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紅茶

尋味紅茶

《尋味紅茶》,一部關於紅茶文化的書籍。作者葉怡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全書包括6個部分,紅茶身世、紅茶門道、紅茶世界、紅茶·台灣、紅茶具以及紅茶旅行,全方位的將紅茶展現在世人面前。

基本信息

簡介

這本紅茶書,許多篇章,卻是在台北幾個作者喜歡的咖啡館角落裡,一點一滴完成的。

封面

戒癮咖啡多年後,重回咖啡世界,恰恰逢上產地莊園咖啡越來越風行的此刻,作者用品飲紅茶一樣的心情,品味咖啡。遂而格外戀上的是風格優雅清新,有著迷人的果味與酸度及均衡感,能夠令作者由衷感受到咖啡產地咖啡果實的本來面目本來滋味的咖啡,就像,一杯正能夠撩動作者心的好紅茶一樣。

比方,和作者對其他飲食種類的鑽研與領會歷程近似,在看過飲過天下無數好茶後,回過頭來,終究發現,根植於作者所生所長之地——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屬於作者們自己的紅茶,才是作者最渴望追尋與了解的懸念和牽繫。

然後,也在這看似越走越專精刁鑽的究極過程里,作者仍舊時刻不停思索著內省著修習著警惕著,期待能在這自成一格的紅茶世界情境裡一步步深入的同時,還能安步自在灑脫放開,不離本作者不忘初衷,不為規則知識門道等級所捆綁。

一如作者在多年飲茶經歷里所逐漸體悟出的茶與人生哲學:“濃不如淡、多不如少、熱不如冷、高不如低、快不如慢、重不如輕……”高下貴平濃淡冷熱之間,都有滋有味有悅有樂無入不自得。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了6個部分,紅茶身世告訴你何謂紅茶、紅茶歷史以及紅茶分級;紅茶門道教你如何衝出一杯好紅茶如何選購與保存紅茶;紅茶世界帶你走進印度錫蘭(現為斯里蘭卡)中國等眾多國家的茶世界;紅茶·台灣講述台灣紅茶的誕生、台灣茶藝的復興;紅茶具向你展示“我的紅茶具”和“紅茶杯子”;紅茶旅行,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行走於東京倫敦巴黎印度的紅茶世界吧!

作者簡介

葉怡蘭,出生於台灣台南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很早就決定以“享樂”作為終身職業,並堅持相信,真正的“享樂”,不是短暫的眩惑聲色之娛,也不是以為金錢或地位的堆積,而是需要認真的涉獵、深度的堆積,需得花些實踐花些功夫,方能從心靈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官,都真真切切長長久久地享受到喜悅與歡愉。所以,從過去到未來,始終執著著,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以至旅行、美食、美酒、家居、空間、藝術、閱讀……每一種生活的領域裡,追求找尋享受的真實。

任“Yilan美食生活玩家")與“PEKOE食品雜貨鋪負責人'、只有心向股份有限公司創意出版部總編輯,並不定期開設各種飲食與生活美學課程。

著有《在味蕾的國度,飛行》、《極致之味》、《果然好吃》、《台灣生活滋味》、《玩味》、《尋味·紅茶》、《享樂,女性的完成式》、《Yilan's幸福雜貨鋪》、《享樂·旅館》等書。多數已發行簡體字版。

曾獲講義雜誌“2004年度最佳旅遊作家”;2005年9月推出個人設計茶具“讀飲”,併入圍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

專欄、文章與攝影作品散件《VOYAGE》、《時尚好管家》、《城市畫報》、《名牌》、《天津日報》、《時尚旅遊》、《美酒與美食》、《天下美食》、《COSMOPOLITAN》、《TARGET》、《ESQUIRE》、《南方都市報》,以及《30雜誌》、《GQ》、《PCHOMELIFE》、《商業周刊》、《VINTAGE》、《VOGUE》、《行遍天下》、《遠見》、《ELLE》、《財訊》、《時報周刊》、《TVBS周刊》、《誠品好讀》、《東森新聞》、《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等媒體。

歷任《ASPIRE》雜誌總編輯、《壹周刊》美食旅遊家居組主任、《明日報》美食旅遊新聞中心主任、《VOGUE》雜誌採訪主編、《室內》雜誌編輯主任、《雅砌》雜誌採訪編輯。

媒體推薦

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我以為,就是第一手的觀點。怡蘭兼具靈敏的眼舌和勤快的手腳,僕僕穿梭於各地,辨識檢閱茶韻,體驗各城市的茶風茶事,拓展了紅茶的視野疆界。而除了世界觀,她也反觀自照,認真追索本土紅茶的發展。她的全方位還包括身體力行,推廣好茶設計茶具,闡發紅茶的美學意涵,把茶韻滲入生活和土地里。

——作家蔡珠兒

比起白茶的花香縹緲、綠茶的清新爽亮、黑茶的濃沉有力來,介於中間的、全發酵的紅茶,除了身段價格顯然更為平易近人外,氣質毋寧也是比較內斂含蓄的。於是那芳香,似乎是在一種紮實沉著的質地里,徐徐緩緩地一層層悠然散發,仿佛多有了幾分日常生活的踏實安然感覺,可以時時刻刻品味享受。

——葉怡蘭

目錄

【推薦序】紅色美學讀本

【自序】喜歡紅茶

Part 1 紅茶身世

何謂紅茶

紅茶歷史

紅茶分級

Part 2 紅茶門道

如何衝出一杯好紅茶

其他茶類變化

紅茶選購與保存

關於茶點

Part 3 紅茶世界

印度

錫蘭(現為斯里蘭卡)

中國

其他

混合茶

Part 4 紅茶·台灣

台灣紅茶的誕生

台灣茶藝的復興

Part 5 紅茶具

我的紅茶具

我的紅茶杯子

誕生·我的茶具

Part 6 紅茶旅行

東京

倫敦

巴黎

印度

【附錄】

台北紅茶風景

我的Pekoe紅茶小鋪

參考書目與網站

……

序言

午後炎炎,我走進中環的老店“蘭芳園”,照例要了杯熱鴛鴦,一份豬扒包。鴛鴦棕紅濃香,苦釅帶甘,液質柔厚如緞,一口熱汁下肚,頓時令我神清氣爽,氣力百倍。

鴛鴦就是奶茶加咖啡,據說是碼頭苦力發明的,他們背米搬貨,整日汗流浹背,光喝茶不足以解渴補耗,於是加入咖啡沖煮,煲出這種烏濃醇厚的飲料,不但甘釅解渴,而且他們相信無黑不補,喝了還能滋養補身。本來是下里巴人的胡摻亂配,卻瞎打誤撞成了經典,鴛鴦從草根階層向上擴展,深入口味與人心,成為香港的特色土產。

怡蘭說得對,紅茶寬容廣闊,充滿餘地與空間。綠茶是茶中正統,歷史悠久格律嚴密,體系規章井然。紅茶卻不受羈絆,無欲則剛有容乃大,所以能生出鴛鴦這樣奇妙迷人的雜種。然而紅綠茶的不同,並不僅是色味與喝法,更在於歷史情境與文化脈絡。

就說鴛鴦吧,它用的錫蘭紅茶(錫蘭為古稱,現稱斯里蘭卡。但在紅茶領域裡仍習慣以錫蘭稱之。下同),沖煮與調味的手法,飲用的場合與方式,與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以及香港的轉運貿易皆有淵源;而茶餐廳的興起,蛋撻與三明治等西化茶點,更是文化的移植嫁接。下午茶風氣普及,港人叫“三點三tea-tea”(下午三點十五分去喝茶吃點心,粵語五分鐘被稱為一個點),不僅是可供喘息的生活空隙,也有調節壓力與補充體力的功能,與城市的經濟形態密切相關。

而半島酒店的下午茶,和“蘭芳園”里的鴛鴦、豬扒包,情境與意義當然大不相同。東京吃茶店的大吉嶺,和德里街頭的Masala香料茶,也各有一套歷史沿革與指涉體系。如何沖泡?怎么喝?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下午茶延伸出的物質文明和社會關係,極其豐富多端。

但坦白說,我的紅茶水平,僅介乎鴛鴦和伯爵之間。有時好奇想找書讀,但翻閱那些東洋味的手冊或書籍,不是望而生畏,就是興味索然。然而讀了怡蘭這本書,卻有豁然開朗之感,對紅茶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

怡蘭以清楚的架構,利落的筆法,在繁複的紅茶世界中,梳理鉤沉出簡潔的綱領,用精確但又傳神的優美文字,娓娓描述紅茶的品類滋味,令人心領神會,色香宛在眼前鼻尖流轉。字裡行間飽含感情,毫無笨重的術語資料,讀來行雲流水,自然愉悅,只有充滿熱情的“重度紅茶上癮者”,才能有此手筆。

況且,恰蘭可不是一般的愛好者,在美食和茶酒的領域,她都有專精的研究和廣博的見識,是少見的全方位美食家。而對於傾情醉心的紅茶,她的鑽研功夫當然更深厚,視野與格局也更寬宏。這本書從紅茶的身世產地寫起,一路縱橫迤邐,近及壺器杯具,遠及世界各地的紅茶館,不但全面深入,而且大半是親身經驗,長年實踐所累積的結晶。

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我以為,就是第一手的材料。怡蘭兼具靈敏的眼舌和勤快的手腳,僕僕穿梭於各地,辨識檢閱茶韻,體驗各城市的茶風茶事,拓展了紅茶的視野疆界。而除了觀世界,她也反觀自照,認真追索台灣本地紅茶的發展。她的全方位還包括身體力行,推廣好茶設計茶具,闡發紅茶的美學意涵,把茶韻滲入到生活和土地里。

這本書不只是怡蘭的“紅學”秘笈,更是生活美學的讀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