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癌

小腸癌

人體小腸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對攝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占整個消化道長度的70%及表面積的90%。小腸位於胃部和結腸之間,有大約6米長。最常見的小腸的惡性腫瘤包括:腺癌、淋巴癌、惡性肉瘤和類癌瘤四種。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小腸癌小腸癌
小腸的長度占整個胃腸道的75%,但小腸腫瘤僅占胃腸道腫瘤中的3~6%,小腸惡性腫瘤為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的1%。小腸與結腸之長度比為4∶1,黏膜面積比為10∶1,但二者腫瘤的比大致為1∶40。Freund綜合小腸腫瘤發生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一些:腸內容物為鹼性且通過較快,減少了腸黏膜與致癌物質的接觸和機械性刺激;小腸內細菌量少,因而致癌物質的形成減少;存在保護性酶,使潛在的致癌物質被解毒;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A,可中和潛在的致癌病毒;胚胎髮育中腸的形成較晚,避免了不典型組織的種入。
小腸腫瘤有良性、惡性,二者的發病率相仿。上海中山醫院普外科1979~1988年間共收治小腸腫瘤67例,包括十二指腸腫瘤21例、空迴腸腫瘤46例。67例中惡性34例、良性33例,二者之比為1∶1。無論良性、惡性,均以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為最多見(表1-1,1-2)。國內尹朝禮等報告小腸良性腫瘤40例中,也以平滑肌瘤為最多,24例,其他血管瘤7例,腺瘤6例,脂肪瘤、神經纖維瘤和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國外資料,小腸良性腫瘤亦以平滑肌瘤和腺瘤為最常見,其次為脂肪瘤、血管瘤和纖維瘤。小腸惡性腫瘤中肉瘤約占40%,腺癌30%,而類癌約25%。無論良性、惡性,均可發生於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各段小腸。

診斷說明

多數小腸腫瘤病人,不論良性惡性,因腹痛和黑便或便血來診。如初步診查排除了常見的病因,或全面檢查仍未能作出診斷,應考慮到有小腸腫瘤的可能而作進一步檢查。
首先應作腸道X線檢查。如疑十二指腸病變可作低張十二指腸造影。空迴腸鋇劑檢查較為困難,因為小腸內容物向前運行較快;又小腸冗長,在腹腔內迂迴使影象前後重迭,難以辨別。如腫瘤較大向腔內突出,可見充盈缺損;如腫瘤浸潤腸壁範圍較廣或引起腸套疊,可看到近端小腸擴張和鋇劑受阻、狹窄、杯影等;有時可看到黏膜破壞等。當腫瘤較小且未造成狹窄、梗阻時,傳統的小腸鋇劑檢查法難以發現病變,近年來小腸灌鋇法似有一定幫助。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梗阻者,不可作鋇劑檢查,以免促使完全梗阻。
有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估計每分鐘超過3~5ml者,可作選擇性腹腔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以對出血病灶定位。
疑為十二指腸腫瘤時,除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外,可作十二指腸鏡檢查,直接了解病變部位、大小、形態,並作活組織檢查。雖然現在已有小腸鏡問世,但尚未得到推廣套用。
腹部CT檢查能顯示小腸腫瘤的大致部位、大小和與腸壁的關係,以及有無肝轉移及腹主動脈前和肝門淋巴結腫大等。但當腫瘤較小,直徑在1.5cm以下時往往難以發現。
不少小腸腫瘤經過以上種種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必要時可考慮剖腹探查。甚至有多次手術才明確診斷者,可見小腸腫瘤診斷的困難。

臨床表現

1.腹痛為常見症狀,可因腫瘤表面潰爛、刺激腸管引起腸痙攣所引起,也可因腸梗阻或腸套疊所致。當腫瘤巨大、突入腸腔,可引起腸堵塞;腫瘤侵犯腸壁可引起腸管狹窄、梗阻。這類梗阻較多見於小腸惡性腫瘤。腸套疊多半是小腸良性腫瘤所致。可急性發作,也可反覆慢性發作。
2.消化道出血約有1/3~2/3病人因腫瘤表面潰爛而引起出血。多數為隱性出血,表現為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或黑糞,長時間也可產生缺鐵性貧血。也可出現間斷小量出血,甚至大量便血。最易引起出血的平滑肌瘤和肉瘤、血管瘤和腺瘤,神經纖維瘤。
3.腹塊由於小腸活動度大、位置又不固定,所以小腸腫瘤在體檢時偶可捫到腫塊,但有時又捫不到,時有時無。可捫及腫塊的多半是體積較大的小腸肉瘤。
4.全身症狀除腫瘤反覆出血導致貧血外,小腸惡性腫瘤尚可引起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早期症狀

最早期小腸癌患者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然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甚至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血便是小腸癌的早期症狀中最常見的一種。
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小腸癌的早期中毒症狀,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主。
另外,腸梗阻也是小腸癌的早期症狀之一。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便秘或便閉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治療說明

小腸良性腫瘤可引起出血、套疊等併發症,且無組織學檢查,難以肯定其性質,所以均應外科手術切除。較小腫瘤可連同周圍腸壁作局部切除,多數需作局部腸切除,對端吻合。
小腸惡性腫瘤手術需對病變腸段及區域淋巴結作較廣泛的切除吻合。如為十二指腸惡性腫瘤則多數需作十二指腸胰頭切除。
如小腸腫瘤局部固定無法切除,可作旁路手術以解除或預防梗阻。
小腸惡性腫瘤早期診斷較難,切除率約為40%。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為平滑肌肉瘤約40%,淋巴瘤約35%,腺癌約20%。
除淋巴瘤外,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均少效果。

晚期症狀

1、腸梗阻是小腸癌較常見的併發症,多因腫瘤所引起的腸套疊、腸管攣縮、狹窄或扭轉等所致。
另外,當向腸外生長的巨大良性腫瘤如肌瘤、神經纖維瘤等壓迫腸道時,也可產生慢性梗阻症狀,但是少見。腸套疊上引起急性腸梗阻的常見原因,多見於良性腫瘤。惡性腫瘤以慢性部分腸梗阻較常見,約2/3的小腸癌發生腸梗阻症狀。
2、腹痛是小腸癌晚期症狀中比較常見的,多是由於腸梗阻所引起的。
另外,腫瘤的牽引及其引起的腸管蠕動失調、瘤體發生中心壞死所引起的炎性反應、潰瘍、穿孔等,都可以引起腹痛。可為隱痛、脹痛、持續性劇痛或間歇痙攣性疼痛。腸梗阻腹痛多呈間歇性劇痛發作,常伴有噁心嘔吐。持續性劇痛常見於腫瘤中心壞死、潰破引起的腹膜刺激和炎症。
3、腹內腫塊:部分患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以向腸腔外生長的腫瘤為多見。
腫塊的硬度可以從柔軟到堅硬不等,有時為囊性。一般說來,良性腫瘤偏軟,惡性較硬;表面可光滑、不平或分葉狀;活動度往往較大,而且位置不定。臨床觸診有時可觸及腫塊,而有時又摸不到,這種特點值得注意,需多次反覆檢查,方能確定腹部有無腫塊存在。摸不到腫塊也不能排除小腸癌,良性腫瘤病人多數觸不到腫塊;能觸到者多為平滑肌肉瘤、纖維瘤、大的淋巴管或腫瘤引起的腸套疊。約1/3的小腸癌和半數惡性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可捫到腫塊。當惡性腫瘤侵犯鄰近器官粘連成內瘺時,其腫塊邊界往往不清並活動度低。
4、腸道出血和貧血出血是比較典型的小腸癌晚期症狀。
腸道出血和貧血出血一般是腫瘤在發生潰瘍或表面糜爛後出現的症狀。小腸癌出血一般不明顯,大多為間歇性少量柏油樣便,少數為大量出血。

治療

小腸癌A期者,可予手術,並予中藥,不需化療;小腸癌B期者,可予手術,術後予化療並中藥;小腸癌C期以放療、化療、中藥、免疫治療為主,手術僅為姑息切除或對症處理。小的或帶蒂的良性腫瘤可連同周圍腸壁組織一起作局部切除;較大的或局部多發的腫瘤作部分腸切除吻合術;惡性腫瘤則需連同腸系膜及區域淋巴結作根治性切除術。術後根據情況,選用化療或放療。如腫瘤已與周圍組織浸潤固定,無法切除,並有梗阻者,則可作短路手術,以緩解梗阻。中西醫在治療腫瘤上各有所長,故治療小腸癌必須做到發揮中醫藥各自優勢,堅持長期治療,寬舒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治療,增加飲食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中藥抗癌系列藥物針對小腸癌的治療,具有殺滅癌細胞、扶正、抗癌、排毒、消瘤止痛、消積水之功效,達到標本兼治,消除化療、放療的毒副作用,達到減毒增效的治療效果。

平時護理

平時可以多喝粥類,主要是小米粥和糯米粥,糯米粥不宜晚上吃,粥中可以加紅糖,大棗,百合,茯苓,山藥,芡實,蓮子,乾薑等.要有效改善慢性腹瀉和提高老人身體的免疫力,可以選擇奘靈水蘇糖來調理的。它是通過增殖雙歧桿菌等有益菌來調節人體的內循環系統,可以說水蘇糖是免疫因子的母體,腸胃免疫力高了,腸胃疾病自然會逐漸好轉到康復的。

食療方法

【治療消腹部腫塊】
A.守宮餅:壁虎1~2枚,研粉,麵粉調做烙餅,每日取食。劑量不可過大,否則壁虎刺激消化道黏膜。
B.龍馬童子雞:海龍、海馬各10克,入童子雞內,加香菇15克,佐料適量,蒸食。海馬含抗癌蛋白,有強壯、止痛、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治療腹部脹痛】
A.蕎麥炒麵:蕎麥麵加蝦仁同炒代飯,連用2~3天,也可用韭菜代蝦仁。
B.海參粥:海參30克,調味煮粥。用於腸癌腹部脹痛。
C.芍藥花粥:白芍藥花15克,煮粥食。
【治療黑粘血便或隱血】
A、三七雞:三七3~10克,入童子雞內,氣鍋蒸食,可以隨食加入香菇、海米等調料。
B、芙蓉雪藕:藕洗淨,調入蛋清、味素,加黃瓜片同炒,勾芡。
C、醋煎豆腐:豆腐或豆腐渣醋煎或炒食。
【通便】
A、乾菜湯:乾菜15~50克,香蔥、味素、麻油適量煮湯。
B、西湖蓴菜湯:蓴菜、火腿絲、雞絲加佐料煮湯。
【止瀉】
A、神仙粥:山藥、芡實煮粥食,一般可用15~30克。
B、扁豆粥:扁豆15~30克煮粥。
C、白果粥:白果炒熟去肉10枚,煮粥。
D、蓽撥牛乳:蓽撥9克,與牛乳同煮。治療泄瀉腸鳴或瀉下多水者,可消脹、止嘔、止痛。

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
治療後後,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的變化,傷口敷料的滲血、滲液及引流液的情況;
觀察切口癒合情況;
觀察病人排便的性狀、次數及腹部有無不適,有無腹瀉、便秘、腸梗阻。
2、飲食護理
術後禁食2~3天,禁食期間,胃腸減壓、靜脈補液、套用抗生素;待腸蠕動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後,停止胃腸減壓,進少量流食,如無腹脹可進半流食,1周左右可進軟食,2周后可進少渣普食。
3、早期活動
術後平臥6小時,如無禁忌改半臥位,爭取早期離床活動,可促進腸蠕動功能恢復,防治腸粘連。
另外,小腸癌患者術後護理的同時還應配合中醫治療。根據不同腫瘤,不同病種病期辯證施治,靈活運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等中醫理論,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整體治療的優勢,使術後患者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功能;根治性放化療患者能減輕或消除毒副反應,增強療效,晚期患者能減輕痛苦,延長壽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