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宗

宋寧宗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趙、韓兩派鬥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用茂陵。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宋寧宗宋寧宗

寧宗,名趙擴(公元1168-1224年),光宗次子。光宗退位後繼位。在位30年,病死,終年57歲,葬於永茂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宋寧宗趙擴,曾封為嘉王,平陽王。光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光宗退位後,由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當太皇太后宣布讓他即位時,他連說:“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命令左右說:“拿皇袍來,由我親自替他穿上。”他又急忙拉住韓侂胄的手臂求助,又繞著殿柱躲避。太皇太后呵令他站住,並流著淚說大宋王朝延續到今天的不易,韓侂胄也在一旁百般勸說。他見太皇太后的決定已經不可改變,才穿上皇袍,叩太皇太后,嘴裡還喃喃自語:“使不得,使不得。”經韓侂胄拖拉,他才走出內宮,登朝堂即位。

寧宗即位後,重用趙汝愚和韓侂胄二臣。後趙,韓鬥爭激烈,寧宗便罷免趙汝愚,重用韓侂胄,由韓侂胄專擅朝政。寧宗又下令禁止道學;定理學為偽學,罷斥朱熹等理學家。史稱“慶元黨禁”。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4月,寧宗採納韓侂胄的建議,崇岳貶秦,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死後所封的申王,改謚“謬醜”,有力的打擊了主和派,大快了人心。同年5月,寧宗下詔北伐金朝,史稱“開禧北伐”。開戰初期宋軍收復了一些地方,後因韓侂胄用人不當,於第二年被戰敗。楊皇后與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趁機殺死韓侂胄,將其首送往金朝。朝政被史彌遠、錢象祖把持,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與金訂定了屈辱了“嘉定和議”。

寧宗比較能夠顧及民間的疾苦。有一年元宵節,他獨自對著蠟燭清坐著。太監勸他設宴過節,熱鬧一番,他說:“宮外百姓沒有飯吃,我能安心宴飲嗎!”寧宗平時在後宮走動,總命令兩個太監背著兩架小屏風作為前導。到了哪裡,就將它們堅起,上面寫著“少吃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遇到妃子勸他吃生冷食物和飲酒時,他就指著屏風拒絕。

1194~1224年在位。淳熙十六年(1189)拜少保、武寧軍節度使,進封親王。紹熙元年(1190)立為儲嗣。五年為宗室、樞密院事趙汝愚和外戚韓胄所擁立。即位後,曾以趙汝愚為相,不久罷免,依任韓胄,使其專權長達14年。嘉泰四年(1204),採納韓胄的建議,追封岳飛為鄂王。開禧二年(1206),削去秦檜所封王爵。同年在準備遠未充分的情況下,依韓奏請,下詔攻金,招致戰敗。嘉定元年(1208)與金議和,簽訂嘉定和議。主要條款為:金、宋改稱伯侄之國,賠償金朝銀30萬兩、絹30萬匹、錢300萬貫 ,函韓胄首於金;金退出所占南宋的淮南、陝西等地。這些條款比孝宗與金朝訂立的和議條款更具屈辱性。議和期間,南宋政府殺韓胄,函首送至金廷。此後,楊後與史彌遠操縱朝政多年。十四年,寧宗派使節赴蒙古談判,擬聯蒙滅,但宋軍對金作戰失利,反而丟城失地。他死時,權相史彌遠矯詔立王子貴誠為皇太子,更名昀,是為理宗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閏8月,寧宗病死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

理政無方

好學偏又無能的君主:

宋寧宗宋寧宗

趙擴作為光宗惟一的子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光宗即位後,他受封嘉王,到宮外府第居住,光宗不僅將自己在東宮時收藏的圖書全部賜予他,還親自挑選了黃裳陳傅良彭龜年等一批名儒,擔任他的老師。嘉王學習也非常勤奮。他即位初,曾親自開列了10部經史書目,又開列了一張10人的名單,對彭龜年說:“朕讀的書太少了,打算把講官增置到10名,每人各專講一書。”他選定的講官中,既有原嘉王府的黃裳等人,更有他仰慕已久的大儒朱熹,堪稱極盡一時之選。

儘管寧宗好學,但他似乎只注重讀書的數量,對書中的內容意義卻是一知半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他的理政能力未能有所提高。即位不久,群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他的及時批覆而堆積如山。彭龜年建議他,讓負責進呈奏疏的通進司把奏疏開列一單,皇帝閱後,在單子上註明需要親自過目的部分,其他的就可交由三省樞密院處理,這樣,處理奏章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對自己這位學生的天分,彭龜年深有了解,因此他乾脆附上了單子的格式,以便寧宗能夠照葫蘆畫瓢。但這番幾乎是手把手的教導,不知寧宗是真看不懂,還是嫌麻煩,最終沒有採納。凡是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倒也省去了不少時間,只是害得臣下們大費腦筋,兩位大臣的奏章針鋒相對,皇上都批了“可”,到底以誰為是呢?

即使是臨朝聽政,臣下們也難得聽到寧宗自己對政事的看法。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衛涇,曾經描述了他親眼目睹的寧宗上朝情形:“陛下每次面見群臣,無論群臣所奏連篇累牘,時間多長,陛下都和顏悅色,耐心聽取,沒有一點厭倦的樣子,這是皇帝謙虛,未嘗有所咨訪詢問,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寧宗耐性很好,但這並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他既沒帶腦子也沒帶嘴,只空帶了一雙耳朵去上朝,大臣們的論奏聽完了就完了,既不表態,也不決斷,進奏者已經口乾舌燥,最後卻仍然不得要領。如此聽政,身為臣子的衛涇只有以“謙虛”來為寧宗辯護,料想他心裡也在懷疑當朝天子的智力水平吧。

宋寧宗宋寧宗

批閱奏章,臨朝聽政,這些都是皇帝表達自己意旨的正常途徑,而寧宗也許是不願意受到任何約束,所以選擇了一條非正常的理政途徑——御筆。御筆由皇帝在內宮批示,不經過三省等中央決策機構,直接下達執行。這種做法失去了對君權的制約,是不合制度的。傳達御宋代雜劇圖筆必經宦官和近幸之手,如果皇帝是精明強幹之君,尚不致釀成大患,但寧宗卻是個理政能力不強的皇帝,濫用御筆只能為權臣專政製造可乘之機。他們通過勾結宦官和後宮,或對御筆的批示施加影響,或在御筆的傳達過程中上下其手,讓御筆成為自己利用的工具,甚至假造御筆,代行皇帝之權。一次內廷宴會,一名伶人扮演買傘的顧客,他挑剔賣傘者,說雨傘只油了外面:“如今正(政)如客人賣傘,不油(由)裡面。”巧妙地以諧音暗指政事不由內(寧宗)做主,而觀劇的寧宗卻懵然不曉何意。面對這樣的皇上,權臣自然是有恃無恐,更加肆意妄為了。

雖然寧宗對政事少有自己的主見,但他對台諫的意見卻是十分重視。宋代的台諫官有糾正帝王為政疏失、彈劾百官的權力,他們的議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公眾輿論,歷代宋帝都非常重視台諫奏議。寧宗嚴格遵循祖宗之法,曾對人說:“台諫者,公論自出,心嘗畏之。”殊不知,台諫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選台諫,才能使台諫發揮正常、良好的作用,而寧宗卻缺乏辨別人才的能力,居心叵測之輩因而可以大肆引薦黨羽進入台諫,控制言路。寧宗一味認定台諫之議代表公論,不可不聽,至於台諫官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卻不聞不問。結果,原本受到士大夫尊敬和嚮往的台諫職位上,充斥著敗類,他們打擊異己、討好權臣,是權臣用以控制寧宗的又一有效工具。

寧宗不僅頭腦簡單,而且身體也不好。史載,寧宗走到哪裡,都有兩個小太監扛著兩扇小屏作前導,一屏上寫“少飲酒,怕吐”,一屏上寫“少食生冷,怕肚痛”,可見他體質羸弱。健康狀況也影響了寧宗處理政務,他整日深居內宮,下情難以上達,要蒙蔽他也就更加容易了。

當然,寧宗為人尚不失仁厚,對民間疾苦頗為關心和同情。即位前,他護送高宗靈柩去山陰下葬,路上見到農民在田間艱難稼穡的場景,感慨地對左右說:“平常在深宮之內,怎能知道勞動的艱苦!”即位後,寧宗幾乎每年都頒布蠲免各種賦稅的詔書。在個人日常生活上,寧宗也力行節儉。他平時穿戴樸素,並不過分講究,飲食器皿也不奢華,使用的酒器都是以。有一年元宵夜,一個宦官見寧宗獨自端坐在清冷的燭光下,便問:“上元之夜,官家為什麼不大擺宴席慶祝一下?”寧宗愀然答道:“你知道什麼!外間百姓沒有飯吃,朕怎么能有心思飲酒呢?”時人評價寧宗在位期間,“無聲色之奉,無游畋之娛,無耽樂飲酒之過,不事奢靡,不殖貨利,不行暴虐,凡前代帝王失德之事,陛下皆無之”。其中雖然有臣下對皇帝的溢美成分,但相比許多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君主,寧宗的確當得起這一評價。只可惜他有德無才,在位30年間被權臣和後宮控制,不過是坐在龍椅上的一具傀儡罷了。

內外勾結

貽害南宋的絕妙組合:
影視作品中的宋寧宗影視作品中的宋寧宗

楊皇后像在史彌遠登上權力顛峰的過程中,楊皇后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如缺少她的鼎力支持,史彌遠一次次的陰謀活動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楊皇后為了自身利益,勾結史彌遠,致使他有恃無恐,最終造成他專政長達25年之久,對南宋後期政治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楊皇后出身低微,甚至連其生身父母的姓氏,正史都沒有記載。乾道年間,她隨養母入宮為雜劇演員。因為她容貌出眾,舉止得體,深得太皇太后吳氏的歡心,由此也招來了同伴的嫉妒。一天,趁太皇太后沐浴,同伴們慫恿楊氏穿上太皇太后脫下的衣服,又到太皇太后面前說楊氏有僭越行為,誰知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楊氏,反而對捉弄楊氏的宮女們說:“你們不要大驚小怪,她將來也許會穿上這身衣服,擁有我這樣的地位。”這句話後來果真應驗了。

寧宗在做嘉王時,經常赴太皇太后宮家宴,楊氏此時已出落得楚楚動人,自然引起了他的注意。寧宗即位後,對楊氏念念不忘,楊氏也覺察到寧宗對自己有意,二人便常在內廷家宴上眉目傳情,楊氏由此得幸。太皇太后吳氏得知此事,大為不快,準備嚴懲楊氏,有內侍勸道:“娘娘連天下都給了孫子,一個婦人又何足惜,何況這事不宜讓外人知道。”甚至有人對太皇太后這樣說:“娘娘尚未見玄孫,看楊氏的面相,宜生子嗣。”看來寧宗與楊氏早已在私下作了不少準備,太后身邊之人似乎都被他們收買,關鍵時刻能替他們出力。太皇太后怒氣始消,將楊氏賜給了寧宗,並叮囑道:“看我面上,好生待她。”

寧宗對楊氏寵愛有加,慶元六年冊封其為貴妃。儘管有寧宗的寵愛,但楊氏感到自己出身低微,沒有“親兄弟”的支持,很難在政治鬥爭中立足,便冒認楊次山為兄,作為她在外朝的耳目和幫手。就在楊氏被封為貴妃的同一年,寧宗韓皇后去世,韓侂胄失去了宮中的靠山。此時後宮除了楊貴妃,還有一位曹美人也深受寧宗寵幸。在立新皇后的問題上,韓侂胄覺得曹美人性情柔順,較易控制,而楊貴妃工於心計,韓侂胄對其有些忌憚,因此他力勸寧宗立曹美人為後。楊貴妃楊次山處知道了此事,雖然內心憤恨韓侂胄,卻絲毫不表現出來,只在寧宗身上下工夫,極力討得寧宗歡心。與曹美人相比,寧宗也的確更喜歡楊氏。嘉泰二年(1202)歲末,楊氏終於如願以償,被立為皇后。

對韓侂胄曾經阻撓自己為後一事,楊氏一直耿耿於懷,要伺機報復。韓侂胄北伐,楊皇后從一開始就不贊同,等到北伐遭到嚴重挫折,她便和皇子趙曮聯合起來,竭力向寧宗斥責韓侂胄輕啟兵端,禍國殃民。但是,寧宗對韓侂胄仍然沒有失去信任,朝廷大權還在韓侂胄手上,他要反擊楊皇后應該是易如反掌。楊皇后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韓侂胄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必須搶先下手,才有可能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自己現在僅僅掌握了後宮的大權,但要確保清除韓侂胄的行動取得成功,還需要有外朝大臣的有力支持。楊皇后便通過楊次山,找到了與韓侂胄素來不和的史彌遠;史彌遠也正在尋找攫取權力的靠山和內應,二人一拍即合,勾結在一起。

在誅殺韓侂胄的政變中,史彌遠是前台指揮,而楊皇后則是幕後策劃。命禁軍截擊韓侂胄的御筆就出自楊皇后之手。當韓侂胄被押往玉津園時,楊皇后向寧宗透露,將對韓侂胄動手,已將他押往玉津園。寧宗一聽,也隱隱覺得韓侂胄處境不妙,立即要下旨追回韓太師,楊皇后一把奪過寫有旨意的箋條,對寧宗哭訴道:“韓太師要廢掉我與兒子(皇子趙曮),還殘害了宋金兩國百萬生靈!”進而要挾道:“若要追回他,就請讓我先死!”寧宗向來沒有主見,現在看到心愛之人痛哭流涕,甚至以死相要挾,早就忍不住掉下淚來,追回韓侂胄的事情只得作罷,韓侂胄本可贏得的最後一線生機,就這樣被楊皇后的眼淚葬送了。

誅韓成功使史彌遠和楊皇后嘗到了互相合作的甜頭,從此,二人往來更加密切,一內一外操縱著寧宗。楊皇后時刻在寧宗身邊,早已摸透了寧宗的脾氣秉性。寧宗自奉節儉,楊皇后也在飲食衣服上儘量樸素。寧宗體弱多病,楊皇后就精心照顧他,甚至連他該服什麼藥都能推測得八九不離十。有一次,寧宗得了痢疾,召御醫入宮診治,御醫剛號了脈,問了症狀,還沒有開方子,楊皇后在御榻後就發問了:“官家吃得感應丸否?”御醫連連答道:“吃得,吃得。”楊皇后說:“須多給官家吃些。”皇后居然也解醫道,御醫驚詫不已,回答說:“可進200丸一次。”寧宗第一次服了200丸感應丸,病情略止,再服一次,病情果然痊癒。正是因為楊皇后對寧宗的體貼入微,加上她又比寧宗年長6歲,寧宗對她不只是愛戀,還有著很深的依賴。

隨著寧宗日漸衰老,楊皇后也不得不為寧宗死後自己的地位擔憂。她生過皇子,但都沒有成活。寧宗養育的皇子趙曮雖不是楊皇后親生,但母子間的關係還不錯。他們曾經共同反對過韓侂胄,在趙曮被正式立為太子的過程中,楊皇后也是鼎力支持。為了答謝楊皇后,趙曮做太子後,給寧宗上書,列舉她對自己的深厚恩情,不遺餘力地頌揚皇后的種種美德。對於趙曮的知恩圖報,楊皇后十分滿意。然而,趙曮卻於嘉定十三年(1220)去世,寧宗新選立的皇子趙竑,則對楊皇后和史彌遠內外勾結表現出不滿,楊皇后也對這個太子候選人沒有什麼好感。

宋寧宗宋寧宗

嘉定十七年九月,史彌遠發動宮廷政變,準備廢趙竑,立趙貴誠為帝,有必要爭取楊皇后的支持。寧宗剛一駕崩,史彌遠立刻指使楊次山之子楊谷、楊石入宮面見楊皇后,將廢立之事轉告給她。楊皇后一開始還表示要遵守先皇寧宗的決定,不同意擅行廢立,但楊谷兄弟再三請求,最後跪在她的面前,哭訴道:“內外軍民都已歸心,娘娘如果還不同意,必生禍變,那時我楊氏一門恐怕沒人能活命了!”楊皇后顧及到自己以後的權位,終於向史彌遠的廢立陰謀屈服。如果說上次誅韓政變中,楊皇后與史彌遠合作還是完全主動自願的話,這次政變中,她則有些半推半就的味道。一方面,史彌遠在她長期的縱容庇護下,羽翼已豐,楊皇后不再具有與之分庭抗禮的實力,只能服從史彌遠的安排;另一方面,寧宗確立的繼承人趙竑若登上皇位,對楊皇后和史彌遠都十分不利,二人的相互勾結將他們各自的命運也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史彌遠正是抓住了這兩點,最終說服了楊皇后。

史彌遠擁立理宗後,楊皇后的地位的確得到了保全。儘管理宗即位時已經20歲,但史彌遠仍然要楊皇后垂簾聽政。楊皇后已徹底了解史彌遠為人的陰狠詭詐,心中大概也在後悔自己養虎貽患,以致釀成今日權臣專政、尾大不掉的局面,她不敢再戀位貪權,垂簾聽政還不到一年,便於寶慶元年(1225)四月主動還政給了理宗。然而,楊皇后醒悟得太遲了,韓侂胄之後,南宋又經過史彌遠25年的黑暗專政,衰頹之勢已經難以逆轉了。

中國歷代皇帝之宋朝皇帝

王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北宋 宋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建隆、乾德、開寶 960年—976年
宋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炅 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 至道 976年—997年
宋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治平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熙寧、元豐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元祐、紹聖、元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 趙佶 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1100年—1125年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靖康 1125年—1127年
南宋 宋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建炎、紹興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眘 隆興、乾道、淳熙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 紹熙 1189年—1194年
宋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鹹淳 1264年—1274年
宋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 德祐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景炎 1276年—1278年
宋懷宗 恭文寧武哀孝皇帝 趙昺 祥興 1278年—1279年

宋朝諸位皇帝排行

宋朝(960年—1279年)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南宋時期君主陵墓

南宋皇帝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廟號諡號本名曾用名即位名年號統治時間
宋高宗憲孝皇帝趙構建炎、紹興1127年—1162年
正安皇帝元懿太子趙旉明受1130年
宋孝宗成孝皇帝趙伯琮趙瑗、趙瑋趙眘隆興乾道淳熙1162年—1189年
宋光宗慈孝皇帝趙惇紹熙1189年—1194年
宋寧宗恭孝皇帝趙擴慶元嘉泰開禧嘉定1194年—1224年
宋理宗安孝皇帝趙與莒趙貴誠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1224年—1264年
宋度宗景孝皇帝趙孟啟趙孜趙禥鹹淳1264年—1274年
宋恭宗孝恭皇帝趙顯德祐1274年—1276年
宋端宗愍孝皇帝趙是景炎1276年—1278年
衛王趙昺祥興1278年—127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