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分為主體區和核心區,其中主體區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霑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6.4萬平方千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四大戰略定位: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2011年1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檔案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

簡介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分為主體區和核心區,其中主體區的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霑化2縣所屬陸域,海域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空間布局示意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空間布局示意圖

面積15.95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6.4萬平方千米。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為9個集中集約用海區。每個集中集約用海區都是一個海洋或臨海具體特色產業集聚區。初步測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集中集約利用海陸總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區可用海域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陸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塗用海180平方公里,相關聯的開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當於在海上再造一個陸域大縣,從而大大擴展我省的發展空間,搭建獨具優勢的海陸統籌新平台、承載人口和產業轉移的新平台、對外開放的新平台、科技創新的新平台。

9大核心區包括“兩城(“海上新城”)七區”(七大“臨海產業集聚區”),分別是:“丁字灣海上新城”、“濰坊海上新城”、“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前島機械製造業集聚區”、“龍口灣海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濱州海洋化工業集聚區”、“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萊州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東營石油產業集聚區”。

概念定義

藍色經濟區,是指依託海洋資源,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形成的、以海洋產業為主要支撐的地理區域,它是涵蓋了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諸多因素的複合功能區。基本特徵是:依託海洋,海陸統籌,高端產業聚集,生態文明,科技先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全國海洋科技產業發展的先導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進步的示範區,海陸一體開發和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區。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國家已經在沿海地區確立了“5個流域”的龍頭地位,廣東作為珠江三角洲的龍頭、上海作為長江流域的龍頭、廣西作為大西南地區的龍頭、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龍頭、遼寧作為東北三省的龍頭。但隨著流域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個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國首個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造也就確立了山東在黃河流域的龍頭地位,它也將改寫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的格局。

發展優勢

山東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3000多公里,占全國的1/6。擁有海灣200餘處,其中優良港灣70餘處,海岸2/3以上為基岩質港灣式海岸,是我國長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預選港址最多的岸段。此外,山東省海洋科技優勢得天獨厚,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區”,擁有海洋科研、教學機構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1萬多名海洋科技人員占全國同類人員的40%以上。

而經過近20年“海上山東”的建設,山東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海洋產業隆起帶,具備很強的承接已開發國家產業轉移的產業基礎。

戰略定位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經濟引擎

黃河流域跨九省區,陸域總面積占全國37%,區域人口占全國31%。但在我國一系列空間發展戰略中,黃河流域尚無東中西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仍是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空白地帶。而黃河流域經濟發展之所以滯後於長江、珠江流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實行海陸統籌、海洋帶動、協調發展,致使流域內陸各省區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夠活躍,延緩了經濟的增長。隨著藍色經濟區的提出,西起伊寧、拉薩,東至青島日照的兩條高速鐵路幹線將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三大戰略貫穿一體,為黃河流域內陸各省區打開了東出大海的門戶,也為整個流域經濟的開放架起橋樑並填補國家空間發展戰略的空白,成為我國新的經濟成長極與增長軸。
環渤海經濟圈的南部隆起帶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河北的曹妃甸工業區、天津濱海新區、遼東半島的“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均已被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而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山東半島海岸線長度占到整個環渤海經濟圈海岸線總長50%以上,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提出,對加強與環渤海各省市區的合作,使山東半島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新的增長極,拉動我國腹地的經濟發展將發揮巨大作用。
聯貫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紐帶
在中國規劃的鐵路“五縱五橫”中,山東處於東部沿海“一縱”的中樞地帶,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將有利於這兩大區域經濟板塊之間的融合互動、一體發展。

總體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分為主體區和核心區,其中主體區的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霑化2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6.4萬平方千米。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為9個集中集約用海區,分別是:丁字灣海上新城、濰坊海上新城、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前島機械製造業集聚區、龍口灣海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濱州海洋化工業集聚區、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萊州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東營石油產業集聚區。每個集中集約用海區都是一個海洋或臨海具體特色產業集聚區。初步測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集中集約利用海陸總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區可用海域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陸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塗用海180平方公里,相關聯的開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當於在海上再造一個陸域大縣,從而大大擴展山東省的發展空間,搭建獨具優勢的海陸統籌新平台、承載人口和產業轉移的新平台、對外開放的新平台、科技創新的新平台。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除1個總體規劃外,還有15個省直部門分別編制海洋能源、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海洋裝備製造業、臨港重化工業發展、鹽化工及海洋化工產業發展、信息服務、現代海洋漁業發展、生態環保、對外開放、園區發展、交通運輸發展、海洋工程建築業發展、海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水利發展、土地開發利用、海底礦產勘探開發開採輸送加工等專項、城鎮體系建設、教育事業發展、科技事業發展、衛生事業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事業發展、海洋文化旅遊業發展等25個專項規劃。

城鎮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規劃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規劃圖

作為空間支撐基礎,城鎮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東省建設廳組織的一個研討會在濟南召開,研討會的中心議題是把脈新鮮出爐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體系規劃。在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規劃藍圖中,半島藍色經濟區內青島、煙臺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據各自區位優勢、區域產業布局等因素,確定了各自未來的發展方向。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體系規劃範圍南起日照市,北至濱州市,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規劃圖照、東營和濱州七市以及臨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樂陵、慶雲四縣市的全部行政範圍。

2008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共有城鎮467個,城鎮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城鎮分布呈現膠東地區密集,兩翼相對稀疏的空間特徵。在這份規劃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城鎮的發展目標被明確為:面向日韓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廣大西部內陸腹地。其中,青島將被培育成國家級中心城市,成為山東省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城市;煙臺、威海、日照、濰坊、東營和濱州等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被強化,成為藍色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在地域空間上將形成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東營—濱州三個城鎮組群。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形成以三個城鎮組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鎮相結合,空間布局合理,城鎮職能協調的沿海城鎮帶。

依據區域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現狀等因素,經濟區域內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確定了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和區域定位。到2020年作為龍頭城市,青島將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區域經濟中心、現代化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國家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化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港,國際濱海旅遊度假勝地。

煙臺將成為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和港口城市、區域性金融、貿易、服務中心,全國重要的旅遊度假勝地。威海將被打造成為中韓經濟帶的橋頭堡。

日照將藉助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魯南城市帶出海門戶,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臨海產業基地。

濰坊的城市職能將重點傾斜海洋化工以及現代製造業。東營以石油化工為基礎,成為我省重要的工業城市,以及具有生態特色的中心城市。濱州則要成為魯北地區機械製造、紡織印染為主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工商中心。

經濟規劃

丁字灣海上新城

發展重點是海岸整治、濕地修復、遊艇產業、房地產產業、海洋高新科技產業。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濰坊海上新城

發展重點是海洋化工業、臨港先進制造業、綠色能源產業、房地產業、海上機場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巨大型港口、鋼鐵工業、石化工業、國際物流業。功能定位是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門戶、臨海重化工業集聚區。

丁字形產業布局丁字形產業布局

丁字形產業布局

前島機械製造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海岸整治、濕地修復、機械裝備製造業、濱海旅遊業、海洋高科技產業。功能定位是以機械製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龍口灣海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臨港化工業、能源產業、物流業。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裝備製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濱州海洋化工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海洋化工業、海上風電產業、中小船舶製造業、物流業。功能定位是濟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灣南岸海洋化工產業集聚區。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精密儀器、海洋藥物等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功能定位是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

萊州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及鹽化工業、海上風能產業。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區。

東營石油產業集聚區

發展重點是我國最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後方配套設施區、海洋石油產業、商務貿易業。功能定位是將東營城區東展,建設臨海石油產業集聚區。

獲批試點時間

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同意選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實現路徑的試點區域。 這就意味著,自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作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示後,山東省生產力最為發達的沿海板塊,向晉升為國家戰略走出了關鍵一步。
儘管距離正式獲批國家級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規劃尚有時日,山東省已然開始敲定322個重點建設項目啟動藍色經濟區的發展引擎。

正式批覆時間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檔案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近遠期目標

根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是:到2015年,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最佳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總體框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海陸空間布局上,將按照“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的總體框架展開。

“一核”就是膠東半島高端海洋產業集聚區,這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該區以青島為龍頭,以煙臺濰坊威海等為骨幹。

壯大“兩極”,即發揮灘涂礦產資源豐富優勢,培育壯大環境友好型海洋產業,構築黃三角高效生態海洋產業集聚區,培育具有高效生態特色的重要增長極;依託日照深水良港,發揮腹地廣闊優勢,推動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及臨港產業基地,打造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

“三帶”是指海岸開發保護帶、近海開發保護帶和遠洋開發保護帶。這三帶是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與水平,促進海陸產業互動發展,增強海洋經濟對陸域經濟帶動作用的載體。

“三組團”包括青島-濰坊-日照組團,在這一組團內,青島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西海岸經濟新區;濰坊重點發展海洋高端高效產業;日照重點發展現代臨港產業,三市功能互補、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形成現代化城鎮組團。煙臺-威海組團,這一組團發揮與日韓貿易緊密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海洋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東營-濱州組團,這一組團突出高效生態和海洋經濟特色,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重大意義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利於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維護國家戰略安全;有利於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完善我國沿海整體經濟布局;有利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海洋經濟國際合作水平,深化我國沿海開發戰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