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酸漿

小酸漿

小酸漿中文別名:水燈籠、打額泡、打卜草。一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根細瘦,花果期夏、秋季。常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荒山、草地及水庫邊。我國廣東、廣西及四川均有分布。廣布於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株藥用有清熱、化痰、消炎、解毒之效,可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Physalis Linn.

小酸漿小酸漿

所屬科:Solanaceae
中文名:小酸漿
其它中文名:水燈籠、打額泡、打卜草。

文獻來源

Physalis minima Linn.(1753); Dunal in DC.(1852); C. B. Clarke in Hook. f.(1883), p. p.; Hemsl.(1890), p. p.; Merr. (1927); Hand.-Mazz.(1936); 海南植物志(1974)*.
Physalis parviflora R. Br.(1810); Dunal(1852).

描述欄位

一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根細瘦,主軸短縮,頂端多二歧分枝,枝常匍匐於地,枝端斜舉,被短柔毛。葉柄長1.5-3厘米,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或波狀或少數粗齒,兩面沿脈上均疏被短柔毛,側脈每過4—5條。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纖細,長4—6毫米;花萼鍾狀,長2.5-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裂片三角形,頂端短漸尖,具緣毛;花冠黃色或黃白色,長5—6毫米,5淺裂,花葯長約1—2毫米。漿果球形,直徑約0.6-1厘米,包藏於宿萼之內,宿萼膀胱狀,直徑1-2.5厘米,綠色,具棱,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網脈明顯。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及生境

見於滇東南及滇中地區,常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荒山、草地及水庫邊。我國廣東廣西四川均有分布。廣布於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用途及功能

全株藥用有清熱、化痰、消炎、解毒之效,可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