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起義

安慶起義

安慶起義是清代末年由光復會成員發動的反對清廷的武裝起義之一。1907年7月6日,光復會成員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徐錫麟,在安慶策劃、組織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並率領學生軍起義,攻占軍械所,在激戰4小時後,起義失敗,徐錫麟等被捕,慷慨就義。審訊時,徐錫麟揮筆直書:“蓄志排滿已十餘年矣,今日始達目的。本擬殺恩銘後,再殺端方、鐵良、良弼,為漢人復仇。”

基本信息

徐錫麟

安慶起義安慶起義
徐錫麟,1873年生,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復會。1905年到浙東聯繫會黨,又在紹興辦大通學堂,招會黨首領來校受兵操練,藉此積蓄革命力量。後納粟捐官,以道員分發安徽候補,在巡警處供職。1907年與著名的女革命黨人、浙江同盟會負責人秋瑾聯繫,準備於浙、皖兩省同時起義。部署未定,嵊縣等地會黨先期發難失敗。徐錫麟倉卒舉事,孤軍力薄而失敗。

秋瑾

秋瑾秋瑾
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鏇因母喪回紹興,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回響,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過程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紹興坤士胡道南出賣了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訊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辛亥革命

▪自立軍起義(1900.8) 惠州起義(1900.10.8) ▪萍瀏醴起義(1906)
黃岡起義(1907.5.22) ▪安慶起義(1907.7.6) ▪鎮南關起義(1907.9)
▪七女湖起義(1907.6.2) ▪欽廉上思起義(1908.3.27) ▪河口起義(1908.4)
▪馬炮營起義(1908.11.19) ▪廣州新軍起義(1910.2.12) 廣州起義(1910.3.21)
黃花崗起義(1911.4.27) 保路運動(1911.6.1) 武昌起義(1911.10.10)
▪陽夏保衛戰(1911.10.18) ▪二次革命(1913.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