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街

寶塔街

寶塔街,舊名東大街。是座落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的一條繁榮的大街。街與河並行,東起禹跡橋,西至斜橋,全長368米。街面不寬,中段尤窄。最狹處兩旁屋檐間留一線天穹,杏花春雨之時兩條水簾垂地,在街面石板上跳躍,噴珠濺玉,而行人沿店面作壁虎行反可不濕衣衫,成為煙水江南一景。

基本信息

街道布局

寶塔街為震澤鎮繁華街道之一,市井密集,店鋪鱗次。其東為進鎮通徑,是東北郊的鄉民、蠶農、經戶上街的必由之路。近處除慈雲禪寺外,還有總管堂、祠山廟等祠廟,香客亦常年穿街而過 。還有米業公所和新安會所(安徽茶商同鄉同業組織)等行會。以故行人如織,川流不息,尤其是上午摩肩接踵,步履不暢。若遇寺廟法事活動,迎神遊行隊伍更是擁塞街道,旗幡招展,鑼聲陣陣,香菸裊裊,塗上一層宗教色彩。元宵佳節,家家張燈,戶戶掛彩,火樹銀花,流光溢彩,古街浸沉在新春祥和歡樂的氣氛之中。

寶塔街的“坊”

師儉堂“任安坊”師儉堂“任安坊”

寶塔街一街分為兩坊,東曰仁安坊,西曰仁里坊,以三官堂弄為界。弄東的輯雅堂風火牆拱門上匾、額刻以“仁安坊”名,弄西的師儉堂風火牆拱門上匾、額刻以“仁里坊”名。

寶塔街南側臨河,全系背水商居,北向面街設鋪開店,南則傍水築私家河埠,泊船卸貨,汲水洗刷,俗言“自有自便當”。街之北側,商號行鋪與富戶宅地交錯連抉,高牆崔巍,庭院幽深,柱樑恢宏。教著名的有仁安坊的“秀堂”,系清光緒年間武進士徐人翼(梅峰)的宅地;“輯雅堂”為教育家莊蓉裳及其子、名醫莊畏仲的故居;“敦善堂”為同治年間孝廉王徐癢的舊宅,內築“蟄廬”,收藏地方志書及古籍樹以千冊。仁里坊則有“師儉堂”,為同治年間禮部郎中徐寅階所築。“茂德堂”為畢萬茂絲經行及其內宅,當年少年畢康侯為震澤鎮上最早的留美學生之一,1921年曾作為中國絲業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辦的萬國絲綢博覽會。

舊時,絲米兩業為震澤鎮的支柱產業,寶塔街上可見財大氣粗的恆懋昶 、恆孚、楊同昌、畢萬茂、黃鑒記、黃應記、鈕炳記等絲經行,還有數戶鄉絲行。米業中有實力雄厚的莊恆泰、莊源記、張瑞泰、高茂記等米行以及幾家小米店,民國年間還開辦了書記碾米廠。諸多的老字號也在寶塔街上搶占一席之地,如聚順黑豆腐乾總號、宏號酒店、福美醬園,同延春國藥鋪、福懋 泰南貨店、恆裕香燭店、沈裕隆銅錫作等,其他如魚行、肉鋪、煙紙、雜貨、豆腐、彈絮等店亦是見縫插針,設法擠得一間半壁之隙。寶塔街還是茶會之處,昇平樓、得勝樓、群樂園等大茶館,茶客盈門,茶香四溢。終歲無虛席。

寶塔街的“弄”

寶塔街寶塔街

寶塔街北側,三弄平行,東曰虎嘯弄,原名火燒弄,因弄口鋪口赭色武康石,故名。以石推測年代,寶塔街當建於宋朝。中為缸甏弄,因弄口王源昌缸甏店貯貨於弄內,故名。以往亦稱官弄,為明代通判張源墓葬處。西曰三官堂弄,因其為內有三官堂而得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震澤鎮興辦新學時,三官堂改為明體學堂,但弄名依舊。

寶塔街兩側多系兩層明、清建築,粉牆黛瓦,樸實無華。背水商居壁立岸邊,倒映水中,流動的水花和屹立的房舍,在粼粼波光中動靜相諧。登禹跡橋或慈雲塔俯瞰寶塔街,如詩似畫,韻味無窮。

寶塔街長而少彎,通視良好。置身師儉堂前遠望兩端,通覽無餘:西可見底定大橋鬧市,熙來攘往,人影綽綽,透過拱門東望,則慈雲塔剎居中見望,極具縱深感,塔身、拱券、牆面、屋檐、市房、石板街面,豎橫交構,顯現出立體透視效果甚好多圖景。襯著藍天,塔尖又是圖框中的最遠點和最中點。因塔名街,每每成為畫家寫生的點睛之筆。

重要景點

師儉堂

師儉堂師儉堂

師儉堂位於江蘇省吳江市震澤鎮寶塔街西段,由震澤徐氏先祖徐汝福(號寅階)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它坐北朝南,三面臨河,可前門上轎,後門下船,水陸稱便。

師儉堂為震澤徐氏祖產,當年徐氏家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其房產遍布全鎮,號稱“徐半鎮”。瞧了禹跡橋,只覺得這么大手筆可窺得當時震澤的富庶可見一斑。只見師儉堂軸布局極為規整嚴謹,施工精心,據說前後六進總開間誤差小於5厘米,顯然是一次建成,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大宅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師儉堂占地2746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534餘平方米。面闊五間,六進穿堂式高牆深宅。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於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而建築布局上三條軸線巧構空間組合,營造出古樸的傳統中式風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紳士坐行經商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築,為近代江南民間建築所罕見。

慈雲寺塔

“慈雲夕照”“慈雲夕照”

慈雲寺塔相傳始建於三國赤烏年間,已有1750多年歷史,是一座磚身木檐樓閣式的塔,總高38.44米,歷經滄桑,歷代重修,仍翼角輕舉,玲瓏挺秀。塔的外觀為六面五層,翼角飛翹,玲瓏挺秀,由迴廊、塔壁、塔心組成。

塔內置有樓梯,可供登臨眺望觀賞風光。每於春秋佳日,夕陽紅照之際達其第五級,北望洞庭,南瞰麻溪,令人心曠神怡。謂之“慈雲夕照”,為震澤八景之最。2007年榮獲AA國家級旅遊景區。

禹跡橋

禹跡橋禹跡橋

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跨徑1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龍門石分別雕刻“輪迴”、“雲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一副,東面橋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市近湖漘,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並與不遠處的慈雲古塔互為借景,構成震澤水鄉特有景觀——“慈雲夕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