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禮教

“家禮教”是由關內京杭運河一帶,從滿清乾隆年間在民間興起的一個封建幫會組織。該教首先在運河碼頭,船運中創立的,創始人是姓翁的、姓錢的和姓潘的三個人,也就是後代所稱為三位祖師爺。起初創教先在碼頭工人中發展教徒,後來年久了就傳到各行各業中。“家禮教”傳播地區之廣,入教人數之多,在舊中國是少有的,大概僅次於“儒、佛、道”三教。

入教規定

凡入該教的人必須有引進師,和傳道師。該教論資排輩有二十四個字,即“萬象皈依……元明興禮、大通悟學,”由“萬”字班開始,一直到“學”字班,然後再從“萬”字開始依此二十四個字循環。

如“悟”字班教徒收徒弟就是下一輩的“學”字班;“學”字班的收徒就是“萬”字班了,凡入該教,不論歲數大小一律以哪個字班先後排輩,哪怕你六十歲老人如是“萬”字輩的,見二十多歲的小夥伴是“學”字班的,就得叫師叔。

入教首先由引進師引進,找一個傳道師(正式師傅)入教儀式叫擺“香堂”。主持香堂的人叫“站堂師”(對教規熟悉精通的、輩份較高的人擔任)。擺上香堂,供上三個祖師牌立,燒整柱香,在桌上擺上供品(饅頭,水果)同時還供一個“家法”。所謂“家法”就是一根五尺長的木棒,用顏色染成一半黑,一半紅色(如有教徒違犯教規,就用這個黑紅棒子懲戒)。首先由站堂師喊:“向祖師叩拜,行大禮。”凡參加香堂的教徒都跪倒進行三拜九叩頭。然後逐個向長輩叩頭。教內流行說:“叩頭夠不夠三千六”可見叩頭之多了。再就是引進師介紹有幾名新入教的姓名、年齡、職業、引進師是誰、傳道師是誰。逐個介紹,新徒向祖師、傳道師、引進師叩頭。站堂師再講講教規,儀式就結束了。教規主要是對外保密,所謂“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教友之間要團結互助,尊師敬友等。

主張

教內主張五個字,即:“敬、學、吃、怕、求”,敬的是:“天地君親師”;學的是“仁義禮智信”;吃的是“金木水火土”;怕的是“生老病死苦”;求的是“四季平安福”。

分布

西安街內入“家禮教”的人,士農工商界都有,尤其是州、理髮、飲食等服務業入教人比較多,偽警察、職員也有,教育界較少。據我所知當時(1940至1945年)西安縣最大的百貨商場“榮泰興”的褚掌柜的就“家禮教”“悟”字班的;北壽六條胡同東上邊住的田玉山是“學”字班的(田是中興小食堂,第一村兩號飯店的財東兼經理);北壽四條胡同住的張廣慶木型工匠是“悟”字班的(剛解放後五十年代,曾在礦務局機電廠當過廠長)。

教規

該教還有互相聯繫的“密碼”,如教內人到一個生地方,有事需找教內人相助,聯繫的方法,你可到公共場所如茶館、飯店,把帽子脫下仰放在桌上,不能扣著(表示船),這就表明你是在家禮的人。這時就會有人上前和你搭話,盤問,也叫“盤道”。甲問乙:“請問老大貴姓?”乙答:“敝人在家姓本姓,出門姓潘”。又問:“在哪碼頭髮財?”乙答:“……”(就是問你在哪個城市來,乾什麼職業)。經過“盤道”,互相都確認是教內人就客氣了,你要找人或辦事就會得到幫助,如吃、住,臨走都給拿盤纏。

入教後

還發給你一個個小冊子叫“海底”,紫色的封皮,有燙金四個字“道義袖珍”,內容主要是教規,所用的術語都是船上的事,什麼“有釘無眼是甲板,有眼無釘是牽板”等等。其中有好多關於擺香堂的規矩,都是用五言、七言的詩句,如請祖師詩句僅記住一句:“……清風明月送祖來”。

後言

該教雖然教規說的挺嚴,實際在那個世態炎涼的社會是做不到的。同樣教內的人有錢有勢的,就有徒弟捧你,發展教徒就多,反之你是個窮光蛋,也沒人理你。實質也是互相利用,鞏固自己社會地位和斂財的手段。解放後該教也就自消自滅了,“鎮反”和“肅反”時也沒追究“家禮教”,因為它屬於封建幫會,在取締之內,再者它對社會和百姓沒構成什麼危害,所以這個封建幫會也就成為歷史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