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蜀中父老

寄語蜀中父老

《寄語蜀中父老》是一首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是詩人朱德在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時寫給家鄉四川人民的,實際上也是寫給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後方人民的。全詩短促而有力,表現了詩人壓抑、悲憤的情懷,字字鏗鏘,氣勢雄渾,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佳作。

作品原文

詩作書法藝術圖(朱德書)
寄語蜀中父老
佇馬太行側②,
十月雪飛白③。
戰士仍衣單,
夜夜殺倭賊④。

注釋譯文

①蜀:四川省的簡稱。
②佇:長時間地站著。太行:太行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曾設在這裡。
③飛白:大雪紛飛,一片潔白。
④夜夜:每天。倭賊:日本侵略者。

創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即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開闢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立下了不朽功勳。但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卻違背他們在紅軍改編時的諾言,不給英勇抗戰的八路軍以武器、給養上的必要補充,致使八路軍將士在大雪紛飛的十月,仍身穿單衣英勇殺敵。在這種背景下,朱德寫下了該詩。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詩人在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時寫給家鄉四川人民的,實際上也是寫給國民黨統治下的大後方人民的。
作者在詩中既熱情歌頌了浴血奮戰在冰天雪地的抗日戰士的英雄氣概——“夜夜殺倭賊”,也以客觀事實控訴了國民黨破壞抗戰的罪行——“戰士仍衣單”。全詩短促而有力,表現了詩人壓抑、悲憤的情懷,真是字字鏗鏘,金聲玉振,氣勢雄渾,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佳作。
朱德的詩具有陽剛之氣,格調大都昂揚、激越、樂觀,響徹時代風雷。該詩格調高古,頗有邊塞詩風。全詩體現彰顯了正義之聲的力量,是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頌歌。詩歌於1940年12月15日在重慶《新華日報》發表後,國內各界人士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表現出極大憤慨,對英勇善戰的八路軍將士無不拍手稱讚,紛紛募捐衣物,支援前方。

作者簡介

朱德
朱德像
(1886年-1976年),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人,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