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痿病

痿症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日久不能隨意行動,或伴有麻木,疼痛,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 痿症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徵的疾病。 3.脾胃氣虛臨床主要症狀有四肢軟弱無力,漸致緩縱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虛浮無華,舌淡胖,脈沉細或沉弱。

簡介

痿症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日久不能隨意行動,或伴有麻木,疼痛,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內經》稱"痿躄"痿:肢體痿弱不用,躄:下肢軟弱無力。《內經》論痿頗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軟短為拘,馳長為痿。"有據五臟所生提出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的命名和分類;並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與"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的針刺治痿療法。
西醫神經內科學中部分"脊髓疾病""周圍神經病變"以及某些"肌肉疾病"符合本證候特徵者,可歸於痿證。
痿症病理學假說:
1、體內乙醯膽鹼受體抗體出現異常增多,導致其相應受體活性的下降,神經傳導閾值增高,敏感度降低,相應肌群出現運動傳導障礙。
2、受累機群的相應支配神經接頭處,其神經突觸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數量減少,且由於乙醯膽鹼抗體的複合作用,降低了該部位的敏感程度,或由於其他異常複合物的聚集,影響了該受體的興奮。
3、胸腺瘤或其他胸腺疾病,影響了胸腺對合成乙醯膽鹼的促進作用,同時由於胸腺素與胸腺肽分泌量的下降,降低了骨髓淋巴細胞轉化成為T淋巴細胞的能力,導致免疫機能的下降。
4、X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遺傳等障礙,可導致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進而發展成為全身性重症肌無力。
5、某些病原體侵害導致的脊髓前腳損傷、腦橋與延髓部分運動神經核損傷,錐體束變性等,可導致上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害,累及相應機群出現肌無力症狀。

痿症臨床表現

痿症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徵的疾病。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臟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如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濕熱浸淫,氣血不運;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辨證主要分清虛實,明確病位。治療虛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實者清熱化濕,祛痰活血。要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調治脾胃。臨床區分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證辨治。
痿證的辨證分型
1.肺熱津傷症見始發熱,或熱退後突然肢體軟弱無力,皮膚枯燥,心煩口渴,咽乾咳嗆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
2.濕熱浸淫初期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繼而手足無力,大多見於下肢,肢體困重麻木,胸脘痞悶,大便粘濁,小便赤澀,舌黃厚膩,脈滑數而濡。
3.脾胃氣虛臨床主要症狀有四肢軟弱無力,漸致緩縱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虛浮無華,舌淡胖,脈沉細或沉弱。
4.肝腎虧損症見一側或雙側下肢感覺障礙,或感覺消失,漸致下肢痿廢不用,腰脊痠軟,頭暈耳鳴,遺精滑泄,或月經不調,舌談紅少苔,脈沉細數。
5.淤血阻滯症見四肢軟弱無力,或麻木不仁,筋脈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見瘀斑,四肢脈絡青澀,脈澀滯。

注意事項

生活上注意注意節慎房事,避免損耗腎精,保持精神樂觀,避免七情過極,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要熬夜,要勞逸給合。
2、避風寒、防感冒,肌無力患者抵抗力較差,傷風感冒不僅會促使疾病復發或加重,還會進一步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3、飲食要有節,痿證的病機與脾氣虧虛關係密切,故調節飲食更為嚴重,不能過飢或過飽,在有規律,有節度,同時各種營養要調配恰當,不能偏食。
4、注意適量運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但不能運動過量,特別是重症肌無力病人運動過量會加重症狀,所以病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些有助於恢復健康的運動。病情較重的病人或長期臥床不起病史的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按摩防止褥瘡的產生。
5、在治療上病人應有良好的心態與康復的信心。鼓勵病人和病人本身應該有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減少病人的心理負擔,避免精神剌激和過度腦力(體力)勞累。
6、注意各種感染,生活保持有規律,飲食方面應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雞、鴨、魚、瘦肉、蛋類、豆製品及新鮮蔬菜水果,營養搭配對病人來講非常重要。同時應該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7、忌食:生、冷、辛、辣性食物以及菸酒等刺激。服藥其間禁食綠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