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畫糊”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工種。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築從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代表最高等級的紫禁城無疑是這一整套營造技藝的登峰造極之作。

技藝簡介

大紅的宮牆,隔開了傳統和現代兩個世界。故宮大修現場,沒有巨大的吊車、機器的轟鳴,只有工人在木架間穿梭,搭木、挖瓦、上漆、彩繪,進行最原始的手工勞作。大修的每一個環節,選材、工藝、工匠都力求遵循幾百年前的傳統。修繕故宮也成了一種儀式,成了傳統的一部分——建立在這座偉大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項今年剛剛列入國家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叫做“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這套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畫糊”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工種。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築從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代表最高等級的紫禁城無疑是這一整套營造技藝的登峰造極之作。

技藝淵源

紫禁城
各個不同的工種也在變異甚至消失。主管大修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對記者說,八大作都隨著現代社會需求的萎縮而萎縮。比如搭材作,過去用木材,現在用鋼管了,過去用麻繩捆,現在改螺絲了。裱糊作,過去老百姓都要裱糊房子的時候,這個工種很發達,現在即便故宮裡也少有這一行的工匠了。
考工記》中記載著2000年前的手工藝,其中有匠人之職,屬於營國修繕的工種,所謂“國有六職,百工居一”的制度。封建社會滅亡後,古建營造的傳統制度斷裂了。故宮似乎是個特例,經年不斷的修繕為傳統工匠和工藝的傳承提供了溫室般的小社會。但如今,一代工匠逐漸老去,下一代卻無法銜接。晉宏逵說,故宮儘管聲名赫赫,畢竟只是文化部下屬的事業單位,並無專門針對傳統工藝、工匠傳承的機制。“比如故宮要招聘,按規定必須是大學畢業以上,大學生幹這個嗎?這個工種是藍領,不是白領。但故宮沒有招藍領的機會啊。”
最近,故宮修繕中心恢復了木、瓦、彩畫的傳統“拜師會”:徒弟畢恭畢敬行三拜禮,送拜師禮,師傅們端坐椅上回贈收徒貼,一旁是引師、證師。故宮裡中斷了半個世紀的工匠傳承還能延續嗎?

斷代傳承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修故宮是門手藝,靠師傅的口傳心授,徒弟的‘筋勁兒’。”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紹。修繕中心位於故宮外西路,在或拆或改的未開放區建築群中,這裡仍保持著它在功能上的歷史延續——在清代曾作為造辦處,為皇家製造生活器具。按故宮副院長晉宏逵的要求,修繕中心有三大任務,一是大修工程,二是碎修保養——相當於故宮的物業,第三大任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營造技藝和工匠的傳承。“沒有傳承,修繕中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我隨便在街上找一支隊伍不就能幹嗎?”

倦勤齋修復

在故宮神密而幽靜的東北一隅,就坐落著倦勤齋。記者日前從故宮博物院獲悉,倦勤齋保護工程將啟動實施。2008年竣工後的倦勤齋將是它200多年歷史上首次向公眾開放。
倦勤齋建於清代乾隆皇帝執政期間(1771-1776年)。“乾隆皇帝博學多才,愛好藝術。”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黃希明介紹說,“倦勤齋是為他退位以後精心設計建造的一個擁有四套院落的花園的一部分,齋內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戲台。”
倦勤齋內遺存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不僅包括精美的室內裝修、繪畫和書法作品,更有堪稱乾隆時期代表的室內通景畫和天頂畫,是清代帝王生活、宮廷文化的生動寫照。
乾隆皇帝當時徵用了最好的建築材料和工藝技師來為自己修建這一富麗堂皇的殿堂。“但隨著時代的久遠和文物健康狀況的自然退化,齋內許多珍品和精美裝飾,如竹絲鑲嵌、漢白玉雕以及床上的絹繡都已經破損甚至消失。倦勤齋保護工作日益迫切。”
倦勤齋保護工程由故宮博物院與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攜手合作進行,這也是故宮首次與美國機構合作保護紫禁城中的重要建築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