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

宮觀

宮觀是指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宗教儀節的處所,古代祀神之宮觀,始見於《史記·封禪書》,漢武帝令在長安、甘泉建觀,以候神人。

宮觀

正文

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宗教儀節的處所,為道宮和道觀的合稱。古代祀神之宮觀,始見於《史記·封禪書》,漢武帝令在長安、甘泉建觀,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觀。道教宮觀蓋源於張陵之二十四治。治為五斗米道的教區,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設在山中,“置以土壇,戴以草屋”,“治館之興,始乎此也”。至晉,或稱治,或稱廬,或稱靖(又作“靜”),東晉稱館,北朝始稱觀。早期山居修道者皆居山洞,旁築館舍,故曰館;後始有立館於都邑者。觀者,觀望也,既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館觀之義不同。至唐代,改館為觀。唐宋以後宮觀大興,《唐六典·祠部》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其中大道觀則稱宮。宋徽宗又詔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歷宋、元、明諸代,興建之風尤盛。宮觀形式皆仿古制。《道書援神契·宮觀》稱:“殿堂分東西,階連以門廡。”規模雖有大小,形式大致一律;前有門,入門為中庭,繼為堂(即殿),堂後為寢。或旁有廊廡,後有園池。廊之兩側,分別建屋。全真道宮觀採用十方叢林制,凡道士皆可掛單居住。正一道宮觀則採用子孫廟制,師徒相承,不接受遊方道士。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