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就鎮

宜就鎮

宜就鎮,隸屬於雲南省,位於永仁縣城西南部,下轄12個村委會,117個村民小組。

基本信息

概況

新世紀大街新世紀大街

宜就鎮位於永仁縣城西南部,東經101°23′~101°28′,北緯25°51′~26°2′之間,有著便利的交通和區位優勢。全鎮轄宜就、他克、阿朵所、拉利坪、木馬、地什苴、拉古、老懷哨、潘古里、他的么、外普拉、伙把等12個村委會,117個村民小組,4122戶農戶,16250人。境內有漢、彝、傣、回四種民族,其中漢族 7870 人,占總人口的48.43%;彝族8380人,占總人口的 51.57%,全鎮有耕地面積20032畝,人均1.22畝,其中:水田10431畝,旱田9601畝,是較大的農業鎮。現在全鎮人民同心協力奔小康,建設自己美好家園。

文化教育

中學大門中學大門

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14個教學班,專職教師 47人,在校學生696人;國小15所(含教學點),專職教師88人,在校學生131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認真落實“富民興鎮,教育為先”發展戰略,深入宣傳貫徹省、州、縣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積極倡議全鎮幹部職工捐款助學,共捐款 49000元,用於扶持貧困學生上學。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宜就中學大門柏油道路、宜就中心完小院內水泥道路、球場進行改造和美化綠化,解決學生床架230張,改善了中、國小辦學條件,總投資12.76萬元,其中:縣級9個部門捐資10.29萬元,全鎮337名幹部職工、個體工商戶捐資19520元。最佳化教育結構,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綜合成績處於全縣上等水平。

人文地理

民間藝人民間藝人

獨特的自然優勢和人文景觀,孕育出了宜就鎮獨有的民風民俗,宜就鎮彝族除隆重過好彝族年之外,還有獨特的過節方式——趕山街,來歡慶自己的節日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火把節過後的第一天,方園百里的人們帶著節日的喜慶,匯集在山山相連的相對平緩地帶,互通有無,形成“山街”,伙把山街和老懷哨山街。來這裡趕山街的人們更重要的是為了與親朋好友到這裡見面歡聚,以松毛席為桌,買上“羊湯鍋”、斟上米酒,盡情享受這原汁原味的“美味大餐”,山間炊煙繚繞,頭上綠樹掩映,席間歡聲笑語、繪成一幅人間美景。席罷、夜幕降臨、人們自動圍在一起,彈起三弦盡情跳起彝族舞,仿佛要讓自己所有的煩惱隨著汗水的流淌而永遠消失,天亮才滿懷輕鬆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

基礎設施

緊緊抓住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千方百計爭取上級立項扶持資金,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集鎮面貌,堅持不懈大幹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後勁。完成了集鎮農貿市場改造,修復了新世紀大街與南永二級公路搭界口,加高並處理底么魚水庫壩埂,新建水廠炮點,鋪築宜就至木馬村委會、南永二級公路岔路口至老懷哨村委會彈石路。2006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3萬元,占縣政府下達任務數370萬元的170%。以重點工程為突破口,著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累計動工並完成工程20件,投資707.1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38.5萬元,民眾投勞折資168.68萬元;改善灌溉面積4503畝,新增灌溉面積400畝,解決277戶1324人、1080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困難;重點實施他的么小水窖、拉利坪管灌、外普拉小水窖、伙把管池和拉古溝池5件基本煙田建設項目;實施了上梭羅武水庫擴建、木馬灌渠防滲襯砌2件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地什苴、拉古農業綜合開發溝渠防滲襯砌工程;完成潘古里村潘古里組、老懷哨中村、他的么中村、他克一組、地什苴鳳梨苴組、魯么的乍組6個村民小組整村推進工程;實施伙把“小康水利”工程;完成拉利坪新隊、木馬大居、者白居、上羊圈房人飲4件工程;完成了地什苴夜加隊、宜就子魯的組2件桑水工程;新建下羊圈房水庫。

新農村建設

鎮政府認真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20字方針,以實現“村民富、村莊美、村風好”為目標,以大力發展生產為突破口,以促進鄉風文明為著力點,確定拉利坪秧田箐為縣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總投資19.42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5萬元,民眾投工投勞4.42萬元。架設人飲管道、新建三面光溝渠、文化室、公廁、球場,加大抓“五改”、治“五亂”力度,改善了基礎設施和村風村貌。新農村建設試點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實施效果好、質量過硬、成效明顯,順利通過縣新農辦的驗收,並被評定為“合格”工程。

產業結構

全鎮發展訂單農業亞麻650畝,種植日本總太蘿蔔110畝,種植菜心繁種287.1畝,蔬菜650畝,早包穀400畝,早洋芋150畝,板蘭根202畝,油橄欖10畝,綠色產業和特種產業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加強對全鎮已種植的1100畝桑園的管理,對400畝蠶桑進行嫁接改造,發動66戶養四季蠶548張,產量6236公斤,實現創收9.09萬元。目前全鎮已栽種蠶桑1100畝,今後將把桑蠶培植為我鎮繼烤菸之後的主導產業,真正使蠶桑產業成為宜就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一個亮點。

特色產業

核桃產業核桃產業

按照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著力培育糧食、烤菸、蠶桑、畜牧、綠色食品五大支柱產業。糧食生產:全年共種植糧食農作物 39104 畝,實現糧食總產量 652 萬公斤。烤菸生產:種植烤菸 5831.1畝,菸葉收購61.65萬公斤,實現總產值656.12萬元,完成稅收144萬元,指令性收購均價11.93元。畜牧業生產:全鎮大牲畜存欄15425匹,豬存欄24719頭,牛存欄10152頭,羊存欄 18975隻。全年,扶持發展養殖重點戶371戶,其中:養牛重點戶65戶,養羊重點戶90戶,養豬重點戶113戶,養禽重點戶108戶,規模養殖大戶14戶;扶持養殖示範村1個,示範組1個。蠶桑產業:全鎮有新老桑園1畝,養蠶1456張,產繭59080公斤,實現產值122.1萬元。綠色產業:全鎮完成蔬菜繁制種1400畝,商品蔬菜1300畝,筍1400畝。突出抓好宜就、拉利坪、地什苴、木馬、他克、拉古一線的板栗基地產業;以阿朵所、他克、伙把、外普拉為重點的核桃產業;以潘古里、木馬、外普拉沿河一線為重點的熱果和冬早蔬菜產業。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烤菸,菸葉,生豬,山羊,木材

資源環境

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

宜就鎮位於永仁縣城西南部,距縣城19公里,東與元謀縣毗鄰,西與大姚縣接壤,是永仁的南大門。南永二級路貫穿集鎮而過,全鎮轄國土面積3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84.5米,最低海拔1220米,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年均氣溫17.9℃。位於東經101°23′~101°28′,北緯25°51′~26°2′之間,有著便利的交通和區位優勢。主要河流有羊蹄江、江底河,地表徑流量8萬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8%,松屬主要樹種。豐富的森林資源孕育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有紅椿、香樟等珍稀植物和苦良姜、茯苓、杜仲、防風等名貴藥材。貓頭鷹、野雞、彌猴、野兔等珍稀動物在境內生存;松茸、雞棕、牛肝菌、香菇、銀耳等高經濟價值的野生食菌年總產量262噸,產值372萬元;擁有仙人洞、大雪山等旅遊勝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如老懷哨山街、伙把山街。

農業

蠶桑產業蠶桑產業

鎮黨委、政府始終緊緊圍繞“穩糧、優煙、壯畜、培桑、興果”的工作思路,突出重點,狠抓亮點,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集中精力,因地制宜,持之以恆地抓好五大重點產業建設,努力把五大產業培育建設成支撐全鎮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長。
1、穩抓大小春糧食生產,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物質保證。2006年,收割糧豆作物10500畝,總產量118萬公。水稻完成規範化移栽8060畝,玉米播種3400畝,種雜糧118畝,大豆100畝,商品蔬菜1335畝。在克服乾旱、冰雹因素影響下,糧食總產量仍完成652萬公斤。
2、調整地力、擇優布局,鞏固提高烤菸產業。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烤菸生產收購工作全局,按照“提質增效、爭創一流”的總體目標,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種植烤菸面積5831.1畝,完成菸葉收購量(含出口備貨)61.65萬公斤,實現產值656.12萬元,稅收144萬元,指令性收購均價達11.93元,使全鎮烤菸生產在“雙控”嚴峻形勢下仍實現了減量不減收的良好局面。
3、加快蠶桑產業建設步伐,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共發展新植桑園406畝,改造老桑園118.4畝。共有養蠶戶171戶,養蠶399.5張,產繭12633.8公斤,實現產值26.38萬元,占全年計畫數的131.9%,單產36.12公斤,均價達20.89元。
4、培強壯大畜牧養殖業,努力提質增效。畜牧業是我鎮農民增收的主要財源之一,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鎮認真開展商品牛羊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以商品牛羊和生豬養殖業共同發展的生產格局,出欄家禽18209隻,出欄水黃牛1793頭,生豬出欄14331頭,羊出欄8126隻。
5、加強經濟林果管理,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充分發揮各村的自然特點和優勢,突出抓好宜就、拉利坪、地什苴、木馬、他克、拉古一線的石榴、黃花梨、蔬菜基地產業;以阿朵所、他克、伙把為重點的核桃產業;以潘古里、木馬、外普拉沿河一線為重點的熱果和冬早蔬菜產業;全鎮經濟林果達22043.1畝,其中板栗8656畝,核桃10763畝,石榴400畝,黃花梨272.1畝,今年在阿朵所、伙把和他克規劃核桃 1814畝,已種植780畝。

鄉鎮企業

全鎮鄉鎮企業總收入達7182萬元,總收入保持12%的發展速度,現價總產值達5003萬元,工業現價總產值1502萬元,增加值1789萬元,上交稅金42萬元。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14戶,從業人員達363人,註冊資金217萬元,完成總產值167萬元,營業總額達302萬元,商品零售額達到258萬元,稅收36.85766萬元;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資額101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為宜就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集鎮建設

鎮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小城鎮,大戰略”的思想,切實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努力爭取建設資金200萬元,全程613.37米長、24米寬的宜就新世紀大街柏油路面全面鋪設結束,並積極開展了綠化美化,創建衛生城鎮工作,改造了宜就集鎮內1.5公里的柏油路面。使集鎮經營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呈現出農產品交易日趨活躍,物資供應充足,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穩定,市場經濟繁榮的景象,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林業

全鎮有經濟林果13997.1畝,產值600萬元;2002---2004年野生食菌產值39.3055萬元。三是抓好封山育林和荒山綠化造林,採取多種形式發展社會造林,推動生態建設。四是加強護林防火,取得了全年無火災的好成績。五是加大森林資源的管護力度,嚴格控制木材的採伐量和運輸量,2004年共運出民用材(搬遷用)85立方米,辦理採伐民用材345立方米,全年共處理非法偷馱盜運37起,沒收非法所得木材210.8立方米。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工作,降低森林資源消耗,全年共新建沼氣池412口,輔助太陽能建設56戶112平方米。

民政

民政部門積極做好救濟救災和雙擁工作,已辦理髮放《老齡人優待證》71本,走訪慰問優撫對象46人,慰問五保戶38人,特困戶1戶,殘疾人3戶,受災戶1戶,支出慰問費4500元。全年共發放困難救濟寒衣106套,寒被36套,糧食10000公斤,為困難民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畜牧業

全鎮畜牧業總產值完成2153.44萬元,比去年增長23.8%。全鎮生豬存欄達到22540頭,存欄數居全縣第一位,出欄20225頭,比去年增長9.27%;牛存欄9138頭,出欄2672頭;山羊存欄17353隻,出欄11063隻,培植養畜禽重點戶326戶,其中:養牛大戶58戶,養羊大戶65戶,養豬重點戶113戶,養禽重點戶90戶,規模大戶11戶;養殖示範村1個。

糧煙生產

全年共種植糧食農作物27273畝,其中水稻16269畝,玉米3903畝,小麥2375畝,蠶豆4001畝,實現糧食總產量660.8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98公斤,種植烤菸6042畝,完成立式爐改造30座,菸葉總產量55.31萬公斤,實現收購總產值536.93萬元,剔除徵收因素,平均價10.95元,完成稅收118萬元。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烤菸生產任務,呈現出質量好、進度快、等級高、收購平穩、三者利益均衡的良好局面。

科技

終實施科教興鎮戰略,為加快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強化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意識,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重視對勞動者技能培訓。鎮農函大有針對性重點開辦了核桃、蠶桑4個培訓班,招收學員213名,學員通過面授與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掌握了栽桑養蠶、核桃嫁接管理、低產改造等科學技術和方法。通過培訓,學員科技素質有所提高,為宜就早日脫貧致富起到帶頭示範作用。2006年共舉辦各種科技培訓250場次,受訓人達12689人,各項科技措施得到全面落實,為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