疏風清熱;利咽止咳;涼肝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氯喘;痢疸;吐血;衄血;風疹;皮膚瘙癢。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山薄荷山薄荷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ShānBòHe

英文名:all-grassofMoldavicaDragonhead

拉丁植物名:Dracocephalummoldavicum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2700m的乾燥山坡、河灘石處、芒地或草原

性味:味辛;苦;性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塗擦;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吉林中草藥》:解表,清熱,止痛。治外感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形態

山薄荷山薄荷
一年生草本,高6-40cm。莖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的短毛,常帶紫色。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4-4cm,寬0.4-1.2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面僅在脈上被短毛及散生黃色腺點,邊緣三角形牙齒或疏鋸齒,有時基部牙齒呈長刺狀。輪傘花序生於莖或分枝上部,每輪有花4-6朵;苞葉邊緣下部有細長芒狀刺,小苞片兩側各具2-5長芒狀刺毛;花萼長8-10mm,被金黃色腺點及短毛,脈常帶紫色,2裂至近中部,上唇3淺裂,3齒近等大,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下唇2裂較深,裂片披針形;花冠淡藍紫色,工1.5-3cm,唇形,外面被白色短毛和金黃腺點,上唇稍向下彎,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2裂,具深紫色斑點;雄蕊4,後一對較長,花葯叉狀分開,花絲無毛;子房4裂,花柱無毛,柱頭2裂。小堅果長圓形,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科屬介紹

山薄荷山薄荷
唇形科Labiatae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世界性分布,大約有220屬6000餘種,其中有近1/2種產於地中海及近東中亞。中國約99屬,808種,中國均產之。
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無柄的腺體,或各種單毛、具節毛或星狀毛。莖直立或匍匐狀,常四棱形;枝條對生,稀輪生。葉通常為單葉,全緣或具各種齒、淺裂或深裂,稀為複葉,大多對生,稀輪生或部分互生。花序聚傘,3至多花,通常在節上形成輪傘花序(或假輪)、單岐聚傘花序或每節雙花,並由上述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穗狀或圓錐狀的複合花序,稀為頭狀或偏向一側開放(如黃芩屬Scutellaria和香薷屬Elsholtzia的一些種類);苞葉常在莖上向上逐漸過渡成苞片,與葉同色或異色,稀苞片或小苞片成針刺狀、葉狀或特殊形狀。花通常兩性,兩側對稱,稀多少輻射對稱;花萼鍾狀、管狀或杯狀,稀壺狀、球形或二片盾形,萼齒通常5,稀3、2或10(其中5長5短),齒間稀具胼胝體(青蘭屬Dracocephalum),具5、10、15脈,稀8、11、13~19脈,外面通常被毛或腺體,內面有或無毛環(或稱果蓋carpostegium);花冠管狀多為二唇形,著色;裂片5,稀4;雄蕊通常4,二強,稀2枚,通常前對長,後對較短,著生於花冠管上,花絲絲狀,有或無毛,花葯2室、縱裂,花盤下位,通常肉質;子房上位,由2箇中向心皮形成,有4個心室;花柱通常著生於子房基部,柱頭2裂,稀不裂。果為4枚小堅果或核果狀;種子於果內單生,直立,稀橫生而皺曲,胚乳無或極不發育,胚具微肉質子葉。花粉常具3~4或6溝,扁球形至長球形。外層與內層厚度同或較厚,常具網。溝具有顆粒狀膜。具3溝的花粉粒傳粉是在二核時期,具6溝的花粉粒在三核時期。
本科植物大部分為陸生,陸生中多為草本或灌木,少數為藤本或小喬木,生活環境自熱帶雨林(錐花屬)至荒漠(兔唇花屬膿瘡草屬等),有不少種類適應於高山或高山風化流石灘環境(綿參屬菱葉元寶草屬),也有一些種類為雜草(鼬瓣花屬繡球防風草)。潮濕地區如沼澤地上也有一些種類(薄荷屬地筍屬等)。
編輯本段套用

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種芳香油而著稱,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藥用,如薄荷留蘭香百里香薰衣草、羅勒、迷迭香、香青蘭等。作為藥用植物的有黃芩、荊芥、藿香、丹參、薄荷、紫蘇、香薷、石薺薴、夏枯草、筋骨草、耳挖草活血丹、牛至、廣霍香等等。白蘇則為有名的油料作物。甘露子和地筍的地下肥大根莖可供食用。由於花、葉形狀特殊,色彩鮮艷常供觀賞的有一串紅、五彩蘇、美國薄荷等若干種類。

化學成份

山薄荷山薄荷
全草含揮髮油約0.52%,油的主要成分有檸檬醛(citral)57%-59%(又報25%-50%),香茅醇(cit-ronellol)4%,百里香酚(thymol)0.23%,檸檬烯(limonene),牻牛兒醇(geraniol)30%,橙花醇(nerol)7%-2,3,、牻牛兒醛(gera-nial),牻牛兒醇乙酸酯(geranylacetate),橙花醇乙酸酯(nerylacetate),香青藍黃酮甙(moldavoside),此外還含有γ-亞麻酸(γ-linolenicacid)及其異構體等。

葉及花含無羈萜(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acetate),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三十一酮(hentriacotanone)。地上部分含3β-羥基-12-熊果烯-29-酸(urs-12-3β-ol-29-oicacid),山香二烯酸(hyptadi-enicacid)即1,19α-二羥基-2(3),12-熊果二烯-28-酸(1,29α-diyg-droxy-urs-2(3),12-dien-28-oicacid)。根含α-及β-香樹脂醇(amyrin),3β-羥基-12-羽扇豆烯-27-酸(3β-hydroxylup-12-en-28-oicacid),3β-羥基-20(29)-羽扇豆烯-27-酸(3β-hydroxylup-20(29)-en-27-o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白樺脂酸(betulic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β-D-glucoside),二十七酮(heptacosanone)。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α-蒎烯(αpi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月桂烯(myrcene)等揮髮油。

藥理作用

山薄荷山薄荷
1.抗心肌缺血作用香青蘭全草水提取物20g(生藥)/kg腹腔注射,顯著延長小鼠常壓缺氧下的存活時間;顯著對抗異內腎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氧耗增加作用,提高其耐缺氧能力;明顯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變化,並使正常小鼠心率明顯減慢,P-R間期延長。

2.抗冠心病作用36例冠心病患者服用香青蘭生藥20g/d,水煎服,每日2次,2星期為1療程,發現患者服藥後血漿中脂質過氧化物、血栓素B2(TX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值明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但無差異。

臨床運用

山薄荷山薄荷
止血。
1.粉劑:取山薄荷乾葉研成細粉,低溫滅菌。對外傷及手術出血,可取適量撒於出血處,壓迫數分鐘即止血。內服每天10-15g,1次或分次服。

2.片劑:山薄荷全草煎煮2次,濃縮至有粘性時加入山薄荷葉細粉,壓製成片,每片相當于山薄荷乾葉1g。用於消化道出血,每天9-15片,分1-3次服。

3.水劑:用水提取的濃縮液,每毫升相當于山薄荷10g。用於外傷及手術出血,以消毒紗布蘸藥液壓迫或演塞出血處。

4.針劑:每毫升相當于山薄荷酒精沉澱物2mg。用於內臟出血,每次肌肉注射2ml。亦可供外用。臨床套用粉劑及水劑局部壓迫治療外傷出血43例,除3例無效外,均迅速止血。用粉劑(或片劑)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合併出血32例,服藥3-7天,大便轉黃色者31例,無效者1例。4例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服藥後血漸止,2例無效。山薄荷是通過促進血管內血栓形成而達止血目的,對於廣泛性滲血和無法結紮之組織,止血效果最好;出血面能充分接觸藥物則奏效迅速,反之則無效;因此對消化道出血的療效不如外傷出血。使用中末發現任何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亦未見有多發性血栓形成。

鑑別

山薄荷山薄荷
性狀鑑別:全草長20-40cm。莖直徑2-5mm,嫩莖方柱形,密被倒向短毛,老莖近圓柱形,較光滑,表面紫紅郄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長1.5-4cm,寬0.7-2.5cm,邊緣具三角形鋸齒,有時基部的齒端具長刺毛,兩面葉脈疏被細毛,下面有凹陷棕以腺點。輪傘花序頂生,苞片長圓形,每側有3-4長刺齒,下面有腺點;花萼筒狀,長約1cm,具15條縱紋,先端5齒裂,齒間具小瘤;花冠唇形,淡藍紫色。氣香,味辛。
以葉色綠、花多、氣香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被角質層氣孔少數,有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頭部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3細胞,平直或彎曲,壁厚,有疣狀突起。厚角組織位於皮層四角處,有2-8列厚角細胞。中柱鞘纖維斷續排列,辟微木化或非木化。韌皮部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組成,壁均木化。髓部薄壁細胞

葉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排列整齊,外被角質層,有氣孔及毛茸。腺鱗頭部12-16細胞,柄單細胞;腺毛頭部2細胞,柄單位細胞;非腺毛1-3細胞,平直或彎曲,具壁疣。柵欄組織3-5列細胞,排列疏鬆。主脈向下突出,表皮下有厚角組織維管束外韌型。

理化鑑別:取本品粗粉5g,加無水乙醇20ml,置水浴上浸漬0.5h,濾過。取濾液2ml,加5%氫氧化鈉溶液使成鹼性,加氨制硝酸銀試液2.5ml,置水浴上加熱1-2min,即有明顯的銀鏡生成。(檢查醛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