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宗教禮儀

概述

寧夏中國的回族之鄉。以勤勞、智慧、潔淨著稱的回族遍布寧夏山川。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稱穆斯林,保持著嚴格的宗教習俗,尤以山區農村為甚。回族通用漢語,只有極少數學識淵博的阿訇通曉阿拉伯語,一般民眾的日常用語中也保留著少量的阿拉伯語彙或波斯語彙,如“多斯第”(兄弟)、“色倆目”(吉祥如意)、“虎夫奈”(滿意)、“依瑪尼”(信仰)、“哈倆利”(貞潔善美)、“都士曼”(仇人)、“伊不利斯”(魔鬼)等。在寧夏,凡大一點的回族居住點,都有禮拜堂--清真寺,寺之大小不一,但都必須有禮拜堂、經堂、水房(沐浴房)。穆斯林的五大功課是:念功(念清真言)、禮功(禮拜)、齋功(每年封齋一個月)、課功(拿出1/40的余財施散給貧窮者或清真寺,以調劑貧富)、朝功(凡經濟和身體條件允許者,每人一生要到麥加朝覲一次)。每天分時辰作五次禮拜,每禮拜五為主麻日,要聚禮。

回族的服飾和音樂

回族男子喜愛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帽,熱天則身穿白褂,外套黑馬甲,黑白分明,乾淨利落;婦女戴蓋頭,不使頭髮、耳朵、頸脖外露,以顯本分莊重。根據個人年齡和婚姻狀況,蓋頭有顏色區分,一般老年人戴白蓋頭,中年人戴黑蓋頭,青年女子或未婚女孩則戴綠蓋頭(綠色是吉祥色)。在城市裡,除少數老年人戴蓋頭外,多數回族婦女戴白帽,或各色頭巾。寧夏山區的回族婦女喜歡口弦。這是一種銜在嘴邊彈奏的小樂器,有竹製和鐵制兩種。竹製的有三寸長,扯線彈奏;鐵制的約一寸半長,以手撥鉤簧,中間的鉤簧里外顫動,用口腔作共鳴箱,並利用口腔的變化,來調節聲的變化,形成音階。姑娘們用這種簡單小巧的樂器,傳情達意,彈唱歌謠,豐富文化生活。

回族生活習慣:

回族是一個十分講究衛生的民族,除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外,飲食衛生尤其講究,處處突出“潔淨”二字。回族禁食豬肉。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肉,性情兇殘的禽獸(如鷹、虎等)的肉,自死禽獸的肉和一切動物的血都在禁食之列。穆斯林不禁食的動物,都須請阿訇念經代宰後才能吃。《古蘭經》規定,穆斯林不準抽菸、喝酒。但回族講究飲茶,每有客登門,先端上“蓋碗茶”來敬茶,接著是瓜果、饊子、油餅招待。蓋碗茶俗稱抓盅子,盅子裡除茶葉外,還有紅糖、白糖、冰糖、紅棗、枸杞、芝麻、果乾、葡萄乾、桂圓等,五顏六色,味道醇香,營養豐富。喝茶時左手托盅,右手抓蓋,用蓋將浮在上面的芝麻輕輕吹刮,邊飲茶邊嚼芝麻,茶畢可將盅內乾果吃盡。

回族婚禮:

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結婚證後,由男方選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期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三天,帶上10-20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拔汗毛)、洗“離娘水”--“大淨”。梳妝打扮停當以後,新娘在送親人的陪同下,由眾多鄉親簇擁上車。有的地方大熱天新娘還要穿紅棉襖,取“豐衣”之“意頭”。送親的人須是雙親,選擇上有雙親、下有兒女、品貌端莊的人來擔當此任,預示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兒女雙全。 接親車到男家大門時,鄰里鄉親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車前,用一根繩子系在車頭上,大家像趕牛一樣大聲“吆喝”,讓他們向前拉車,這叫往家裡拉扯新媳婦。新郎則圍著接親車跑步轉圈,以示熱烈歡迎。賀喜的親友自動排成兩行,夾道歡迎。有條件的,要從大門口到新房鋪上紅氈毯,有的則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進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顯其尊貴。待送親人全部下車後雙方親屬鄰里互相高聲道“色倆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習俗請阿訇念“尼卡哈”(伊斯蘭教合婚儀式)。儀式開始,先由阿訇讀一段《古蘭經》,分別向新郎新娘詢問是否同意與對方結婚,待雙方答應後,阿訇宣布他們二人正式結為夫妻。繼而,再按照一定內容諄諄囑咐一番“尼卡哈”儀式即結束。接著阿訇從擺在面前的盤子裡抓起一把糖果隨手一撒,在座的人飛身搶奪,這是吉利的“意頭”,也是婚禮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禮上有耍公婆的習俗。人們拉來小毛驢,將到處躲藏的新媳婦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驢,頭戴草帽,手敲臉盆,用鍋煙子塗著黑臉,讓他的老伴(新媳婦的婆母)牽著毛驢在院子裡轉悠。婆母的打扮是:滿臉抹黑,兩個耳朵上掛著紅辣椒,手搖扇子。老兩口這副打扮儘管不雅,但被嬉鬧的人簇擁著、歡呼著,心裡美滋滋的。這種習俗如同漢族新婚的鬧洞房,圖個吉利喜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