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溝鎮

宜溝鎮

宜溝鎮隸屬於安陽市湯陰縣,位於湯陰縣南部,安陽市鶴壁市交界處,離鶴壁市新區3公里,總面積127.63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人口57233人,10.7萬畝耕地。 宜溝鎮是湯陰縣面積最大的鄉鎮,東與伏道鎮為鄰,北與韓莊鎮毗鄰,西、南與鶴壁市淇濱區接壤,境內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全境,中華路北連湯陰、安陽,南接鶴壁、淇縣,有“鄴南首鎮”之稱。

基本信息

歷史大事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濬縣宜溝鎮劃歸湯陰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一行人馬來到宜溝,夜宿廳宮。

1958年建宜溝公社。

1984年宜溝改鄉。

1989年宜溝建鎮。

1997年,人口5.5萬人,轄翻身街、解放街、蘆勝街、胡勇街、新華街、前進街、勝利街、趙屯、將城、劉莊、馬屯、車屯、香寺、段莊、谷多、大窪、趙窯、黃下扣、索下扣、王下扣、陳下扣、張家莊、霍家窪、尚家庵、唐王莊、王老屯、王武崗、王軍莊、大蓋族、棘針莊、琵琶寺、吳指揮營、小蓮莊、魏城、長沙、石廟、牛村、馮崗、陳莊、三里屯、向陽莊、高耳莊、前李朱、江王莊、大寺台、小青山、大青山、黃鹿廠、李趙河、蠶姑冢、後李朱51個行政村。

自然地質

全鎮地勢西高東低,永通河自西向東,橫穿全境。京廣線以東為廣闊的平原,地下水源充足。京廣線以西屬低緩的丘陵地形,約占全鎮面積的60%,地下水源不足。

琵琶寺水庫 琵琶寺水庫

西部崗區建有琵琶寺水庫,現為總容量20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水產養殖,休閒娛樂等用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下游是永通河,永通河東流注入衛河。

礦產資源主要是西部崗區的泥灰岩(白乾土),可作為水泥原料。

境內歷史文化遺產豐厚。將城遺址屬龍山文化,兼有商周陶片。另據史載將城為戰國時期魏信陵君“竊符救趙”椎殺晉鄙的地方。宜師溝源於縣西南的黑山,據清乾隆《湯陰縣誌》載為長沙溝水,因水殊寒,時稱“冷泉”。《圖經》云:“魏文帝幸洛道病,巫師以溝水飲之,立愈。水以師著,地因水名”。據傳首陽山為商時伯夷。叔齊隱居地。

行政代碼

宜溝鎮410523104:~200勝利街村 ~201將城村 ~202東黃六廠村 ~203向陽莊村 ~204陳莊村 ~205段莊村 ~206蓋族村 ~207劉莊村 ~208新華街村 ~209唐王莊村 ~210王武崗村 ~211張莊村 ~212高耳莊村 ~213大寺台村 ~214大窪村 ~215石廟村 ~216長沙村 ~217牛村 ~218三里屯村 ~219後李朱村 ~220前李朱村 ~221棘針莊村 ~222陳下扣村 ~223馮崗村 ~224馬屯村 ~225谷垛村 ~226小青山村 ~227香寺村 ~228李河村 ~229尚家庵村 ~230大青山村 ~231胡勇街村 ~232霍家窪村 ~233前進街村 ~234小連莊村 ~235王老屯村 ~236西蠶姑咀村 ~237車屯村~238趙屯村 ~239江王莊村 ~240翻身街村 ~241肖下扣村 ~242趙窯村 ~243黃下扣村 ~244小窪村 ~245魏城村 ~246琵琶寺村 ~247西黃六廠村 ~248吳指揮營村 ~249王下扣村 ~250解放街村 ~251蘆勝街村 ~252索下扣村 ~253王軍莊村 ~254東蠶姑咀村 ~255趙河村 256~龍堂村

經濟產業

工業

宜溝鎮 宜溝鎮

機械製造、建築建材、電子材料、農產品加工是宜溝鎮工業的四大主導產業,其中,華興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恆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壽陽水泥有限公司、漢森種禽公司、湯陰釀酒總廠等幾家企業效益可觀。

農業

宜溝鎮 宜溝鎮

食用菌、尖椒、養殖業是宜溝鎮農業的三大支柱產業,農業生產向產業化邁進。現已建成32個食用菌專業村,發展食用菌產3000多家,組建“菌”字號龍頭企業4家,形成平菇、姬菇、金針菇三大系列十多個品種,初步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產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養殖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連續兩年被安陽市評為“特色農業(鄉)鎮”;尖椒生產勢頭強勁,“小尖椒” 正壯大為“大產業”。

歷史名人

宜溝鎮車屯村王金章清乾隆年間考中舉人(武舉),後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營總兵,官居正二品。

王金章是一武舉出身,家建的房屋上有五脊六獸,建房用的木料全部是從東尖山上買的柏木木料,大門兩邊有上馬台,下馬台。他用的大桿洋刀100多斤重,犀牛角弓沒有300斤的力氣是拉不開的,練功用的青石有360斤,(又叫恨石,上面有眼)。村南地有一塊地叫跑馬埂地乃是他的練武場地。具聽老年人說,王金章小的時候就有星相,其父五世主王鏈想買幾畝地,要寫文書契約,需要請客,叫王金章到宜溝去買肉,他買了後在回家的路上給生吃了,回家後父親問肉呢? 他說吃了,父親大怒,要拿槓子打他,他躲到了南大園的磨房中,躺倒碾盤上睡著啦,其父找到他時又要打他時,出現了一隻黑虎阻攔住了,其父沒辦法了說:管你是龍是虎,不管你了,任你怎么樣吧。年輕時一身的武功,大力氣。有一次在回家的途中,路過大青山時渴了,到一水井旁討水喝,擔水的人不讓喝,他氣壞了,晚上就抱了倆石磙到那裡把水井給篷住了,第二天有人去擔水一看傻眼了,沒有人能弄的動倆個石磙,只好又來請王金章去了。還有一次其父讓他去犁地,在犁到半晌的時候他把犁寨丟了,管不住深淺了,他一氣之下把手指當犁寨,到中午犁完才回家了。由於遭人陷害,卒於嘉慶3年10月。

旅遊觀光

宜溝鎮有很多景點,地名在民間被編為趣話廣為流傳,如“走山沒有山、進城不見城”,北關響獅子,南關褲腿橋,出東門兩架青山,出西門琵琶寺弦不彈自響,四山五座廟,廟院走大車,還有鐵箍槐等,這些景色聽起來,真是動聽如畫,讓人迷戀。

出東門兩架青山、走山沒有山之說相傳很早以前,宜溝東門外往東3公里確人兩架青山,山下均住有人家,那時山上草木茂盛,四季如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歲月滄桑,如今青山已夷為平地,只留下腳下的兩個村莊,這兩個村莊至今仍叫大青山、小青山,為此廣傳為出東門兩架青山、走山沒有山佳話至今。

走城不見城宜溝鎮城南2公里有魏城,城北4公里有降城兩個村莊。降城就是當年魏國大將晉鄙屯兵駐紮的地方,即巍峨雄偉的古城堡如今遺址尚存。到宜溝,要去魏城或將城,進莊內,並沒有什麼城,所謂城是指村名而已,是個謎,為此,走城不見城廣為佳傳。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56年,秦昭王起兵攻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平原夫人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的姐姐王異母妹),她屢次書信向魏王和無忌救援。魏、楚兩國合謀援救趙國,魏王令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援救趙國。這時秦王派使者告知魏王:“我攻趙,指日可得,誰若敢救趙,我將先移兵攻打他”。魏王懼怕秦,速派人阻止晉鄙,令他屯兵於宜溝附近的降城,名為救趙,實為觀望和搪塞趙。信陵君得知晉鄙屯兵降城,不進不退,又多次勸魏王不聽,信陵君無奈,只好帶著自己門下、食客千餘人和車騎百餘輛,準備與秦決一死戰,與趙共患難。當隊伍路過夷門(開封東門)時,信陵君會見他的老門客候贏。候說:“你此去如以肉打虎,有去無回,不但不能救趙,反而毀了自己。”並幫信陵君出主意,讓他托魏王愛妾如姬偷出虎符(古代帝王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奪取晉鄙的軍權,再去救趙,並薦力士朱亥隨他信陵君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如姬,如姬果然竊取了虎符交給信陵君。陵君來到降城之後,拿出虎符,假借魏王之命以代晉鄙。晉鄙驗符屬實,但見信陵君所帶隊伍不正規,又無使者,便產生疑心,不肯交出兵權,站在一旁朱亥用40斤重的鐵錘,殺死了晉鄙:信陵君奪取兵權,重整隊伍,率軍北上救趙。不到—個月,魏楚協助趙國打敗秦兵於邯鄲,解了趙國之固,這次戰爭在歷史上稱“竊符救趙”.2000多年過去了,雖當年雄偉森嚴的城堡已不存在,但從現存殘缺的城坦采春,仍可見其當年之風姿。現存遺址東西長103米、南北寬98米,面積9894平方米,高出地面3—4米,遺址周圍是廣闊無垠的平原和泊地,充分顯下出耳當年巍峨。

北關響獅子,報警防洪水永通河位於城北,由西向東,山洪暴發,沖刷自然形成,後經眾人開友,於光緒27年(1901年)命名為 永通河,河寬50米,水位].5米,最大流量為每秒150立方米,繞城流過,屜後流至菜園西雙石橋入湯河,全長37公里。永通河每到汛期,山洪暴發時,洪水漫溝泛瀾成災。明末年間,當地宮員工一些大戶商量後,在北門外修建了一座漫水橋(橋眼三個,中間橋眼高2米,寬2 .5水,兩側橋眼高1.5米,寬2米),橋頭四個角按放了四隻石雄獅獅子胸前挖有個小洞),相對而臥座,平時水從橋下流過,汛期山洪暴漲時漫橋流過,水衝進小洞,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以示人提高警惕防止洪水泛瀾。為此古稱“北關響獅子”相傳至今。

南關褲腿橋,走橋不見橋宜溝鎮南城門外,有一個面積不算太大的廣場,這裡就是過去被人們稱為“南關褲退橋、北關響獅於、四山五座廟、廟院走大車”的宜溝重要景觀之—的褲腿橋,也許有人會問,我到過宜溝多次,怎么就沒育發現廣場下面還有座橋呢?對了,這就是宜溝褲腿橋的絕妙之處,人在橋上走,不見橋身處。說起褲膽橋的來歷,歷經歲月滄桑,這裡面還流傳有多年的風趣故事呢!宜溝,顧名思義,以溝居多,而南城門外稱“五龍聚首”之地,面的護城河,西面鍋羅溝,以及驛路、小官路等五路來水匯集一處,每到汛期一片汪洋,無法行走和交通。據重修南關跨溪橋碑文記載,南關褲腿橋原名跨溪橋,雙足三窟,盤曲吐納,經梁大雅所建。聖祖仁皇帝五十九年霜妃返京路過此地,橋坍塌不堪,狹窄不便,遂命新武孝廉張明遠,力懂其事,用石平鋪,而形便如舊。乾隆40年,此橋車輪馬蹄眾檻,森列全沒,於*雨烈風,昔日鞏固之形成又傾圯之,宜溝眾衿士,育知之士)馮其登,壬邃等目觸悄傷,立志補修:但念工大費廣,獨立,難成,因積少成參,眾擎易車,於是就先益後募,用黃金五丁、神斧乃揮塢工,於乾隆40年庚子11月中修補竣工,當時負責此工程的有湯陰縣正堂加五級、豐仲,湯陰縣教諭李振兀,湯陰縣訓尋強振庚、胡筠、蔡璜、朱煥等。嘉慶年間,進土賈炳回家探親(宜溝前進街人士,官居漢陽的正堂),行至南關,目睹跨溪橋到處坍塌,凸凹不平,行走十分小便。回家後,心情萬分沉痛,就暗下決心為家鄉父老鄉親重修此橋.待他思慮幾天后,就找本街馮老雲(宜溝有名紳士)即幾家大戶和一些知名人士,商議如何修橋以便行走和交通之事。他們根據地型、水的流向、汛期水流量,擴大規模,確定重新餡橋,更名為“褲腿橋”。但困工程之大,用料真多,耗資巨大,交通不便,運輸十分困難,怎么辦?面對諸多問題,她們商量後,構想了橋上用白條石鋪面、橋下用石磙子支撐的辦法,因石礴兩側有臍眼,按上硫框—個牲口就司拉來,這樣運輸問題就迎刀而解了。在耗資方面,他們利用人們財謎心竊的心理,構想了以一斤石頭換一斤小米的辦法采誘惑人心,引入上當受騙。方案商定後,對工程用料做了詳細計算。該工程由馮老雲主持,經辦人車老澤(蘆勝街人)。次日主持人就派人到外地十里八鄉四處張貼每交售一斤石磙子和條石,付給一斤小米的告示,大肆宜稱宜溝建褲腿橋之事。這類好事,如同天上掉下了金元寶,一時間方圓數十里內送石磙的人蜂擁而至,絡繹不絕。磙於送來後,並不馬上開秤兌米,主持人讓送磙子的各自堆放—塊兒,為了便於識別和防止丟失,把自己磙子上的臍眼用鐵錘任意打掉一個,並留下標記,等收齊後一次開秤兌米.沒多長時間,宜溝南門外堆滿了石磙於和條石。這時,經辦人通知各村送石料的人都到宜溝開枰兌米。來時,送罐子的人們都高高興興趕著大車小輛來準備往回拉小米。開秤那天,主持人命人取來那桿特製的大秤,只見那桿秤長達丈余,粗若碗口,如同楝條一般,遠遠被兩個棒小伙子抬來掛在楊樹上,而秤砣卻是一個大漢用吃奶力氣才能抱起的小石磙於。結果——過秤,大破於12兩,小磙子半斤(當時16兩秤),送磙子的人一時都傻了眼,待回過味來後萬知上當,紛紛嚷嚷,吵作—團。但主持人並不慌張.聲稱,買賣自願,各行其便,誰如果感到吃虧,不賣拉回去也可以,但得交存放占地費。弄得賣台磙十的入有苦難言,賣吧,吃虧,不賣吧,一則是交占地費,二則磙子因沒了臍限已成廢品,只好自認倒霉,留下了磙於,拉回去了為數不多的小米。

美食小吃

宜溝鎮 宜溝鎮

空心掛麵是宜溝鎮的傳統名吃,宜溝鎮民間一直流傳著手工製作空心掛麵的絕活。當地面技師能將一根筷子粗細的面塊拉成200餘米長的細麵條,面細如絲,絲絲空心。據悉,這種手工製作空心掛麵的獨特手法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