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

花絲是指用金、銀、銅等金屬細絲編織、堆壘、平填、鑲嵌而成的金屬工藝品。至今所見最早的實物是在河北定縣西漢墓出土的“辟邪”、“群羊”、“龍頭”等花絲。

簡介

用金、銀、銅等金屬細絲編織、堆壘、平填、鑲嵌而成的金屬工藝品。是金屬工藝品中傳統的品種。

戰國時期中國花絲工藝已與金銀錯和鑲嵌等工藝相結合。至今所見最早的實物是在河北定縣西漢墓出土的“辟邪”、“群羊”、“龍頭”等花絲。其中用金絲製成的“辟邪”高2.5cm、長4cm,上面鑲嵌綠松石和瑪瑙16顆;“群羊”是焊在一塊鏨有流雲紋飾的薄金片上,共有4隻小羊,每隻羊僅長1cm,高0.8cm,羊身以薄片製成,上面綴以小米般的金珠,用花絲纏繞表示羊毛、羊角和羊尾,並用綠松石鑲嵌,造型生動,工藝精湛。明代,花絲髮展形成高潮,並有不少精品,如明定陵出土的金絲皇冠和鳳冠,編織、堆壘技藝精緻。皇冠通高24cm,全部用極細的金絲編成,不僅空隙均勻,而且不露焊接痕跡。皇冠頂端用壘絲工藝製成的“雙龍戲珠”,精巧生動,增加了皇冠厚重的氣勢。鳳冠是花絲和點翠工藝相結合的珍品,即在花絲製成的龍、鳳和祥雲上,飾以藍綠色翠鳥羽毛,還鑲嵌多種珠寶,使作品金碧輝煌,珠光寶氣。清代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川成都創製出平填花絲製品,有盤、盒、瓶、領花、戒指等品種。

鑲嵌技法

花絲產地以北京、四川成都為主。北京花絲多與鑲嵌結合,稱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20世紀80年代又採用新的無胎透空鑲嵌技法。北京花絲分欣賞品和日用品兩類。欣賞品主要有爐、熏、建築、人物、動物等。其中建築類作品製作較複雜,需運用堆壘、編織、掐絲、鑲嵌等多種技法;動物類作品大多小巧玲瓏,神態生動。日用品有手鏡、煙盒、粉盒、糖盒、酒具、花插等。北京花絲老藝人有畢尚斌翟德壽等。四川成都的銀絲製品無胎成型,結構嚴謹,紋樣清晰,玲瓏剔透,富於變化。技法上以平填花絲為主,兼有穿絲、搓絲、壘絲等技法。優秀作品有陳列於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平填銀絲大掛盤“丹鳳展翅”、“孔雀開屏”和銀絲掛瓶“玉羽迎春”。70年代創作的圓形平填花絲“萬象熏球”和“牡丹瓶”,是歷史上平填花絲工藝品從方形到圓形的重大突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